“
领航者 2号
NAVIAI”已是他们半年来发布的第二代产品。
中金公司 的研报显示,到2030年,中国人形
机器人 出货量有望达35万台,市场空间有望接近600亿元。或许正如中国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所言:“我国
人形机器人产业正处于‘井喷前夜’。”
“十八年磨一剑”
今年3月,成立不久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就发布了他们的第一款产品——“领航者1号”。身高150厘米、体重50公斤的“领航者1号”,整机系统完全自主研发,硬件端和算法端也都各自实现了突破。完成擦桌子、端茶倒水等动作不在话下,双手托举重物也是手到擒来。在2024宁波
创业创新 风云榜颁奖活动的开幕式上,两台“领航者1号”更是与到场嘉宾互动,成为全场焦点。
“吸睛又吸粉”的人形机器人,背后凝结的是技术团队长时间的深耕积累。用他们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十八年磨一剑”。
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熊蓉是浙江大学智能系统与控制研究所机器人实验室主任、教授,技术团队的核心人员同样主要来自浙江大学。“领航者1号”便是基于浙大人形机器人“悟空4.0”升级后的产品,并创新性地提出了机理与学融合的控制方法。
2006年,技术团队从身高60厘米的小型仿人足球机器人入手,在连续十多年获得全国冠军、四次获得RoboCup机器人
世界杯仿人组亚军的同时,也开始了“十八年磨一剑”的人形机器人漫漫探索路。
此后,团队陆续研发出能够实现145个回合人机对打、适应正反拍及旋转球的乒乓球对打仿人机器人“悟空1.0”,可适应多种地形、推力扰动、动态避障的新一代室内外快速稳定行走人形机器人。在机器人行走技术、灵巧手操作等方面,研发成果斐然。
除了技术团队,在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落地与发展过程中,曾是熊蓉“老领导”、伯乐的
中控技术 创始人褚健也贡献良多。今年1月,中控技术便与关联方宁波云熠对刚刚“满月”的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增资近1500万元。8月19日,中控技术发布公告称,拟与宁波云熠再次向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投入超3.5亿元资金。此轮融资后,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估值已超过18亿元。
对此,中控技术方面表示,其资本投入、丰富的行业应用场景、工业软件的技术成果、研发人才资源,将一如既往地为推动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打造集人形机器人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及产业发展、产业辐射于一体的综合性创新平台提供强有力的支撑,积极孵化人形机器人产业。
世界机器人大会“秀肌肉”
8月,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正式发布“领航者2号NAVIAI”,并把这款产品带到了2024世界机器人大会现场进行演示。身高165厘米、体重60公斤的新一代人形机器人,直观感受是更像人类了。
“相较于5个月前发布的‘领航者1号’,此次发布的新款,无论在外观上还是技术细节上都有新变化和新突破。”熊蓉介绍。根据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公布的参数,“领航者2号NAVIAI”搭载的GPU,其AI算力达到275Tops,即每秒275万亿次;高精度、轻量化的仿人臂单臂负载可达5公斤,重复定位精度可达0.1毫米;具有6自由度的灵巧手指尖力达10牛顿,关节速度可达每秒150度。
“领航者2号NAVIAI”还具备了全身协调稳定行走、拟人全身模仿学、类人具身智能导航、通用高精智能控制四大特点,可被应用在
安防巡逻、高精装配、智能陪伴等场景或领域。目前,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已经与宁波当地企业开展合作,探索在家电零部件装配和分拣、家居厨房、展厅导览讲解等方面应用人形机器人。
不过,熊蓉同样表示:“作为通用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市场空间广大。然而,在面临复杂多变的环境与开放动态的需求情况下,真正实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产业集聚催化技术进步
谈到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熊蓉表示,当前急需高性能、高可靠、低成本的核心零部件、关键部组件和整机产品。此外,如何利用好
传感器的数据,做好融会贯通,同样需要业界给出答案。
在初代产品“领航者1号”发布的同时,浙江人形机器人产业联盟筹备委员会也宣告成立。该联盟由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昌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等11家单位共同组成,旨在加强产业协同合作,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构建完善的产业生态。
此外,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还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控技术等9家单位共同签署了产业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推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贯通。
产业集聚,正全速推进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研究不断结出硕果。
其所在地——宁波,机器人产业链已初具规模,拥有规模以上企业50余家,总产值约80亿元。宁波是国内少有的全面布局了机器人减速机、控制器、伺服电机“三大件”的城市。在机器人本体制造环节,这里同样覆盖了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整机全品类。目前,浙江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与产业链上游进行需求对接的上百家企业中,超过50家位于宁波,为产业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撑。
而在机器人智能感控技术研究、整机系统等方面具有优势的杭州,同样已经开始深度参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软硬件互补发展,杭甬“双城记”将更进一步催化人形机器人产业上下游生态的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