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野史篇》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24-03-16 10:33 4880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每天对着镜子的自己微笑。你好,世上独一无二的你。加油,新的一天又开始了,希望你不要辜负。眼里有光,心里有爱。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我们不需要活在别人的眼里,但是我们可以从别人的眼里看到自己,不要活成自己讨厌的样子。做最喜欢的自己,温善激奋,无愧无悔。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黑格尔曾说过,人类从历史中学到的唯一教训,就是从未从历史中汲取任何教训。也对,也不对吧。圣经里说,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历史总是在不断的重复上演。其实都是在其固有的规律下运行演绎。不变的是人心。研读历史的意义应该在于我们可以通过对历史的演绎及结果有个思考、评判和借鉴吧。但就好像我们在交易中所遇到的问题一样,世事无绝对,有的只是一个概率问题。水往低处流。符合逻辑的方向总是阻力最小的方向,也是概率最大的方向。但你的逻辑就一定是正确的么?或者说是无缺失疏漏的么?存在即合理。每个人都只能赚他认知范围内的钱。读史,明智。老师推荐给我的最后一本书是《华严经》。有时候会想,彼时假若不放弃人大历史系的保送资格,那肯定走的就是另外一条路了。平行世界里,有那样的一个我么?所有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吧。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打开淘股吧APP
51
评论(482)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半只烟l

24-03-28 10:46

5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那么项羽究竟为啥宁死也不愿意回江东呢?[淘股吧]

公元前202年,项羽被刘邦围在该下,项羽军在垓下,不但兵少,而且粮草不够,又被刘邦几十万大军包围,于是,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项羽一路逃到乌江,遇见乌江亭长,亭长劝项羽可以回到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但项羽以无颜见江东父老为由拒绝,并将自己坐下马赐予亭长,最后挥刀自刎。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是西楚霸项羽在进行必死战斗的前夕所作的绝命词,英雄之气、慷慨之情,扑面而来。但是,由于理解角度和情绪站位不同,也有很多朋友把项羽这首绝命诗视为顽固不明的笑柄。都快没命了,还死不悔改,不知道反思自己的失败原因,怪时运、怪老天有啥用?
项羽对自己的事业和性命即将尘埃落定,还说过一句著名的话:乃天要亡我,非战之罪。意思其实跟上面的《垓下歌》差不多,不是我项羽不行,而是老天要亡我。
那么,这些究竟是项羽倔强而无力的自我狡辩呢?还是他高傲的最后自我呐喊呢?他为什么不愿意过江东,难道他不知道“活着才有希望”的道理吗?江东男儿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为何要放弃最后一丝希望呢?以至于上千年后,人们依然在思考和疑惑,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回到江东还有希望东山再起吗?不死就有希望,这句话估计很多人都听过或用过。但是大家扪心自问,别人对我们说这句话或者我们对别人说这句话,初衷是什么?是陈述一个客观事实吗?其实并不是!更多是一种情绪鼓励和安慰。
有些事,重来一遍还是成不了;有些路,重走一次还是走不通;有些人,重新遇见依然是陌路人。
很多人觉得项羽是那个时代横扫一切的战神,只要回到江东重整旗鼓,一定是可以快速崛起的。毕竟他曾经也是跟着叔叔项梁从无到有、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大不了,一切再重来嘛!更何况,对面那个把自己逼入了尴尬的死角的对手,也是年近50的时候才一路跌跌撞撞走到现在这个样子的。
这种看法从表面上来看,绝对是没有任何毛病的。我已经把这条路走通了,再重新走一遍没有理由走不通呀!但是,项羽真的重回江东就还有机会争霸天下吗?那是不可能的。原因在于哪里呢?前面的逻辑没问题,但是环境因素有大问题。这相当我们解数学题,运算逻辑和法则都没变,但已知条件变了,结果也是不可能一样的。
举个例子,后世的刘备,假如官渡之战不是曹操胜了而是袁绍胜了,刘备还有可能最后三分天下吗?不要觉得把曹操换成袁绍就行了,刘备照样三分天下。因为某一个条件变了,结果方向也就变了。刘备在北方待不下去了,是去投靠荆州刘表,而且在那里寄居了好多年,才慢慢崛起的。如果是袁绍统一了北方,袁绍和刘表是盟友,刘表会收留刘备来对抗袁绍吗?很多事情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假设,项羽回到了江东。他将要面临哪些变化,从而注定他再也回不到从前了。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我用做项目或者创业的语言来给大家梳理一下。
首先,你的项目孵化环境变了。之前,由于秦朝的横征暴敛而导致民心思变,又有陈胜吴广起义恰到好处在前面点火,楚国、项家又有项燕那块金字招牌在背后起作用,所以项羽叔侄才能那么快速地崛起,这叫顺势而为。现在呢?天下一统在即,民心思安,刘邦同志的政治宣传工作一直也做得不错,还有那么多江东子弟会不顾生死地来跟你上战场拼命吗?再说,你这还是大败而归,江东子弟对你的信心真的还一如从前吗?这叫估势求安(设想一个让自己心安的理想环境)。
其次,你的资本结构变了。之前,由于天下苦秦久矣,项家招兵买马的成本其实并不高,但即便是这样,项家的原始资本已经毁于一旦了。就算重新走市场融资的途径,你已经被刘邦、韩信打败了,又有多少人愿意倾家荡产来助你东山再起呢?我们后世这些吃瓜群众都因项羽的失败而对他颇多微词,可想而知,那些曾经倾囊相助、对项羽寄予厚望的江东人们呢?最后,你的市场处境变了。之前,起兵反秦,各地烽烟四起,你走到哪里其实都是战略合作伙伴,即便遇到对手,实力也不是很强大。现在天下的形势已经渐趋明朗,各地诸侯也皆以成势,你再也不是在一个无序的市场中,只要敢打敢拼有能力就能闯出一条道路来,你和大家的起点不一样了,差距越来越大了,而且各地诸侯的行为指向也很明确了,就是想方设法要围剿掉你这个大魔王。
因上述这些潜在因素的变化,项羽即便是回到江东,也真不一定能够东山再起。垓下之败,对于项羽最大的损失其实并不是兵力的损失,而是威信的损失、资本的损失和骨干的损失。就好比一个公司,市场认可度、基本的运营资本和创业核心团队这些东西若还在,它是可以生存的,毕竟社招员工并不难。但是上述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你光靠你老板的一个名头,想再度崛起是很难的。
项羽为什么不愿过江东?在项羽垓下突围前夕,一直相伴左右的虞姬在自刎前,也写了一首诗: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诗的意思其实很明了,就是感觉项羽身处绝境,英雄之气尽失,所以她也不想活了。
这从侧面表达了两个意思,一是虞姬觉得项羽已经很悲观了,甚至心生死志了;二是虞姬不想给这个深爱的男人添加任何负担,宁可先走一步,让项羽放手一搏。这是千古浪漫主义的极致,虞姬用自己悲壮的行为给了她心爱的男人最体面的告别方式。
但是,我们能够因此认定此时的项羽就彻底不想活了吗?就打算彻底放弃他的王图霸业了吗?并不见得,否则他第二天也就不会带着800健儿开始突围。项羽为什么只带800健儿而不是全军突围呢?一个是战术可行性方面的考虑,全军突围因为目标太大、行动太明显,可行性不是很大,只带800悍将的小规模突围反而能够起到小而精的效果;另一个则可以基本推断出,这800人是他的军中骨干,是他东山再起的核心资本。有了这800骨干,他重新招兵买马以图后事才真正有意义。若不是被人指错了路,项羽带着这800人顺利摆脱了汉军的追兵,项羽或许真不会选择一死了之。这800人的损失殆尽是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后来,身边已经只剩下27个人了。但即便是如此,他们依然在汉军阵中穿插犹如无人之境。古之悲壮,莫过于此。
等到了乌江边上的时候,乌江亭长已经备好一条船让项羽过江,项羽却拒绝了,把心爱的马儿托付给乌江亭长,从而昂首阔步迎上追上来的汉军,杀百余人之后而自刎身亡。项羽自刎前,不是完全丧失了战斗力,他为什么要自杀?尽管他最终也会精疲力竭,难逃一死,但是再多杀几个汉军再死不更符合他的处境和心境吗?这恰恰是英雄的高贵之处。我杀了这么多人,只是为了证明我不是没有再战之力,我是败给了命运,而不是败给了你们;我放弃抵抗是因为我也知道事不可为,不想再添杀戮。
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原因,千古猜疑。大多数的说法还是项羽那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但其实项羽不愿回江东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思:
第一个就是他自己说的“无颜见江东父老”。8000江东子弟跟随自己转战南北、纵横江湖,眼看就要衣锦还乡了,却一夜之间全军覆没了,项羽心中有愧。这种情绪其实是不会出现在刘邦、韩信那样的人身上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那个人人自危的乱世,又真正有几个人能像项羽这样,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念念不忘自己对家乡人的使命和担当呢?
第二个就是他要以死酬红颜。虞姬自始至终对他不离不弃,在垓下突围之前,为了不给项羽增添负担,为了不让自己落入敌军之手,她以死来割舍了项羽最后的牵挂,也给了项羽最后体面离去的方式。现如今王图霸业已成空,自己已经注定活不成虞姬所期待的样子了,唯有追随她前往地下,方能不负如来不负卿。第三个就是他清醒地意识到了自己再无崛起的希望了。哀莫大于心死,随着800军中健将死伤殆尽,项羽内心已经无限趋近于绝望了。千军易得、一将难求,这800军中骨干的被歼灭,成了压垮项羽的最后一根稻草。就算项羽回到江东,能再招募到一只几万人的部队,那又能如何?没有骨干,光有项羽这个龙头,这支部队短时间也很难发挥出很大的战斗力。
第四个就是项羽或许真的精疲力尽了,或许真的不再自信了,他不愿意再把战火引到自己的家乡。如果自己真的逃回了江东,一心想置自己于死地的刘邦等人一定再兴兵刀来围剿江东,到那个时候,江东自然难免再次生灵涂炭。总而言之,项羽不愿意回江东,其实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坚持,也是一种现实主义的放弃。死则死矣,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宁可站着死,不愿跪着生。王图霸业已成空,但项羽内心的浪漫主义情怀却更加强烈。只是时过境迁,一切皆不可为,那就遵循现实条件,一死了之,既成全了别人也成全了自己。
有人说项羽不肯定过江东是迂腐是顽固是玻璃心,那果真如此,在此之前的屈原投汨罗江又作何解释呢?其实项羽不愿过江东的悲壮,是其与生俱来的浪漫情怀的极致体现。其实大多数人身上都是有归因效应的。什么是归因效应呢?就是根据结果去找原因,然后把各种有利的因素归结为成功者的能力和努力,把各种不利的因素归结为失败者的无能和缺陷。这是很多以结果为导向的朋友的通病。
在评价历史人物的时候,很多朋友都会不自觉地陷入了归因效应中,从而对成功者盲目地崇拜,对失败者百般地指责。但凡你最后失败了,你之前所有的成功都是白费,甚至就是一个笑话。很多人看待项羽就是如此,包括东汉末年的袁绍也是如此。
真实的项羽很浪漫、很真诚,当然也非常有天赋和能力,没有他,就凭刘邦等人是推翻不了秦朝的统治的。巨鹿之战、彭城之战这样震古烁今的战争,也是刘邦那样的人打不出来的。他和虞姬那让人千古传唱的爱情也是不可能发生在刘邦那种现实主义的人身上的。遗憾的是,浪漫主义的人做事确实是很容易情绪化的。比如项羽在咸阳火烧阿房宫等行为就相当欠考虑。但这些都不妨碍项羽是一个人格和能力双重伟大的人。
咱们看待一个人,最直观的方式就是看他的生死对手对他的态度和评价。项羽死后,刘邦是怎么对他和他的家人的。厚葬、封王,善待项羽的家人,后来给项家人赐国姓为刘。连刘邦这个几度被项羽打得活不下去了的对手都对项羽给予如此崇高的评价,我们作为后世人,其实又哪来的勇气去批判项羽呢?难道我们这些道听途说之人真的比刘邦等人更加了解项羽吗?
项羽在历史上比较招黑,跟陈平、韩信、英布等人的背叛不无关系。其实话说回来,这些人有谁是什么好鸟?他们到了刘邦阵营,使劲抹黑项羽、使劲拍刘邦的马屁,与小人行径有什么区别?项羽真的如他们说的那么不堪,他们当初为何要投靠项羽呢?当初的项羽为何那般英明神武?职场的选择,很多人都不是从情怀和人格出发的。比如韩信,他在项羽手下因不得重用就去投靠刘邦,但是他是看中刘邦这个人了吗?他是死心塌地要效忠刘邦吗?不照样干了没几天就逼出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戏码?比如陈平,说项羽怎么刻薄寡恩,他呢?荥阳突围时,用一个替身去替刘邦送死,用2000女子去挑拨楚军战士兽性大发,这特么是人干的事吗?亏他们有脸在那里数落项羽的道德和性格瑕疵!项羽在论功行赏这件事情上不如刘邦洒脱,这可能是真的。但也绝对不是说,项羽就是一个小气的人,而刘邦就是一个大度的人。这中间是有很复杂的区别。按照当时的局势,项羽封赏出去的利益无限接近于他们项家的自身利益,而刘邦封赏出去的都是他自己也没有办法捞得到利益,一个是实实在在得真金白银,一个是子虚乌有的期权愿景,一个是公司即将上市的项老板,一个是公司还没有占领稳定市场的刘老板,他们的行为逻辑和心理能一样吗?说项羽小气的人,请问他对英布怎么样?说刘邦宽宏大量的人,请问他为何登基之后要一一诛杀异姓王?项羽其实是那个时代最为纯粹、真诚、热烈、浪漫的人。他打仗的时候能够身先士卒,他宿营的时候经常和战士们共甘共苦,他和虞姬情比金坚、誓死不渝,他对江东父老一直保持着崇高的感恩心和敬畏心……这样的人,尽管最后失败了,真不应该被大家口诛笔伐。
秦末,若是没有项羽这样的英雄人物,就算刘邦最后也建立了汉朝,但是那一段历史是不会那么动人心魄、光芒万丈的。
项羽这个霸王的倒下,其实代表着一种文化和精神的倒下,那就是贵族政治从此彻底被淹没了。此前的贵族政治终于在项羽身上画上了句号,而政治统治根基的下移,使得两汉及以后的很长时间内,中国历史的主旋律一直都被把控在士族集团手里。
项羽对抗刘邦集团,其实在本质上是贵族和士人阶级的对抗,遗憾的是项羽败了。当然这种失败也难以避免,毕竟历史洪流滚滚向前,不是某一个人就能改变历史的大势所趋的。项羽在乌江自刎,其实他给自己惊为天人的一生画上一个浪漫的句号。他把他的爱马送人,把自己的生命送给旧部当战功,把自己的遗体送给敌人去获取功名利禄,但是他必须要战斗之后再死,要证明自己难以战胜之后再死,也必须要站着死,要死在自己手里……死,对于项羽来说并不可怕;但是,玷污,是项羽所不能接受的。
项羽为什么不愿意过江东呢?因为对有些人来说,活着胜过一切,但是对于项羽来说,尊严、理想和情怀比生命更加重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句话或许更适合去解释和评价项羽之死。

王不过项,将不过李(存孝)。
河小白

24-05-20 13:22

4
少年不懂刘皇叔,读懂已是鬓微霜[淘股吧]
知乎上,有一个热门话题引发了无数共鸣:
“为什么20岁看《三国演义》觉得曹操最厉害,40岁看《三国演义》觉得司马懿最厉害,60岁看《三国演义》觉得刘备最厉害?”
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着不同年龄段对人生与历史的不同感悟。
少年时,我们很难喜欢刘备。
论权谋,他远不如曹操,只会在困境中流泪。青梅煮酒论英雄时,他被曹操吓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论才能,他也不如孙权,靠着厚脸皮借来荆州,甚至娶了孙权的妹妹却赖着不还。
然而,这样一个似乎毫无优势的草根,却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他凭什么呢?
坚韧与不屈的意志。
人到中年,重读那段群雄争霸的历史,许多人开始理解刘备的辛酸与难得。
年轻时,我们以为能力最重要,而忽视了环境和机遇。
刘备从一个卖草鞋的穷小子,到最终成为一国之主,凭的是赤手空拳的自己。
成功从来都不是偶然,每个看似平凡的外表下,都隐藏着咬紧牙关的灵魂。
起点低并非终点的心态。刘备的起点比其他人低得多。
袁绍和袁术出身世家,孙策和孙权继承了家族基业,刘璋和刘表更是皇室宗亲。而刘备,没有官职,没有爵位,只是一个贩履织席的穷小子。然而,他依旧怀抱野心,坚信自己终有一天会成就大业。
刘备少年时指着家里唯一的高桑树,对伙伴们说:“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梦想虽美好,现实却残酷。
他在一群争王争霸的人物中,完全是白手起家。
年轻时的我们,也曾满怀热血,埋头苦干,以为只要努力就能成功。只有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打击,才明白实现梦想有多难。
刘备的奋斗史充满了挫折与磨难。
他曾投奔公孙瓒,成为平原令,从此有了官身;他救援孔融,进入了上流名士圈;他依靠陶谦得到了徐州,成为一方州牧。
221年,他60岁称帝,完全凭借个人努力从底层奋斗到顶层。刘备前半生几乎都是失败和挫折。
24岁,他和曹操、公孙瓒一起打黄巾,结果一无所获;
34岁,他入主徐州,却被吕布偷袭;
36岁,他与吕布交战,丢了妻儿;
39岁,好不容易夺回徐州,又被曹操打败。
每一次,他都跌得狼狈不堪,但每一次,他都重新站起来。
201年,他再遭失败,逃到荆州投靠刘表,被安置在新野。这段时间,他与刘表一起饮酒时,因腿上长出赘肉而落泪,感慨自己功业未成,年华已逝。这一哭,既是对刘表的表忠心,也是对自己未实现抱负的不甘。刘备不是天生厚脸皮,但他懂得弯腰屈己以成事。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显示出他的诚意和谦卑。
他凭借人和,聚集了一批人才:关羽、张飞、赵云等忠诚追随,诸葛亮为他出谋划策。
最典型的是长坂坡一战,赵子龙七进七出救出阿斗,刘备却当众摔儿子以示对赵子的珍惜,这份用人之道令人叹服。
刘备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个人努力,更在于他能用人、懂人、信人。
刘备的故事告诉我们:人生是一场马拉松,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节奏。
虽然起点低,但只要不放弃,就有可能在终点超越他人。无论是焦虑、抱怨还是失败,都不能阻挡我们追求梦想的脚步
四十岁以后,很多人觉得自己折腾不动了,而47岁的刘备依然志向未已。
他的故事,是对生活不易的深刻理解,也是对奋斗精神的最佳诠释。越挫越勇,最终迎来辉煌,是每一个奋斗者都应该学的榜样。刘备,才是生活的英雄。
河小白

24-04-26 11:53

4
都知道长沙是娱乐之都,可其网红体质是怎样练成的呢? [淘股吧]

长沙,古称潭州,别名星城,是湖省省会,长江中游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全国综合性交通枢纽。下辖9个区(市)县和5个国家级经济开发区、1个国家级开发新区——湘江新区。长沙是中国重要的高铁、航空枢纽,长沙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历经三千年城名、城址不变,有“屈贾之乡”、“潇湘洙泗”之称。存有马王堆、铜官窑等历史遗迹。凝练出“经世致用、兼收并蓄”的湖湘文化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的长沙精神。2019年1月,长沙市入选“2018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榜单。同月,长沙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

长沙这样的“官身”很多,也容易让人迷糊,总体来说,长沙是中部除武汉以外的经济、文化第二大城市,或者更为直观点。当然,对于升斗小民的我们来说,这些都不是长沙闻名遐迩的名片,大多数老百姓说到长沙,首先想到的是“娱乐之都”这四个字。
虽然长沙的“娱乐之都”名声很大程度是以湖南卫视为载体传播开来的,但是,长沙的娱乐文化(传播文化)远非这么简单。纯粹从传媒的角度来看,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传媒的兴起,湖南传媒异军突起。 作为湖南省会城市的长沙,虽然不是中国传媒竞争最激烈的地方,但这里有我国第一家省级广电集团的湖南广播影视事业集团;有全国闻名的“电视湘军”;有中国传媒第一股的“电广传媒”;有在全国唯一以晚报命名的报业集团长沙晚报报业集团;有全国最成功的体育报纸之一《体坛周报》;有产业链极至延伸的新锐媒体。 传媒湘军,一次又一次引领着潮流。长沙还是“金鹰电视节”的永久举办城市。因此,把长沙称为“娱乐之都”显然是不过分的。
除此之外,长沙人性格开朗、热情,骨子里充满着“娱乐”的气质,在长沙,无论男女老少,娱乐仿佛成为长沙人的生活态度,麻将、ktv、电玩城、洗脚城、酒吧、夜宵……这个城市被娱乐设施以及覆盖其上的不亦乐乎的人们填满。近年,更是随着一个名叫“抖音”的APP在老百姓的日常娱乐生活的悄然兴起,天性热爱娱乐的长沙人自然不会缺席。于是乎关于《长沙》的各种极具地方特色的各种小视频在网络上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一股新的长沙风。于是,长沙,又多了一个新的标签“网红城市”。
可是从来没有生来“网红”的城市,长沙又是如何以其独特的魅力让人如痴如醉的呢?长沙在远古时期就发现了人类活动的踪迹。在夏商时期,长沙这片土地属于杨越群居地,杨越属于百越的一个分支。据传,黄帝和炎帝大战蚩尤时期,长沙属于炎帝的统治范围,其民皆是炎帝后代。蚩尤落败后,其手下的八黎部落散居于全国深山老林,所以长沙也有一部分少数民族。
春秋战国时期,长沙属于楚国的黔中郡(注意:黔中郡不是长沙)。统一六国后,对天下实行“郡县制”统治,在长沙设立长沙郡。自此,“长沙”开始在滔滔历史中崭露头角。
汉朝时,改为“州县制”,长沙属于荆州。从而,长沙很长一段时间内与湖北牵扯不清。康熙年间,历史首次出现“湖南”的概念,但依然隶属湖北管治。举个例子,在此之前湖南人参加科举考试,乡试都是要到湖北武汉去参加。直到雍正年间,清朝才正式设立“湖南巡抚”(相当于现在的省长),当时依然隶属湖广省。但基本上标志着湖南单独成省,长沙也因此开始了省会之路。
关于长沙的得名,有几种说法:
一、得名于长沙星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二十八宿中有一附星名为“长沙”,古人按星象分野的理论,将长沙之地以应长沙星,认为长沙地名源于星名,故长沙又有“星沙”之称。
二、得名于万里沙祠
万里沙祠一说最早见于晋阚马因所著《十三州志》: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自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此后,唐代的《元和郡县志》援引《东方朔记》云:“南郡有万里沙祠,自湘州至东莱可万里,故曰长沙。”唐杜佑《通典》中潭洲“秦为长沙郡”的自注亦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于是以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此说作长沙得名之源,并加以阐发考释,认为长沙在古代有祭礼沙土之神的活动。
三、得名于“沙土之地”
长沙的地质结构为以石英砂岩、砂砾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过长年的外力作用,地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和水流的冲刷,使大量的砂、石都聚积于地表,特别是现长沙市区所在的湘江河谷地带,分布着大片的沙滩,沙洲等,每当枯水时节,这些洲、滩露出,向人们展现出成片的砂土,尤其是沙粒长大,“白沙如霜雪”,这种景象很是引人注目,故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如唐大历间长沙太守张谓著《长沙土风碑铭》引《遁甲记》云:“沙土之地,云阳之墟。”又《路史》曰:“沙,为长沙;云阳,为茶陵。”又《元和郡县志》云:“《禹贡》荆州之域,春秋为黔中地,楚之南境。,分黔中以南之沙乡为长沙郡,以统湘川。”
四、得名于长形的沙洲
长沙湘江中的水陆洲,长约5000米,宽约100米,是一较有特色的。当然,历史上的长沙,也绝不仅仅是今天的长沙这么大。长沙古称潭州,今天的湘潭、株洲、茶陵、湘乡等很多地方,都曾属于长沙。
长沙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称。同时也是一座灾难深重的城市。在抗日战争的长沙会战中和后来的文夕大火中,很多历史古迹都化为废墟。如今的长沙,虽然被誉为历史名称,却很难找到古色古香的味道了。
长沙精神:惟楚有材,于斯为盛。可以说是长沙乃至湖南最有名的文化标注。但是长沙,曾经的荆蛮之地,为什么会有如此之底气?长沙乃至整个湖南,近代以来为什么会人才辈出?而这些叱咤风云的人物,多是以长沙为圆心,方圆几百公里之间,它们如何构成了一个独特的文化圈?普通长沙人身上,有着一种什么样的性格与精神?只有明白了这些来龙去脉,我们或许才会真正地了解长沙为什么能成为网红城市。
长沙人,自古以来,成分就一直非常复杂。盘古的后代——三苗部落——土著,黄帝和炎帝中原大战,炎帝败,炎帝部落南迁——南蛮,战败的蚩尤的后裔散居长沙——东夷。本土、中原、吴越文化,就这样交汇成了长沙文化精神文化的原型。
舜、禹又先后对长沙用兵,征讨蚩尤后裔和三苗部落,留下舜帝南巡和大禹在长沙治水的传说。夏、商、周时期,天下被分为九洲,长沙属荆州,因为远离中原,属蛮夷之地,故有“荆蛮”之称。在古代王位和权力之争中,失败一方,往往会逃往南蛮之地。于是,长沙往往成了失败者的避难所。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虽强盛,长沙却为东南边陲,屈原逐而南下。西汉贾谊,贬而居长沙。长沙定王刘发,庶而封长沙(定王台的主角)。一直到唐代,刘禹锡、杜甫、柳宗元……长沙或者整个湖南,留下的文化人的踪迹,也常常是与漂泊、落难、被贬等有关。
长沙自古以来有着重要的战略位置,既是粮仓,又处要津,所谓“长沙,楚之粟也”、“争南服者,不得长沙,无以成席卷之势”,由此往往成为兵家必争之地。(门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重要的地理位置也给长沙带来了无休无止的战乱。南宋金兵攻长沙,屠其城而去。元初,元军围攻长沙达三月之久,城破死伤无数。元未明初,朱元璋和陈友谅围绕长沙进行了四年之久的争夺,造成极大的破坏。明末清初,先有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后有反清复明,再有三藩之乱……每一次战乱,都导致长沙人口剧减,只能大规模移民。这使长沙成了一座“移民”城市。
移民给长沙人精神和性格带来的影响,一是身体健康,二是勇敢进取,三是包容豁达,四是聪明能干,五是热情好客。
也正是因为长沙是“移民”城市,各种文化在这里交汇、杂交、新生。当我们把长沙精神的核心定位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而没有违和感。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本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座城市的活力,其首在人,在他的精神。
那么,“长沙精神”为什么会定为“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呢?,有着什么样的内涵与外沿。
1995年,《长沙晚报》曾在报纸上公选过“长沙精神”。当时,“长沙精神”共有6条候选语:
1. 无我为民,革故鼎新;实事求是,敢为人先。
2. 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刚正质朴。
3. 扎实做事,热情做人;辣椒性格,骡子精神。
4. 勤于问学,明于睿思;笃于务实,勇于拼博。
5. 忧患,务实、刚勇、鼎新。
6. 无我,求实,好学、创新。
最后,当时的市委宣传部部长郑佳明(他的《故事湖南》节目很不错)拟的“心忧天下,敢为人先;实事求是,刚正质朴”,取前八个字,被确定为长沙精神。另外,作家何立伟拟的“扎实做事,热情做人;辣椒性格,骡子精神”得票很高。何立伟所概括的长沙精神更切近大众,而“心忧天下,敢为人先”,更能体现长沙的一种精神高度。
“心忧天下”出自左宗棠年轻时写的一幅对联:“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青年毛到长沙求学时,曾将其改为“身无一文,心忧天下”。而“敢为人先”,典出唐代诗人吕温的诗:
忠躯义感即风雷,谁道南方乏武才。
天下起兵诛董卓,长沙子弟最先来。
长沙精神中的“心忧天下”,体现的是长沙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忧患意识;“敢为人先”,则表现为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的积极进取精神。
长沙人的“心忧天下”,在动乱的时代,在需要他们挺身而出的时候,表现得尤为明显。汉末群雄割据的时期,长沙太守孙坚带领长沙弟子最先勤王;赵宋皇室南渡时期,长沙成为了抗蒙的前线,岳麓书院的生员全部战死;清代晚期,洪杨之乱时候,湘军崛起,维系了清的宿命;而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到处响起的是长沙人田汉谱写的《义勇军进行曲》:“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四次长沙会战,取得三次胜利,这成了中国抗战史上的奇迹。为抵御外寇,“军民一体”,团结一心,“不准敌人走湖南的路,不准敌人住湖南的屋,不准敌人食湖南的米”。这就是湖南(长沙)人面对国恨家仇所展现的特性,湖南(长沙)人所独有的特性。
现在是和平建设时期,我们也需要这种精神,去从事创造新天地的事业。
作家何立伟曾经将“湖湘文化”分为两个层面,一是以岳麓书院为代表的精英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一则是以南门口为代表的市井文化,而市井文化就是快乐文化。
在何立伟看来,市井文化,就是在世俗生活里寻找快乐,寻找生活的根本。长沙人讲究吃喝玩乐,爱搓麻将,追求及时行乐,是生活乐天派,带着草根阶层蓬蓬勃勃的乐观,充满生命的热力。
何立伟将长沙精神概括为:扎实做事,热情做人;辣椒性格,骡子精神。似乎更接地气,更体现了长沙普通市民的性格与特点,所以当年得票最高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长沙走出去的歌唱家李谷一则索性把长沙人的性格概括为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而湖南卫视曾经有一档名“非常靠谱”的节目,有一期“长沙贵姓”,“策神”汪涵和长沙本土笑星大兵、湖南省社科联席郑佳明一起聊“长沙精神”和长沙贵姓。首先选能代表长沙精神的长沙话。结果策、呷、宝、霸蛮等都榜上有名。还有网友说,逗霸、下皮、扳翘、扎鸟,也很能体现长沙的城市精神,当然,这更多地体现的是长沙文化中“世俗”的一面。长沙流行的歌厅文化、电视娱乐文化,“快乐大本营”,“越策越开心”,更多地体现了长沙人的娱乐精神。
长沙精神除了“心忧天下,敢为人先”,还有很多的层面,有着复杂的内涵。《锦绣》杂志曾有一组关于长沙的文章,总题为《幻城长沙,雌雄同体的乐园》,说长沙是一座雌雄共体的城市。它既有湘楚文化之霸蛮,又有小城遗风之从容。它既能为革命流血,亦能光怪陆离、夜夜笙歌。它善于独创思想一鸣惊人,面对偶像文化却又无从抵御。它充溢着十足的人间烟火和与生俱来的娱乐精神,甚至还有某些轻狂。但这又是一个标准的内陆省会城市,有着保守的主流文化,是一个熟人社会,是一个过于有根的地方。
《京华周刊》有一篇署名沈佳音的文章《长沙:血未冷,夜未央》,则这样概括长沙:
“这里有最娱乐的电视台,最热闹的夜生活。这里每周六都要放烟花。这是一个什么节都要过一下,什么事都要‘策’一下的城市。这里娱乐至死。
这里也是楚汉名城,“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半部近代史都由湘人写就,这里至今依然立志要‘心忧天下,敢为人先’。
这就是长沙,一个看似分裂的城市。这其实是湖湘文化的两极。你看到的往往是表面的快乐和喧嚣,却不知道什么时候历史的血脉就会贲张。”
这注定了长沙人的矛盾、两面性。但另方面,恰恰是这种矛盾,又构成了长沙精神的丰富内涵。它不是政治口号、文化标本,而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体,具有无限的充沛的活力。
何立伟在接受《锦绣》杂志采访时也说到,长沙作为一个现代都市,却保留了农耕时期的生活惯,长沙就是熟人社会、群体社会、人际网络社会。拉拉扯扯、吃吃喝喝、嘻嘻哈哈、打打闹闹,成了地方性的民风。长沙人的爱玩也是有名的,常常通宵达旦。满街都是洗脚屋,北京是首都,长沙是“脚都”。他在纪录片《长沙岁月》中感叹,这个城市:
“太重于消费而疏于生产,太重于享乐而疏于创造,太重于市井快活而疏于精神聚敛。也许,现在的长沙人和他们的前人如共和国缔造者中的长沙藉的领袖们相比要缺少一点改造中国与世界的伟大气魄和开天辟地的精神。长沙人的文化传统在新世纪里尚未爆发出强烈耀眼的生命光焰和创新潜能。它似乎尚在沉睡之中。好多回从首都机场下飞机,经过机场高速路,看见英特尔公司巨幅芯片户外广告:‘给世界一颗奔腾的心’,我就默默祝福:在一个迎接光辉未来的崭新世纪里,愿所有的长沙人,都有一颗奔腾的心!愿长沙人在生活的一切领域,都轰轰烈烈奔腾起来!”
由此,长沙要成为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文化名城,还需要一些“文化准备”。当年,梁启超在谈到湖南在中国未来政治中可能发生的作用时,认为在“十八行省中,湖南人气最为可用,惟其守旧之坚,亦过于他省,若能幡然变之,则天下立变矣。”
长沙三绝:
长沙最重要的特产是“长沙三绝”,即湘绣、棕编(另一说为中国红瓷器)和菊花石雕。(莫名地想起周杰伦的歌《菊花台》)
湘绣的起源和发展都在长沙县(今开福区沙坪一带),为四大名绣之一。长沙也建有湘绣博物馆以供研究、参观和销售。
菊花石雕,其中重要的菊花石产于浏阳大溪河底岩石层中,天然生有白色的菊花图案,其雕品为长沙的一大特色。
中国红瓷器最早出现于1100年前的晚唐长沙窑(现在长沙开发铜官窑古镇可以去看一看),但包括之后出现的瓷器在内,都没有纯正的红色。1998年底,尹彦征在长沙才研制出纯正的红瓷器,并在长沙隆平高科技园建立了中国红陶瓷工艺园。(位置靠近望城区,但是交通还是很便利的。)
此外,题外介绍一下,浏阳有“花炮之乡”的美称,其生产的花炮在中国和世界各地都有销售。现在让各地人如痴如醉的橘子洲周末烟花展便是得益于浏阳这个“花炮之乡”。
长沙十景:岳麓书院、刘少奇故居、世界之窗、天心阁、仙剑瀑布、杜甫江阁、马王堆、开福寺、靖港古镇、博物馆。
虽然上述十个景点被选为“长沙十景”,但事实上长沙好玩的地方远远不止这些地方,黑麋峰、千龙湖、大围山、石燕湖、橘子洲、洋湖湿地、炭河古称等,都是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我也没有打算在此一一介绍。光从名字,大家就可以自行脑补,长沙究竟有什么好玩的。作为娱乐之都,长沙从来不缺好玩的地方。人文也好,自然风光也罢,风土人情也行,长沙的确是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城市。
长沙之最:世界最早的铸铁件——春秋晚期铁凹形锄和铁鼎,铸造于春秋晚期(约前6、7世纪)。
世界最轻的丝织品——素纱蝉衣,长沙马王堆出土。重仅49克(一说48克),由于丝纤度非常细,现代工艺无法仿制。
世界最早的印花织物——印花绸被面,战国楚墓出土。参见中国古代印染。
世界最早的毛笔——长沙左家公山出土,制作于战国时期。
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实物——西汉《五星占》和《天文气象杂占》,长沙马王堆出土。
世界最早的釉下彩瓷器——长沙窑出土,长沙窑也因此被认为是釉下彩发源地。
世界最多的简牍出土——长沙走马楼一次出土三国吴简14万余枚,超过历年出土的简牍数量之和。
中国最早的钢制品——春秋晚期钢剑,长沙杨家山出土;
中国最早性医学的著作——马王堆汉墓房中书,有《十问》、《天下至道谈》、《合阴阳》等共六种。
中国最大的商代铜铙——商代象纹大铜铙,宁乡出土,重220.76公斤。
中国最大的商代方尊——四羊方尊,宁乡出土,高58.3厘米,重约34.5公斤。中国最大的商代铜瓿——宁乡出土。通高62.5厘米,口径58厘米,腹径89厘米,重55公斤。
中国最早的金属称量货币——1959年宁乡出土的商代铜铙中藏有224只小青铜斧,具有货币功能。
中国第一条标准的汽车公路——长潭(长沙至湘潭)公路,于1913年修建。
中国规模最大、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汉代诸侯国王陵——汉长沙国王陵区。
世界第一跨——长沙洪山大桥主桥结构形式为无背索斜塔斜拉桥,主跨206米,跨下没有一个桥墩,比“第二跨”西班牙阿拉米罗桥长出6米。
长沙之味:湘菜是全国八大菜系之一,以其油重色浓突出,尤以酸、辣、香、鲜、腊见长。长沙是湘菜的中心,是全国闻名的美食之城,自然也少不了热辣辣的佳肴。但这辣是酣畅淋漓的,也是平易近人的。因此,不食辣的人也无需太担心,湘菜也并非无辣不欢,名菜毛家红烧肉不就是最好的佐证么。同样,长沙人也是火辣辣的热情,作为会吃的主儿,哪里的东西好吃,哪儿里的东西最正宗,自然都再清楚不过,随便问一个长沙人,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名菜、小吃数不胜数,无法一一列举,就挑几个介绍吧。长沙比较传统的风味湘菜有红烧肉、麻辣仔鸡、发丝牛百叶、腊味合蒸等,此外,辣椒炒肉、剁椒鱼头、红萝卜炖羊肉、萝卜干炒腊肉等家常菜,在当地也颇受欢迎。长沙小吃犹如百花齐放,又自成几大体系。在长沙寻找传统小吃,有一条最便捷的道路,那就是沿着黄兴路再转蔡锷路,沿着2路公共汽车的线路穿行于长沙老城区,星城的著名传统小吃在这条线上基本可以一网打尽。
此外,臭豆腐、米粉、糖油粑粑、热卤、猪油拌粉、紫苏桃子姜、小龙虾……也是扬名中外,很难一一介绍,给几点个人建议吧。
1、好吃的粉店太多,而每个湖南人心目中都有自己觉得最好吃的米粉,除了刘聋子、周记,还有玉林、矮子粉店、公交新村粉店,这几家是当地人比较认可的老店,值得去试一试。
2、长沙美食都是藏在苍蝇馆子里,环境虽然差,但出品惊人。可能环境和口味的这种反差,也是出门觅食的一大乐趣吧。像益华的黄鸭叫、卤牛肉,味道一绝。还有一盏灯、鲁哥、娟娟,这几家都是老牌湘菜馆,大家可以就近选择。
3、长沙满大街都是臭豆腐的店,除了文和友,黑色经典、武爹两家连锁的臭豆腐店,出品都相当不错。喜欢汁水多的选黑色经典,喜欢豆腐更脆嫩一些的,可以选武爹。而当地人还比较喜欢去岗牌臭干子、坡子街罗记臭豆腐、老梅园,大家都可以尝一回。
4、来到长沙,糖油粑粑葱油粑粑卤菜,通通吃个够才行。不过闻名全国的火宫殿就免了,除了环境,人是真的多。双燕楼主打的虽是馄饨,但店里的小食众多,价格也很便宜,想吃都可以叫一份。
5、每年的5-8月是吃小龙虾的最佳月份,肉质更加肥美鲜甜。
6、最后强烈推荐湖南的酱板鸭,制作过程中要放几十种香料和大量的辣椒油,做出来的酱板鸭,基本上没什么油分,肉质紧实,香辣暴烈!金元源或仙都的酱板鸭都是不错的选择。
至于网红的“茶颜悦色”和“文和友”就更不需要我介绍了。
长沙之夜:不经历长沙的夜晚,就不会完整地了解长沙。长沙人是颇具娱乐精神和娱乐天赋的群体。他们永远保持着时尚的消费理念和对快乐生活的追求。来到长沙一定要体验当地的四个一——“洗一次脚,泡一次吧,听一次歌,吃一餐夜宵”。
您可别嫌这夜生活太“下里巴人”,这的的确确是长沙市民的夜生活常态。所谓大俗通雅,只要俗得文明,俗得健康,俗得艺术,这样的娱乐方式有何不可?
长沙四个一之享足浴曾听友人传过这样一个笑话:拿张北京地图,用针插三下,就能点中一个厅局级单位;而拿张长沙地图,也用针插三下,居然可以戳中3个洗脚城。
说足浴“大众”,是因为在全国的很多城市里它都很普及;说其“独特”,那是因为在长沙,“足浴城”不仅遍地开花、随处可见,而且价格低廉服务周到,那手法与品种之多,绝对称得上全国之冠。为此,长沙城还一度博得了个“脚都”的诨名。
您随意走进一家环境优雅的大型足疗店,或坐或躺在舒适的沙发上,足疗师会为您选择中意的足疗方式,然后端上泡脚的各种汤剂。那汤剂有的浓浓地浸泡过中药,有的撒满清香的花瓣,有的混合着乳白的牛奶。您将双脚泡入其中,和着悠扬的音乐,一边喝茶嚼槟榔,一边享受畅快淋漓的足底按摩,舒服得可以忘掉尘世间一切琐屑。
毋庸置疑,长沙人是很懂得健康生活的。古书有云,“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暑湿可祛;秋天洗脚,肺润肠濡;冬天洗脚,丹田温灼。”在人体踝关节以下,有60多个穴位,常洗脚按摩,能疏通经络,促进睡眠,延年益寿,这正是长沙人追求的养生之道。
2.长沙四个一之泡酒吧
走在解放西路“酒吧一条街”上,您会有种夜生活刚刚开始的冲动。如梭的人流,闪耀的霓虹中随处可见时尚青春的红男绿女。“金色年华”、“魅力四射”、“水木年华”、“可可清吧”、“苏荷”、“挪威森林”、“低调”等几十家大小酒吧,或显或隐地分布于街道的角角落落。在这条街上,您可以充分感受到长沙成熟与年轻的融合、本土与海派的冲撞。它不仅光怪陆离,而且内敛并显出积淀。
长沙的酒吧体现更多的是一种城市文化,酒吧里几乎天天举行不同名目的选秀活动,选举场内最有魅力的男士、最丰姿绰约的女子。每一个人的选择都是对生活的一种理解,一种演示。酒吧也反映了一个城市的性格。北京的酒吧粗犷开阔;上海的酒吧细腻伤感;而长沙的酒吧,就像长沙人的性格,火热、喧闹、躁动而多变。
3.长沙四个一之上歌厅
“没进歌厅,等于没到长沙”,此间流传的这一说法可不是空穴来风。
“琴岛”和“欧阳胖胖”是长沙最有代表性的歌厅。晚上9时,演出正式开始。何晶晶、李清德、大兵、赵卫国等本土笑星轮番上台,总有办法让你笑得前仰后合。亦庄亦谐的主持风格,幽默的语言、搞笑的表演、滑稽的脱口秀,“策晕”了现场所有观众。民间顶级杂表演者在圆形的台子上,做出各种高难度动作,引得台下观众一阵惊呼。超男超女们的几首流行歌曲,经常带动了台下所有观众。歌手在台上唱,台下成百上千名观众一边跟着吼,一边挥舞荧光棒,敲着开心拍,火热的氛围到达沸点。长沙味的“塑料”普通话,让观众们笑得前仰后合。虽说是些老段子,但大家就是爱听。听一遍,笑一遍;再听一遍,再笑一遍,可谓百听不厌。
据说,每个周末下午,总有一批北京人,专程飞往长沙,目的只有一个,就是看看长沙的歌厅。长沙歌厅文化一直秉承自己的平民化、通俗化路线,但也不是一俗到底,而是拥有一定文化底蕴的俗,是高雅艺术与市井文化的有机结合。精深的湖湘文化被演员们用通俗的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
4.长沙四个一之吃宵夜
夜宵,是长沙夜生活的压轴大戏。长沙街头,几乎有灯的地方就有夜宵。不论街头巷尾,夜宵摊总能见缝插针,大张旗鼓摆满一地。湘江风光带历来是夜宵的绝佳去处,步行街南门口也是摊点兴旺繁盛之地,在这些地方,总有最鲜活可口、火爆十足的湘味夜宵。外黑内白的油炸臭豆腐、红彤彤的口味虾、琥珀色的烤鸡翅、晶莹剔透的刮凉粉、脆软甜糯的糖油粑粑……每一样都能让您垂涎欲滴。
吃臭豆腐最好去五娭毑的摊子。五娭毑的臭干子每天只卖1000片,从下午3时开摊起,卖完收摊,绝不多卖一片,摊前常常都要排起四五十人的长龙。
买上一盘刚出锅的臭豆腐,油花渍渍地在薄薄的豆腐上跳跃。用筷子夹上一片,蘸满火红的辣酱,和着调好的姜汁,轻轻咬一口,外脆内嫩的口感让您感觉通体舒坦,豆腐、辣酱、香料等各种香味混杂在口中,形成一股奇特的味觉感受,久久在口中回旋。一盘下肚,保准你还想再来一盘。
口味虾也是长沙人的最爱,鲜与辣的交错绝对堪称经典,有时吃到嘴巴通红也停不了口。“辣”是湘菜的特色,长沙人向来是辣不怕,不怕辣,怕不辣,对辣椒的嗜爱只能用疯狂两个字来形容。有家烧烤店的烤鸡翅,最辣等级是“变态辣”,尽管如此,每天总有一支长队排在摊前等着“变态”鸡翅的出炉。
长沙人对于夜宵总是满怀激情,直到凌晨三四点,很多夜宵摊前来客还是川流不息。在其他城市早已熟睡时,这里的不少摊点还是人声鼎沸、热火朝天,食客们对着一桌美味喝酒聊天,觥筹交错间,不知东方之既白。对于长沙,我想,基于任何一个点,都是足以长篇累牍单独写一篇长文的。而我如此粗略地勾勒出一副“古不古、今不今”长沙画面。是希望更多的人,更真实地了解长沙。
正如我前面所说的,长沙人是矛盾的,是有两面性的。这是从其文化根源所带来的。
长沙是丰富多彩的,更是源远流长的。这也是其历史文化积淀所带来的。
长沙是有趣的、是好玩的。这与长沙人的性格、生活和价值观是脱离不开。
长沙成为网红城市,是偶然,更是必然。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现代,人们对生活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敢为人先”的长沙人再一次走到时代前段。而本身客观、热情、开朗、执着的长沙人性格为这种“超前意识”和“超前消费”提供了精神支持。长沙,房价不高,物价不高,城市经济飞速发展,更是为长沙这座城市提供了无比坚实的“娱乐”的经济基础。
当然,如果就此把长沙人看作是一群只会“吃喝玩乐”的人,显然是有失偏颇的。长沙人和长沙在近现代中国文明和经济建设中,所取得的成就和功绩,是不胜枚举的。我亦无意多此一举。
总之,越来越多的人爱上长沙这座城市,才是长沙成为“网红”的真正原因。试问,这样的长沙,我是无法不爱(不仅仅是因为我是湖南人),你呢?
长沙的机械智能、文化教育、传媒事业都是全国首屈一指的。旅游、交通、经济、体育也是全国名列前茅的。这些是荣誉,更是证据,证明长沙人,并没有迷失在“娱乐”和“网红”之中。如此甚好。
河小白

24-04-25 13:08

4
功高盖世,却因外戚身份为苏轼等人所诟病,真实的卫青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淘股吧]


西汉卫青为国家立下了不世功勋,位极人臣,官至大将军大司马,一门5人封侯,显赫一时,他与外甥霍去病被誉为西汉的“帝国双璧”,是千古传颂的中华名将。
然而,令人蹊跷的是,历史上很多著名的文人似乎对他评价不高。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他“以和柔自媚于上,然天下未有称也”;王维在《老将行》这首诗中说“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封缘数奇”;而宋朝的大文豪苏轼批判得更为激烈,直言“汉武帝无道,无足观者,惟踞厕见卫青,不冠不见汲长孺,为可佳耳。若青奴才,雅宜舐痔,踞厕见之,正其宜也。”
何以如此?主要是因为卫青是奴隶和外戚出身,即便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些文人依然感觉他是依靠裙带关系而崛起。对于有些人来说,承认别人很优秀确实是件很困难的事情。
那么,真实的卫青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在笔者看来,时过两千年,甚至再过两千年,他依然是我们难以企及的光辉典范,是我们需要认真去膜拜和学的传奇。
起于微末的传奇崛起:那些因为生活不如意而抱怨自己出身不好的人一定要好好看看卫青的人生,因为卫青的出身比我们大多数人更加卑微。
卫青是他妈卫媪在已婚情况下和平阳小县吏郑季搞地下情的私生子。那个时代的私生子身份比现在更容易受到社会的歧视,当时的社会包容度远不如当下,个人的生存和生活也更依赖于家族资源,没有一个家族愿意把有限的宝贵资源花在一个私生子身上。
像卫青这样的情况,几乎就注定他在青少年时代是很难得到什么源自家庭的栽培的。
果不其然,郑季在卫媪生下卫青之后,充分发扬了渣男的本色,赶紧提裤子走人了。我本来是想和你体验一下激情燃烧的岁月,结果你跟我来真的,这谁受得了?卫青也不出意外地过了一个悲惨的童年,自己亲爹一家人很是默契地把他这个私生子一致当作外人看了,平时做牛做马,稍有不顺,非打即骂。苦不堪言的小卫青实在受不了了,只能偷偷跑出郑府去平阳府找妈妈,请妈妈再爱我一次。卫媪看着自己这个苦命的孩子,内心也是百感交集,自己也是寄人篱下,不过是平阳府中的一个下人,不是不想管孩子,而是觉得以自己的条件给不了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但是,毕竟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呀!事已至此,也不能不管孩子,于是便带着卫青在平阳府中讨生活。出身卑微的卫青就只能寄身于平阳府中,给高贵优雅的平阳公主当起了骑奴,也就是平阳公主要骑马的时候,就垫一下背,然后再牵一下马,平时再把马爷爷给伺候好。也正是这段与马为生的经历让卫青以后靠着战马而辉煌腾达,从而也开启了汉武帝一朝“给养马最终都混得差不到哪里去”的先河。后来的金日磾、上官桀等托孤大臣都曾是帮汉武帝养马的。当一个人承受住了困难的重重冲击之后,命运也终归不会亏待他,会如期而至地给他一个幸运的奖励的。
后来,卫青的姐姐卫子夫被到平阳府视察工作的汉武帝看上了,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卫青也终于因此摆脱了奴籍,被汉武帝调到了建章宫当差。
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就在卫青以为自己要走上人生坦途的时候,他却差点死在皇室内部的权斗之中。原来当时的皇后陈阿娇见汉武帝宠幸卫子夫,妒火中烧,便经常在自己母亲长公主刘嫖面前诉苦,而刘嫖觉得汉武帝这个皇位是靠自己争来的,怎么能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受委屈呢?但汉武帝毕竟是,她不敢直接冒犯,便决定来一招杀鸡儆猴——杀了卫青来警告卫子夫。
好在卫青福大命大,在危难之际被赶来的公孙敖及时救下,才逃过一劫。而汉武帝本身就是属驴的,一身犟脾气,一见刘嫖母女如此嚣张地给自己脸色看,也就报复性地把卫青提拔为为建章监、侍中,并对卫家人皆有赏赐。啥意思?你们打狗给主人看,我就偏偏要护住他们,再不识趣点就别怪我这个西汉太阳神翻脸不认人了。就这样,卫青跟着姐夫汉武帝一起听闻朝政,学本领,一晃就过了九年。
这九年是卫青人生之中最重要的九年,因为正是有了这九年的耳濡目染和厚积薄发,他后来七征匈奴才会那么游刃有余,才能顺理成章地当上“大司马大将军”这样的最高官职,才能在多变暴躁的汉武帝身边稳如磐石。
七征匈奴的热血沸腾:
公元前129年,对匈奴忍了好久终于忍不了的汉武帝一声令下,派出四路大军对匈奴进行试探攻击,主要目的就是检验自己军中将领的成色和总结对匈作战方式的经验。
车骑将军卫青兵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兵出代郡(治代县,今山西大同、河北蔚县一带),轻车将军公孙贺兵出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东北),骁骑将军李广兵出雁门出兵。四路将领各率一万骑兵,踌躇满志地去完成汉武帝交给他们的考题去了。
结果这次考试成绩只有卫青一人达到了优异的标准线了,其余三人,要么无功而返,要么惨败而归,只有卫青深入险境,直捣匈奴祭天圣地龙城,斩杀敌首700多人。这是汉军对匈作战的首次胜利,卫青算是在汉武帝立住了地位,还是自家小舅子能给咱长脸呀!必须好好地赏赐他,于是便把卫青封为了关内侯。一战封侯牛不牛?估计这成绩单能让隔壁李广给活活气吐血。
又过了一年,即公元前128年秋,在前一年已经确认过小舅子比较好使的汉武帝再次任命卫青为车骑将军,率领三万骑兵从雁门出塞去胖揍那帮臭苍蝇般的匈奴人,一定要打出咱们大汉的气势和声威来!结果卫青再次幸不辱命,他率军长驱直入,简单粗暴地收割了数千匈奴人的首级后,胜利地班师回朝了。再过一年,即公元前127年,接连被卫青按在地上摩擦两回的匈奴人表示不服,于是集结重兵从上谷、渔阳方向大举入侵。先攻破辽西,杀死辽西太守;又打败渔阳守将韩安国,劫掠百姓两千多人。狠狠地恶心了大汉王朝一回。
犯强汉者,虽远必诛!你们匈奴人偷袭之后就想跑?门都没有!热血青年汉武帝果断下令反击,令李息从代郡出击,卫青率大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南地(黄河河套地区)。卫青此战再次打出了他“吃饭睡觉打匈奴”的专业人设,他采用了“迂回侧击“的战术,先从西边绕到匈奴军的后方,然后迅速攻占高阙(今内蒙古杭锦后旗),切断了驻守河南地的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同单于王庭的联系,再精兵尽出来了个瓮中捉鳖。最后的战绩就是活捉敌兵数千人,夺取牲畜数百万之多,彻底控制了河套地区。
这一带水草肥美,本就是匈奴人的“经济特区”;又形势险要,也是匈奴人的战略要地。这么好的地盘都被卫青拿下来了,那就必须要好好占领它。汉武帝因此修筑朔方城,设朔方郡、五原郡,遗民十万到此定居,还修复了秦时蒙恬所筑的边塞和沿河的防御工事。
这样一来,匈奴骑兵想要偷袭长安就没有什么机会了,因为战术半径太大了,他们有心无力了。而汉军有了这个战略基地,对匈奴的打击范围又拓展了很大的空间。建此奇功的卫青被封为长平侯,食邑3800户。跟着卫青闷声发大财的苏建、张次公也分别被封为平陵侯、岸头侯。匈奴人也是打不死的小强,公元前126年夏,又发兵数万攻打代郡,杀太守共友,掳掠千余人;同年秋季入侵雁门,杀掠千余人。前125年匈奴再次以每路三万铁骑的兵力攻入代郡、定襄、上郡。
汉武帝表示离奇地愤怒,有几只苍蝇嗡嗡叫,必须得拍死它们。于是,于公元前124春,再次命令卫青率领三万骑兵从高阙出兵;卫尉苏建为游击将军、左内史李沮为强弩将军、太仆公孙贺为骑将军、代国国相李蔡为轻车将军一同从朔方出兵;大行李息和岸头侯张次公率军右北平出兵。都给我去揍丫的,揍服他们为止!
卫青再次打出了风格,他率军摸到了匈奴右贤王的营地,而匈奴右贤王认为汉军不可能深入敌后这么远,所以肆无忌惮地喝酒Happy了起来。结果,却突然发现为汉军包围了,吓得右贤王赶紧逃命。
虽然右贤王最终逃脱了,但是汉军此役俘虏右贤王下面的小王却有十余人,男女1.5万余人,牲畜达千百万头,战果累累呀!汉武帝得知战报后,高兴得合不拢嘴,这么好使的小舅子咋就不多来几个呢?要是多几个这样的小舅子,匈奴问题早就解决了。
于是,汉武帝赶紧派特使捧着大将军印信到军中给卫青贺喜去了。封卫青为大将军,加封食邑6000户,节制天下兵马。就连卫青那3个尚嗷嗷待哺的儿子都全部被封为了列侯,长子卫伉为宜春侯,次子卫不疑为阴安侯,幼子卫登为发干侯,均食邑1300户。
至于跟随卫青出战的公孙敖、韩说、公孙贺、李蔡、李朔、赵不虞、公孙戎奴、李沮、李息、豆如意等一众将领,皆重赏!公元前123年,汉武帝趁热打铁,分别于春、夏两次命令大将军卫青领十万骑兵出击匈奴。还是原来的配方,还是熟悉的味道,这两次卫青再次打出了歼敌过万的佳绩。
值得一提的是,在夏季出兵的那一次,另一个小猛男——卫青的外甥霍去病横空出世。他在此战之中请求独自领兵八百铁骑,自主出击。结果得了巨大的开门红,俘虏匈奴单于的叔父和国相,斩单于的祖父等2028人,被封为冠军侯。卫青此时已经官至大将军了,封无可封了,汉武帝便只是赏他千金而没有给他加官进爵了。
四年后,即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觉得是时候跟匈奴搞大决战了,便命“帝国双璧”卫青、霍去病各领五万骑兵,兵分两路,到沙漠深处去把躲着不出来的匈奴人给彻底收拾了。并大手笔地调派十四万匹战马及五十万步卒给两人作为后勤补给兵团。这一次作战,汉军原计划是准备把舞台交给年轻人,让霍去病先选5万精兵去教训匈奴单于的主力,而卫青则率选剩下的5万骑兵去打击左贤王 。但是,阴差阳错或者计划赶不上变化,尽管卫青和外甥霍去病从俘虏口中打听了伊稚斜单于的方位,临时对调了进攻方向,但最终在出塞一千多里后,还是卫青大军与匈奴单于主力遭遇。这一战,卫青率主力担当了正面硬刚匈奴主力的重任,前将军李广和右将军赵食其两军合并,从右翼进行包抄。
结果,卫青率主力部队拼死拼活地击败了匈奴单于主力,但是由于路盲李广同志因迷路迟到了,以至于被匈奴单于冲破包围圈,成功逃脱。汉军虽然派出轻骑兵连夜追击,但追了二百余里,也没看到匈奴单于的影子,只能作罢。
这一战的战果便是俘获和斩杀敌兵一万九千余人,一直到达了阗颜山赵信城,并获得匈奴积存的粮食。但此时毕竟是孤军深入,此地不宜久留,卫青便在补给军队后,把城中剩余的粮食全部烧掉,班师回朝了。
此战也是历史上著名的“漠北之战”,从此漠南无王庭。此战的另一个著名的记忆点就是难以封侯的李广同志就是在此战战后自杀的。也正是卫青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建立不朽的丰功伟绩,汉武帝为表彰他,特加封他为大司马以管理日常的军事行政事务,实际上就是代替了原先的太尉之职 。大将军大司马比当年韩信那个大将军职位有过之无不及,妥妥的权力巨无霸。而且卫青的爵位经过几次加封,也达到了历史新高度,按《史记》记载其所得封邑总共有一万六千七百户,《汉书》则有为二万二百户和三万户的不同记载。要知道,大汉立国时,刘邦封的那么多侯爷中,也就张良、萧何和曹参这三人够得上“万户侯”的标准。
前106年,卫青病逝,汉武帝为纪念他的彪炳战功,在茂陵东北修建了一座阴山形状的墓冢,“起冢象庐山”。谥号为“烈”,取《谥法》“以武立功,秉德尊业曰烈”之意。我相信很多朋友看到上述的介绍,都会觉得卫青的人生没有什么技术含量,反正就是顺其自然、按部就班,然后运气极好地搭上了姐夫汉武帝这艘大船,然后水涨船高,成就了一番事业!
但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一个人的成功真的就是这么随随便便吗?记住一点,即使我们很多时候看到别人的成功是因为命运的馈赠,但是所有命运的馈赠,其实背后都是早已表明价码的。卫青经历了一个比我们大多数人更不堪、更不幸的出身和童年,试问有几人能在这种情况下保持一颗平和而没有怨气的心?人,最怕问初衷,也最难问初衷。所有经历过生活的种种磨难却依然能够对生活保持一颗赤子之心的人,永远都是值得我们尊重和学的。
卫青在人生道路上的第一次突破确实是沾了姐姐卫子夫的光,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有很多人就是烂泥扶不上墙,你就是给他们的人生镶上钻石,他们也有办法把钻石变成玻璃渣。相比之下,卫青能够紧紧地把握难得的机会是不是难能可贵?在他还在职业发展道路上刚刚起步的时候,便遭受了不明就里的无妄之灾,差点被刘嫖母女夺去了性命。若是普通人,会不会满心怨恨?趁我羽翼未丰的时候,你敢对我下黑手,那我变得强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名正言顺地报复你?但是,卫青不管后面怎么势力强大,都没有对刘嫖和陈阿娇这样的仇人有过过激反应,这是需要有相当宽广的胸襟的。放下恩怨、忘记仇恨,这些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想想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情就要跟别人不死不休的?有多少人因为一些陈年旧事而终生无法释怀的?
卫青在汉武帝身边观摩学、积累沉淀了九年,这九年在史书上是被一笔带过的,但其实也是卫青身上最为关键和闪光的九年。
用今天某些调皮的同志的话来说,但凡一个人能过上吃香的喝辣的的美好生活,谁还愿意去学那些枯燥无味的东西?当时卫青已经是天子近臣、皇亲国戚了,他完全可以坐享荣华富贵,何必去厚积薄发呢?汉武帝想要弘扬儒学,他便主动去研儒家经典;汉武帝要决战匈奴,他就主动针对骑战去研究马匹和战术。这就是一种长远发展的格局!
不然呢?后来卫青对战匈奴七战七捷,大家以为他真的是全靠运气?难道匈奴就是他卫青种的韭菜园,怎么割怎么有?
我们通常说运气本身就是实力的一部分,这中间蕴含了一个什么道理呢?就是鼓励我们要去依靠实力,而不要依赖运气。老天帮你一次两次,它可能一直帮你吗?如果老天不帮你,你就啥也干不了,不就被自己打脸打得现原形了吗?前面说了这么多,其实归根到底就是一句话,大家别看卫青是依靠裙带关系逐渐崛起的,但是他能做到心平气和地去脚踏实地积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是我们需要重点学的地方。有些人即使抓了一手好牌,也会因为“远之则怨,近之则不逊”的小人气而崩盘。
我们再来看看卫青得势之后的为人处事。具体说几个案例吧!
卫青在当上大将军之后,满朝文武都想巴结他,但是他对同仁永远是一副彬彬有礼的样子,绝不会傲慢!他主动推荐过主父偃等大儒,也无限包容和尊重过汲黯这样的直臣,即便汲黯有时候在他面前摆谱,他也是不以为意,对汲黯保持足够的尊重,大小事都放低姿态去主动请教。卫子夫年老色衰之后,有一段时间汉武帝特别宠幸王夫人。按理说,王夫人和自己姐姐是对立的竞争关系,王夫人一家都是他们卫家的敌人呀,换作一般人,不得剑拔弩张的!但是,王夫人母亲做寿的时候,卫青从自己刚刚获得的汉武帝的赏金中拿出500金主动去给王夫人母亲贺寿。试问这样的人,谁会恨他?扫荡漠南的时候,部下苏建打了败仗,很多幕僚都建议卫青杀掉苏建来立威。但是卫青是怎么说的,立威这事要靠自己的实力去争取,真正有实力的不怕没有威望,用这种杀鸡儆猴的方式来给自己立威不是君子所为。看看,卫青的三观是不是很正?
还有李广自杀的事情后来引起了余震,那就是李广的小儿子李敢觉得自己的父亲死得太冤了,都是大将军卫青故意陷害的,于是,冲动地冲到卫青的府邸,暴跳如雷地对卫青进行一番武力输出。换作其他人会怎么想?你觉得你父亲冤,我还觉得自己冤呢?你居然胆敢以下犯上,我就敢永绝后患!但是,卫青却故意将这件事隐瞒下去,后来是平阳公主意难平,把这件事告诉了卫子夫和霍去病。看看,卫青的胸襟多么宽广?而且,卫青不管自己多么受宠,多么位高权重,但从不立小山头,从不养士、拉帮结派;汉武帝赏赐众多金银财宝,他也是能捐就捐,汉武帝国库空虚的时候,他几乎把自己一大半家产捐给汉武帝做军费了;跟着卫青上战场的将军,有多少人因他而封侯的?为什么卫青在世的时候,密谋造反的淮南王刘安一直都心里不踏实?也没有任何一个人敢构陷他的外甥太子刘据?怕是一方面,发自内心地尊重和认可卫青是另一方面。
卫青才干绝人,对士大夫们有礼,对将士们有恩,战场上也能与士卒同甘共苦,所以,即便司马迁因为痛恨外戚的原因而批评卫青过于“和柔”,但作为七战七捷的大汉军神,卫青的能力和人品都是没得黑的。
综上所述,希望大家通过卫青光耀千秋的一生,要学会多去走水到渠成的平稳之路,而不要急躁地去走火中取栗的惊险之路。其实世间的大多数事物都是没有什么必然的速成之法的,接受不同层面的自己,然后心平气和地完善自己,并在成功之后守住自己善良的初心,这就是真正接地气的英雄!
河小白

24-04-01 16:22

4
很多人都喜欢说,历史没有如果,但恰恰也是这些人是最喜欢探讨历史的如果问题的。比如汉末就有一个广为探讨的问题,假设蜀汉名将魏延没有被杀,蜀汉的结局会不会不一样?有些人甚至说,如果魏延不死,蜀汉即便不一定能北伐成功,但至少三个邓艾也灭不了蜀国。这类问题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交流价值,因为一个国家和政权的兴衰其实并不是某一两个人就可以左右的。蜀汉的灭亡其实是命中注定的,强如丞相诸葛亮也不过是延缓了他的死亡,魏延又有何本事去逆天改命?咱今天来凑这个热闹,主要是想和大家探讨一下,魏延一生的待遇和最终的结局究竟应不应该有过大的争议?真是诸葛亮刻意压制了他?真是蜀汉的内部权斗牺牲了他?或许,搞清了这种因果和逻辑,才能真正对我们的现实生活与工作有所帮助和借鉴。[淘股吧]
魏延(?~234年),字文长,义阳(今河南省南阳市桐柏县)人。
他是什么时候追随刘备的,史料中并没有记载,史料中第一次对他的描述是写他以部曲的身份随刘备入川。但是结合刘备这些年的经历,刘备最有可能和南阳人魏延接上头的机会,应该是官渡之战中,刘备被袁绍派往南阳打游击,背后骚扰曹操的那段时间。
但不管魏延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追随刘备,从刘备的发展历程来看,魏延的人生起点也高不到哪里去。天下大势已经基本明朗的时候,刘备自己还居无定所,魏延又能好到哪里去呢?
公元211年,刘备应邀入川,驻守在葭萌关。这个位置很尴尬,前有白水关,后有剑门关,说明刘璋也并不是完全没有防备刘备。魏延这次是以刘备部曲的身份一起入川的。公元212年,刘备找了一个理由跟刘璋正式决裂了,具体理由好像是无理索要天价酬金被拒便武装反攻益州了。魏延在这一过程中,表现十分突出,被派和黄忠等统军去平定广汉郡,因功升为了牙门将军。
公元214年,魏延随刘备攻克了益州重镇雒城,并与诸葛亮、张飞等人一起包围了成都,逼得刘璋彻底把整个益州拱手相让。
公元219年,打赢了艰苦卓绝的汉中之战的刘备于沔阳自称汉中王,并定治所于成都。这标志着刘备这个草创团队正式且成功运作上市了。刘备称王后,再亲自镇守汉中就非常不合适了,况且持续一年多的汉中之战让刘备有种身体被掏空的感觉,所以他做了一个非常失误的决策,回师成都休养生息而没有继续留在汉中给他那正在襄樊战场做战略响应。刘备要回成都,那镇守汉中这个关键岗位就空出来了。当时很多人都认为张飞张三爷是无可争议的人选。因为无论是从背景、能力还是从忠诚、安全等各个层面来讲,张飞都是最合适的人选,但是刘备却力排众议地把这个岗位交给了魏延。他把魏延提拔为了汉中都督、汉中太守,并将魏延从牙门将军升为镇远将军,搞得所有吃瓜群众都觉得不可思议。
刘备为什么这么安排呢?一是跟先主这个人本身就十分厚道有关系,大家去看看,先主刘备几乎没有亏待过任何一个身边人,甚至包括降将;二是刘备队伍里人才稀缺,刘备既想用好每一个人,又想借机给自己打个“唯才是举”的广告。刘备其实也知道魏延的资历不足以担当如此重任,一定会有人不服他的,于是便当面给魏延找立威的机会,他在群臣大会上,故意问魏延:“我把这个重任交给你,你有什么打算?”其实就是让魏延任前述职,通过合理的计划目标和战略规划让其他人心服口服。
魏延是怎么回答的呢?他说:“如果曹操举倾国之力前来,我大王拒之;如果是一偏将率十万大军前来,我为大王吞之。”
刘备和群臣都对魏延这个回答非常满意。为啥呢?魏延没有一味吹牛逼,他承认了自己一定干得过大魔王曹操;但魏延也没有自丧威风,曹魏要是其他为帅,且兵力不超过十万,那我肯定能吃掉他。所以呀,大家要记得,语言真是一门艺术。221年,刘备称帝,魏延再次水涨船高地升职了,被封为镇北将军。
223年五月,蜀汉换帅,刘禅正式当老板了,魏延又吃了一波福利,被封为了都亭侯。
一直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时候,魏延其实没有什么太多亮眼的表现,也没啥合适的机会,他就一直在汉中做他的土。
直到227年,诸葛亮准备发动北伐而亲自坐镇汉中,魏延才被迫让出了汉中一把手的位置。但诸葛亮也没有亏待他,升他为了丞相司马、凉州刺史。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前,有一次著名的战术讨论会。这次会议之所以这么出名正是因为魏延,因为他不走寻常路,在会上向诸葛亮提出了著名的“子午谷奇谋”。
“子午谷奇谋”听起来很有新意,但其实上太过于冒险而不太可行,所以诸葛亮就否决了他。后面因为诸葛亮数次北伐都失败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因为“错误的对立面就是正确”的逻辑而被广泛讨论,说是诸葛亮浪费魏延的天才创意。诸葛亮浪费没浪费我们不知道,但是千年后的闯王没浪费魏延的天才创意,结果差点全军覆没了,好像只剩十几个人。在诸葛亮为时七年的北伐中,平心而论,魏延的表现还是有板有眼的。230年,被诸葛亮打急眼了曹魏,命令曹真、司马懿、郭淮和费曜等三路大军要反攻汉中,诸葛亮安排魏延主动出击,给郭淮和费曜来了个迎面一击。获得大胜的魏延也因此被提拔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而且授予假节,进封为南郑侯。然后,就是在著名的卤城之战中,也就是诸葛亮彻底把司马懿打怂了的那一战,魏延、高翔、吴班等人正是作战主力,战绩是获魏军甲首三千级。
由上可以看出,魏延一直都表现得中规中矩,但真正的剧情大转折发生在诸葛亮秋风五丈原后。诸葛亮去世之前,在安排后事的时候,命令蜀汉军队由魏延断后,全面撤军。如果魏延不服从安排,就自行撤退,不要强行去要魏延执行命令了。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长史杨仪令费祎前往试探魏延意图。结果魏延是啥态度?他嚷嚷着:“丞相虽然死了,但这不还有我在吗?怎么能因一个人的死而荒废国家大事呢? 再说,我魏延是何人,怎么能受杨仪摆布,做断后的将领呢?”言下之意,丞相能干的事,他也能干,丞相不能干的事情他魏延照样能干。让我给诸葛亮打下手就算了,杨仪却是不够格的。
得瑟完了,魏延还要求费祎留下来配合他主持工作。但费祎作为诸葛亮的指定接班人,多聪明,马上忽悠他说,您别急,我先回去帮您忽悠杨仪那个不知兵的书生再说,搞定杨仪,这三军将士不都得听您的。魏延觉得很有道理,就放费祎回去了。但费祎刚走,他就后悔了,这费祎一向都是比较听诸葛亮的话,咋突然这么配合自己了呢?便赶紧派人去打听消息,这才知道杨仪那边已经决定丢下自己不管,拔营回军了。离奇愤怒的魏延就跟一个小孩子一样,置气了,他快马加鞭地跑到杨仪前面去了,还把路上的栈道什么的都给烧了。跑是吧?!我比你们跑更快,我还要让你们跑不回来。
此种情况下,杨仪和魏延都互相上表刘禅说对方谋反,刘禅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到底是谁想造反,董、蒋二人都担保杨仪而怀疑魏延。最后魏延先占据南谷口,然后主动率军攻打了杨仪大军,被一直相当低调奢华有内涵的大将王平给挡住了。王平对魏延的先头部队一顿臭骂,丞相尸骨未寒,你们这帮忘恩负义的东西,这么快就忘记是谁带领我们为了理想在奋斗了?人要脸树要皮,魏延那边很多将士羞愧地放下了武器。魏延和少数亲随又逃到了汉中,杨仪派遣马岱追上魏延并且斩了他,将头颅献于杨仪。杨仪也并没有就此消气,把魏延的脑袋当皮球踢,还骂道:“你这条疯狗还能作恶不呢?”
后来,蜀汉朝廷还诛灭了魏延三族,魏延正式从历史下线。
魏延到底死得冤不冤?通过上述介绍,大家应该不难发现,魏延的政治身份其实是先帝亲信。这种身份的政治优势其实非常明显,谁都得给三分薄面。这样就导致了魏延这个人其实一直都是活得比较飘的,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老子墙都不服,就服自己”,他其实就是死在这句话上面的。魏延在得到刘备的重点提拔之后,其实就在日常行为中暴露了三个特点:
第一、喜欢耍排场和威风,那就是谁都要仰视我,不能俯视和平视我,神通广大的诸葛亮除外。官位主义十分严重。第二、特别自视清高,感觉自己无所不能,觉得自己应该独当一面。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永远觉得是天生的主角,而不应该给人当配角。每次出征,他都要求诸葛亮给他分兵单独行动,他把自己当汉末韩信了。第三、但凡有啥不如自己意的事情,他就会变成一个怨男,牢骚满腹,嘲讽领导胆小如鼠、感慨自己怀才不遇。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这世界只有一种正确,那就是我以为的正确”。结合魏延的上述性格,其实可以看出,魏延这个人是非常有问题的。打不过不恰当的比方,他和后来的姜维、钟会、邓艾是一类人,这种人你得顺着他的意思来,或者能时时刻刻有人镇得住他,不然是非常容易反咬一口的。但是,大家想过没有,刘备生前为什么要重用这样的人呢?还有同样得势就狂得没边的法正。这也从侧面验证,刘备集团在人才方面确实是捉襟见肘,就这么几个人,你用就用,不用,人家摔手一走,你就没人用了。这是弱者的无奈,弱者往往没有选择权。恰如现在很多小公司,本身对于一些名牌大学生没啥吸引力,好不容易招来了几个大学生,还碰到这些大学生书生意气特别重,一言不合就耍性子,怎么办?只能哄着点、将就点,先用着,等公司的实力、吸引力上升了,看有没有机会替代掉一部分。刘备是属于真正能哄得住魏延的人,所以魏延服他。而诸葛亮是属于真正镇得住魏延的人,魏延虽然不服他,但是有点怕他。蜀汉集团除了这两个人外,没有人能真正管得住魏延,这是魏延的悲剧根源,也是蜀汉集团深深的悲哀。魏延这种人通常会有一个什么行为特点呢?那就是非常容易以自我为中心,不顾全大局。比如说他提出“子午谷奇谋”那种赌博式的建议,这其实就不是一个稳重的、真诚的人的想法。大家想一想,蜀汉当时的体格本来就很弱小,经得起分兵吗?5000精兵和5000民夫对曹魏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对蜀汉来说,那是一笔不小的资产,蜀汉经得起这种损失吗?蜀汉没有资格去冒那个险,一生谨慎的诸葛亮也不会这么干,随便哪个环节没赌中,魏延和那一万人马就打水漂了,谁敢赌?
再结合魏延的性格,大家对诸葛亮的很多安排就更加能够理解了。你魏延还没立下什么旷世奇功就这么牛气冲天了,若真让你走狗屎运立下大功,你还会把谁放在眼里?诸葛亮不采用魏延的“子午谷奇谋”或许主要是因为觉得可行性不高,但是宁愿用马谡也不用他去守街亭,那绝对是不想让魏延有太多骄傲的资本。但诸葛亮是在刻意打压魏延吗?是也不是!是,比如守街亭,那确实是不想让他立北伐第一功;不是,人家诸葛亮有功必赏,对他魏延也不例外,后来多次让他担任先锋,还在他击败郭淮、费曜之后让他享受了“假节”的最高级待遇。但不管诸葛亮是不是在刻意打压魏延,其实诸葛亮的做法都是合理的。弱势团体必须要有鲜明的绝对核心,因为它们没有体系优势,得靠领导者的个人能力去弥补很多缺失。诸葛亮为大局着想,必须聚拢所有力量在最高水平人的指挥下全局一盘棋!也必须始终坚定地提高自己在蜀汉军界的威严以便提高蜀汉的执行力、战斗力!岂能容你魏延时刻嚷嚷着要分权?假设诸葛亮真的从谏如流,魏延一提要求就满足他,那几乎可以肯定,蜀汉会死得更快。今天你魏延这么干了,那明天王平会不会这么干?后天廖化要是不服了呢?大后天吴懿也不服了呢?大家想一想姜维后来是怎么伤害蜀汉的吧?不就是蒋琬、费祎去世后,蜀汉没有一个镇得住他的人了吗?他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若是大家不同意,他就拉出去单干,看谁更难受。魏延这个人的结局是非常有必然性的,因为他确实不太适合掌握权力。因为权力的本质是让大家服你,愿意遵循你的安排和分配。魏延刚好走反了,他觉得权力是用来让大家都怕的。大家看看他平时处理同事关系的方式就知道了,搞得大家都很怕他,结果遇到一个脾气倔的长史杨仪,这货逮到机会就跟杨仪互怼,怼到水火不容地时候,就拔出刀子在人家脸上划来划去,直接搞武力威胁。好在费祎处事比较圆滑,挡在他们中间当了和事佬,才没有让魏延干出内部残杀的蠢事来。讲白了,魏延或许确实有能力,但“无组织、无纪律”这条罪状大抵是洗不掉的。最后,说说他的直接死因吧,看看他死得到底冤不冤?
首先,诸葛亮临终安排他断后有问题吗?绝对没问题呀!因为你魏延本来就是先锋,撤退的时候,前军变后军,后军变前军,这是最起码的军事常识。你魏延接受不了说明什么问题呢?其次,大家看看他说的那些话,什么叫“诸葛亮死了,自己还没死”?这句话的政治错误有多严重,你魏延心里没点数吗?你这和“无君无父”的污泥谋反有什么区别?别说诸葛亮不是君,人家就是蜀汉的实际掌舵人。然后,你因和杨仪的个人恩怨,公然抗命,这和马谡不遵守命令而丢失街亭不是一个性质?马谡被斩了,你魏延呢?你不服杨仪可以,但你不能因此不服军令呀!这是不分轻重主次!最后,你单独撤退也就算了,还一路撤退一路烧毁栈道,你想干嘛?你这不是一心想置自己的兄弟同胞于死地吗?你还好意思上书污蔑杨仪造反?污蔑不成,还调转枪口向自己人率先开火,如果这都不是造反,什么是造反?总而言之,魏延是死得一点都不冤。甚至讲句不好听的话,但凡某个领导能打开上帝视角,知道他之后的所作所为,一定会提前杀掉他的。讲白了,他就是一匹害群之马。但是基于蜀汉当时人才凋敝的现状,像魏延这样颇有能力的将领,没有死在战场上,而是死在这种极其不光彩的方式上,还确实是一种遗憾。说到这,又得提一句大家比较推崇的姜维,姜维没有自杀前,和魏延是八九不离十的。姜维这一辈子离蜀汉罪人,就差一次公然造反了。
一些现实思考:大家反观自照一下,是不是会发现自己身边像魏延的人非常多?如果是职场,特别是一些小公司,真的是比比皆是。魏延这样的人可以归纳为什么样的人呢?那就是有一定能力,但是想法特别多,性格特别霸道,思想又特别自我的人。曾国藩曾经说过:庸人败于惰,能人败于傲。像魏延这样的人最后几乎都会败于一个“傲”字上面。我们老在说要加强自身建设,但很多人都是偏重于个人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德行、性格方面的修炼,这其实是后患无穷的。以魏延为例,若他真是一个相对比较平庸的人,刘备先前那么提拔他,他干到了汉中太守这样的高位,或许就不会有太多的想法了,也就没有后面那一系列使其身败名裂的举动了。所以,能力和欲望都是一把双刃剑,你不能很好地掌控它,就势必会被它伤害。
从历史到生活,我们会发现,真正给社会、给国家造成巨大伤害的人,往往都是有一定能力但是德行跟不上的人。远了咱不说,就蜀汉而言,跟诸葛亮争权的李严、诸葛亮死后就挑起内讧的魏延、摘去禁锢咒便我行我素的姜维、没了敬畏之心就妖言祸国的谯周……无不例外。但是,大家想一想,把这帮人丢到曹操那去,他们敢吗?或者,即便他们敢,他们最终能得逞吗?这就是一个强有力的组织和团队对个人规范的约束力的体现。前面为什么说小公司很多魏延这样的人呢?因为你公司对他没有啥约束力呗,他没有啥敬畏之心、感恩之心,他怕个球,想乱来就乱来,大不了换个公司再就业呗。但是,待遇好、福利好、发展稳定的大公司,一般不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有啥天马行空的想法,可以,先按制度、按流程讨论一下,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你还别翘尾巴,公司不缺你这颗大白菜。
最后,咱有一说一,魏延这种人也不是一无是处,什么样的情况下可以用这种人呢?事业草创时期,或者混乱时期,也就是说,不太稳定的时期,比如刘备时期。因为你百废待兴,可以不按套路出牌,没必要那么讲究,这种情况下可以掩盖掉很多魏延们的破坏性。作为领导,你就抓住他的最后结果这一点就行了。但如果一切都步入正轨了,魏延这种人是真不能重用。这种人其实跟个小孩没啥区别,得哄着来,哄不好他就又哭又闹的,确实让人很烦心。希望大家都能从魏延身上去查漏补缺,做好个性和能力、欲望和条件之间平衡,要优先个人意愿服从团队意愿,而不要把个人意愿不分青红皂白地凌驾于团队意愿之上。
河小白

24-04-29 11:09

3
对比下司马家和慕容家,就知道了,家族兴衰的核心密码究竟是什么 [淘股吧]


历史上,魏晋时期,有两大家族是非常出名的,一个是篡魏立晋的司马家族,一个塞外崛起的慕容家族。这俩个家族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在前期代有人才出,然后几代之后就迅速衰败下去了。
那么问题来了,这样共性现象的背后,有没有啥共性的逻辑呢?如果有,其核心密码又是什么呢?
咱们先分别来复盘一下司马家和慕容家的兴衰史吧!先说司马家,再说慕容家。司马家的祖上是楚汉相争时那个打酱油的司马卬,先跟着项羽混成了一方诸侯,后跟着刘邦混在彭城之战丢了性命。司马卬过早地倒在黎明前,使得司马家失去了进入头部圈层的机会和赛道,扎扎实实地沉默了下去,而且一沉默就是三百年。
直到东汉中期,司马家才迎来了再次崛起的迹象,他们家出了一个名叫司马钧的人物,官至征西将军。相当于方面军司令员的级别,算是高级官员编制了。司马钧后来因为工作不给力,担心被朝廷问责而牵连整个家族,干脆利落地自杀止损了。东汉朝廷一见司马钧如此讲究和体面,也确实没有为难司马家,司马钧的儿子司马量后来官至豫章太守。这是一个中级行政主官的岗位,且隶属于文官系统的。除了战乱时代,文官编制基本上比武官编制含金量要高一些。
司马量的儿子司马儁,也就是司马懿的爷爷,再接再厉,持续稳定发挥,最后混成了颍川太守,为司马家与引领时代风华的颍川士族建立关系枢纽。而且,或许是因为文官的日子相对要安稳太平得多,司马家从司马儁这一代开始,激发了长寿基因。这位爷活了84岁,经历了七八朝,他的儿子司马防、孙子司马懿、司马孚都是高寿人士。司马家到了司马懿的父亲司马防手里,那是稳中有升,司马防当上了京兆尹,成为了天子脚下京畿重地的父母官,日常接触的都是政要大员,很给司马家加分量。比如曹操曹老板举孝廉入仕的举荐人就是这位爷。
司马防生了八个儿子,被称为“司马八达”,司马懿是老二,故被叫做司马仲达。
时值天下大乱,手里握着八支潜力股的司马防摇身一变成为了一个优秀的风险投资家。他自己因为人设已经固化,所以紧紧守住东汉朝廷那艘破船,去维护他们司马家是汉室忠臣的形象。然后,把孩子们都送回老家去静观其变。待儿子们相继成人后,再进行分散投资。他的大儿子司马朗就早早入股了曹操集团,并在曹操手下混得风生水起。二儿子司马懿长大成人后,天下大势渐趋明朗,又趁势送进了曹操集团,并前瞻性地加盟了凤凰男曹丕的核心班子。三儿子司马孚长大后,直接站队到另一个潜力股曹植的阵营。
司马家这种投资策略确保了是他们是万无一失的赢家。如果汉室复兴,他司马防是至死不渝的大忠臣;如果曹操一统江山,司马朗又是元老级级别的大功臣;如果曹丕继位,司马懿则是核心从龙心腹;同理,如果曹植脱颖而出,司马孚则可以代表司马家获取丰厚回报。尤为让人感觉恐怖的是,司马家还有随时运作跳伞的能力。比如司马孚在明确曹植夺嫡无望的情况下,能及时被运作到曹丕的战线,并意外被曹丕委以重任。
多方下注的司马家在曹丕登基后,迎来了丰厚的回报。因为曹丕这个人在情感上是一个非常极端的人,他对自己亲近的人那是好得没边,但对自己憎恨的人那也是冷酷得不近人情。比如司马懿、陈群这帮旧臣,被他活生生地提拔成了顾命大臣,而他的叔叔曹洪因为曾经拒绝借钱给他,差点被他整死。后来,司马懿凭借自己的超长待机能力,于内,熬死了曹真、曹休、夏侯尚等宗室实权大佬,并阴谋弄死了张郃等军方实权派;于外,熬死了一生之敌、曹魏最大的威胁诸葛亮。慢慢成为了曹魏的军方第一大佬。
然后就是司马懿在晚年利欲熏心,和儿子司马师、司马昭先后来了臭名昭著的三部曲:司马懿对着洛水背信弃义、司马师废帝另立傀儡、司马昭当街弑君意欲自立。
经过司马懿父子三人的巧取豪夺、野蛮铺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最终篡魏立晋,当上了,司马家在表面上登上了人生巅峰。但是,司马家的巅峰也就是那么回事,太短暂、太脆弱了。司马炎去世之后,八王之乱就爆发了,兄弟杀兄弟,叔叔杀侄儿,爷爷杀孙子,大房杀小房……反正就是一通狂杀,直到司马家的宗室人员死得干干净净,才勉强止住了势头。
八王之乱后的司马家,那真是高山上倒淤泥,下滑得极快,他们家的话事人基本上都是各方势力手里的玩偶,根本不知道硬气和底气这几个字怎么写。中间唯一出了一个有中兴迹象的能人晋明帝司马绍,还20多岁就英年早逝了。
最后,司马家被刘裕血洗得干干净净,关键是,他们几乎毫无反抗之力,疲软到骨子里了。介绍完了司马家的兴衰史,我们再来看看慕容家的兴衰史。
慕容家是蛮荒之地一个小部落的首领,是鲜卑族的一个分支,他们的姓氏都是在以讹传讹中演化出来的,起点算是比较低的。
但是慕容家的家风家教是相当牛逼的,很务实、很积极,他们代代励精图治、积极向上,抓到机会就学先进文化,向先进群体靠拢,最后在慕容廆时代开始慢慢爆发。
慕容家崛起从明面上看,主要是原因他们虚怀若谷,善于吸收外在营养,然后刚柔并济,对别人的武装侵犯敢于重拳出击,对别人的诚心投奔能人尽其用。但是,究其根本,还是他们家出人才,慕容廆本人就不用说了,他培养出来的儿子,个顶个都是能够独当一面的大才,慕容翰、慕容皝、慕容仁、慕容昭等,都是骁勇善战之辈。慕容家到了慕容皝时代,原始积累与蜕变完成得差不多了,就顺势建立了前燕政权。慕容皝也是凭借一股子狠劲,顶住了初期的巨大反噬力,成功把前燕政权带上了正轨。
但这还不是慕容皝最为牛逼的地方,他最让人五体投地的地方是他太会生儿子了,慕容儁、慕容恪、慕容垂、慕容德等等,都是名噪一时甚至名垂千古的大咖。还有慕容令、慕容宝、慕容麟、慕容泓、慕容永、慕容超等等一众子弟,全都不是泛泛之辈。
但是,慕容家的陨落轨迹和司马家有着惊人的相似。慕容恪、慕容垂把慕容家的气运抬到顶峰后,他们也在慕容恪去世之后开始复杂的内部勾心斗角、相互算计,最后在内耗之中慢慢衰落了下去,逐渐被新的强者兼并和消灭。上述便是司马家和慕容家大致的兴衰轨迹,共同特点就是成长期非常长,但巅峰期非常短,衰落速度非常快。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透过这些现象看到一些本质上的东西呢?比如司马家和慕容家崛起的共同基础都是家族培养出了大量优秀人才。
我们回想一下,司马家的崛起是不是源自他们的多方下注?那么,多方下注的前提是什么呢?是不是你手里得有大量优质资源?啥是优质资源?优秀人才呗!司马防的八个儿子个个成才,司马懿也有九个儿子,嫡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精英人才,司马炎、司马攸这两兄弟也同样出众……司马家的人才体量巨大,占据了大量的关键政治码头,这才是他们家无可阻挡的本质原因。
同样,慕容家也是如此,每次遇到重大风险的时候,都是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比如慕容廆时期,宇文部十万大军围城,就是他儿子慕容皝带兵作为先锋去冲阵破敌的;又比如慕容皝时期,石虎数十万大军围城后撤退时,就是他儿子慕容恪带兵去追击并杀敌三万的。后来联合段部鲜卑伏击石虎的三万大军,杀敌十之六七,也是出自少年慕容恪之手。还有后来围剿势不可挡的冉闵,同样是慕容恪、慕容垂兄弟操刀的。优质的人才,是家族发展的破壁箭头人物。家族在发展期和上升期,随时随地都遇到各种碰壁的,没有尖刀人物去打破这种壁垒,家族整体的发展势头就会戛然而止甚至被逼倒退。而且,由于发展之路漫漫又长远,往往还有需要一个家族连续几代都有足够数量的优质人才去领军破壁。比如司马家,司马懿政变夺权之后,如果司马师、司马昭两兄弟没有持续发力的能力,他们司马家是没法成功篡位的。而且一个家族就跟一个公司一样,在发展和上升期,因为大家的利益目标和愿景追求是一致的,基本上是不怎么会出现内讧的。为了追求更大的利益蛋糕,他们会有劲往一块使。司马家、慕容家莫不如此,在称王称帝之前,都是相当团结的。但是,问题往往就出在功成名就之时,在巨大的利益蛋糕如何分配的诱使下,人性之自私和丑陋就会暴露无遗。司马炎称帝后,把弟弟司马攸算计得死死的,随后愈演愈烈,爆发了遗臭万年的八王之乱。慕容皝称王后,对兄弟慕容翰、慕容昭、慕容仁也是根本容不下,能杀就杀了,能逼走就逼走。后面慕容儁对弟弟慕容垂也是永远不放心,慕容暐更是直接对叔叔慕容垂动了杀心。
或许我们会惯性地用“盛极必衰”的逻辑去解释类似的一切,其实这些都是人性自私所诱发的疯狂内卷、内耗、内讧。雪崩之下,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当大的基本盘开始出现裂缝而趋向于崩塌时,下坡路势必走得十分迅猛且不可阻挡。司马家如此,慕容家亦是如此。当然于我们大多数人来说,可能都是不断寻求向上发展的普通家庭,那么对于我们这些寻求向上的普通家庭来说,司马家和慕容家的兴衰轨迹对我们有啥重要启示呢?个人觉得,以下几点尤为重要。
首先,一定要努力把家族带上良性发展之路。有些家族,实话实说,一直都在沿着灰色轨道前进,这得及时转向。真的,这条路其实长久不了,而且报应会如期而至且非常强烈。不管我们的现状多么困顿,一定要尽可能去走正道、办正事。请相信,做一个正直善良的人,虽然不一定能得到肉眼可见的物质回报,但一定是在为子孙后代积德、铺路。我们的孩子能不能被社会和他人善待,其实跟我们自己的所作所为有莫大的因果关系。比如司马家坏事做尽,他们的后代就只会被人冷漠地当猴耍。其次,前面也基本上把道理讲清楚了,要尽量多生孩子。人生就是活一场概率学,孩子生得多,你们的基数就大,出现有出息的孩子概率就越大。有了有出息的孩子,就可以带动其他家族成员的发展,进而提高整个家族的基点。司马防生了八个儿子,司马懿生了九个儿子,慕容皝更是生了二十个儿子,这么多儿子,有那么两三个特别优秀,整个家族的振兴有基本有保障了。当然,多生儿子还有一个好处,那就是你敢拿他们去练级。司马防是儿子成年一个就往外丢一个,慕容皝更是在慕容恪、慕容垂十四五岁时就把他们往战场上丢,他们为什么敢这么做呢?因为他们不怕练废了呀!练废一个,还有好几个呢,怕啥?但是,如果你只有一根独苗,你敢从小就死操他吗?万一给你弄断子绝孙怎么办?而往往孩子是不经历风雨难得见彩虹的,这就是当下很多家庭没法拼命往前冲的症结所在。然后,一定要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风,树立优质的家教。大家可以看看司马防是怎么教孩子的:没事不要给我乱嚷嚷、到处乱跑瞎浪,都给我搁家里读书。在家就给我做一个守规矩的人,不准在长辈面前乱说话、没礼貌。做事要有始有终有请示,做人要有情有义有担当,兄弟之间要传帮带……大家也可以看看慕容廆是怎么立家规家训的:要尊重敬重那些有知识有文化的优秀人士,要主动学先进文化、结交先进人士,要重视农耕,要勤俭持家,要远离那些狐朋狗友,要脱离酗酒、扯淡那些低级趣味,要遵纪守法少惹是非……还把这些东西整理成了数千字的《家令》代代相传。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成才的几率是要高很多的。反观我们现在,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溺爱,实在让人堪忧。最后,一定要给自己和家族人员灌输强烈的健康意识。机会很多时候并不是争取来的,而是等待出来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你的待机时间越长,机会就会越多。比如司马懿要是跟诸葛亮的寿命一样,他的地位和成就就会大打折扣;比如慕容垂后来被慕容家各种排挤,就是因为他二哥慕容恪死得太早了,而且慕容垂不是活到了七十岁,基本上也没有建立后燕的机会了。有时候,我们不可否认熬字诀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你把强敌熬下桌了,你的机会也就随之而来了。人生是一场长跑,能保持自己一直待在赛道上,这本身就是一种优势。总而言之,要想提高家族振兴的概率,在家庭能够承受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要尽可能多生孩子。这其实跟刮彩票一样,你多买一张彩票就多一次机会。另外不要过于在意孩子培养的物质成本,而是要多多关注他们成长的精神成本,得敢于放手让他们去社会实践中历练自己,纸上得来终觉浅,须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那些能够在真实的社会磨练下脱颖而出的孩子,那才都是经受过寿命、福报、智慧等等市场实打实考验的孩子,才能够真正接的住你的班,才能承载住你和家庭的寄托。不要被“输不起”的错误思想绑架了,哪个家庭输得起?哪个家庭愿意输?但是,这些都不构成不敢去尝试的借口和理由,温室里的花朵能长成参天大树吗?
可怜天下父母心,身为父母谁都想给孩子们优质的教育,但其实所谓的优质教育其实永远是一个人生的小底色,你给了孩子优质的教育后更要给孩子最无情的社会环境去历练!孩子要经历的那些痛苦、悲伤和血泪,都不可能是无痛的,甚至残酷到会摧垮他,但那都是他的人生!
是骡子是马,你得把孩子拉出去遛一遛才知道呀!他是成事的那块料,他就会学会在风雨中成长。但如果他轻易被击倒,说明他只适合平平淡淡才是真,那就及时放弃对他的一些不必要的幻想,让他平平淡淡去走自己的人生路就挺好。我们现在很多中国式家庭,陷入发展和振兴的迷茫区,其实最大的问题可能就是我们当家之人的思想意识出了问题,患得患失、畏首畏尾,从而自以为是地对孩子进行了所谓的保护式培养,导致很多年轻人阳刚之气、坚毅之心严重不足。
朋友们,路漫漫,其修远兮,如果我们真的希望我们的家族能够与时俱进、步步登高,真的要解放思想、迈开步子、放开胆子,到实践中去,从实践中回。
河小白

24-04-28 16:22

3
寒门如何才能出贵子?或许陶侃和他的母亲会给我们很多正面的思考 [淘股吧]


豪门大族对社会核心资源的把控甚至垄断,这是一个极为广见的历史问题。
魏晋时期,国家选士推行了“九品中正制”,使得世家大族基本垄断了国家的官僚系统,所谓“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说的就是这样一种情况。上、中、下三种阶级之间的矛盾,是当时除了国家、民族矛盾外,最为主要和广泛的社会矛盾。魏晋那错综复杂的历史,其实主要也就是围绕着复杂的阶级矛盾而展开的。
公元307年,司马睿和北方高门代表王导奉命南下,在江东艰难立足并慢慢拼凑出偏安一隅的江东政权,其实这个过程就是北方高门反客为主,逐渐整合江东各种散装资源的过程。北方高门利用自身的政治品牌优势,在南方圈外士族以及北方流亡群体之间,两头吃差价,逼迫双方都挂靠在自己名下,从而艰难地以空壳公司的本质延续着原本荒诞的晋祚。
但是,随着司马睿和王导组合在江东慢慢站稳脚跟,他们身上的阶级局限性或者叫阶级偏见也逐渐被放大,比如卖命的多是南方贵族,吃肉的却全是北方士族,一度重新把南北冲突上升到了危如累卵的地步。
比如在司马睿耍猴般地戏弄死南方贵族代表周玘后,东晋的局势就十分飘摇不定,暗流涌动。史载:时中国亡官失守之士避乱来者,多居显位,驾御吴人,吴人颇怨。周玘死后,周玘之子周勰在父亲含冤而死的刺激下,准备武装为父亲报仇,也为南人争一下所谓的公道。他暗自结交吴兴郡功曹徐馥,徐馥也是吴兴豪族,家有部曲。勰因之欲起兵,潜结吴兴郡功曹徐馥,馥家有部曲。然后,派徐馥打着自己叔父周札的名义去聚合大众,以讨王导、协为名。迅速得到了很多不满司马睿政府偏心的豪族以及那些渴望浑水摸鱼的社会不安定分子的响应。孙皓的族人孙弼也起兵于广德响应。徐馥聚众数千后杀了吴兴太守袁琇,奉周札为主,公然反叛闹了起来。勰使馥矫称叔父札命以合众,豪侠乐乱者翕然附之,以讨王导、协为名。孙皓族人弼亦起兵于广德以应之。馥杀吴兴太守袁琇,有众数千,将奉札为主。周勰为什么不直接联系自己的叔叔造反,而是让徐馥打着他的名号把生米煮成熟饭以成绑架之势呢?因为他叔叔周札是一个贪财好色、只管享乐的怂货,不是一个敢造反的人,只有把他拉下水,断了他的后路,才有希望逼着他跟自己站一块。但是,周勰显然低估了他叔叔那颗“独善其身”的心,当时正在家养病的周札闻讯便到义兴太守孔侃告密了,说这事跟自己没关系。周勰一看他叔叔站开人了,担心没啥胜算,所以也不敢动作了。于是,被周勰推出来当出头鸟的徐馥就处境危险了,那帮跟着徐馥作乱的人一看大佬周家没啥动作,便砍了徐馥给东晋当投名状,自行解散了。跟着起哄的孙弼也被宣城太守陶猷给灭了。
但是,这事还没完,因为周札虽然是个怂包,但他的儿子周续却是一个精神小伙,听到徐馥打着他爹的名义造反后,立马就行动起来了,结果被恰在这不上不下的节骨眼上了。司马睿和王导接到消息后,王导继续表示要玩阴的,因为咱们现在就这点实力,派兵太少怕打不赢,但要是多派兵,咱们中央估计连个警卫连都凑不出了。周续的族弟周筵跟咱们走得近,让他一个人去杀周续就行了,咱们别脏手了。毫无防备的周续最后果然被周筵所杀。事后,司马睿政府赶紧对已经擦枪走火的周家进行安利抚慰,任命主动靠近的周札为吴兴太守,继续代表义兴周家恶心吴兴沈家;对幕后主使者周勰也装作毫不知情,继续表示友好。
这件事虽然被东晋朝廷这么混过去了,但是广大江东豪族却从中看到了一丝不对劲。周家谋反,朝廷也不敢拿他们怎么样,说明朝廷的实力也就那样,没能力真正拿咱们这些地头蛇怎么样。只要咱们不像周家那样内部不团结,东晋朝廷根本拿我们没办法。所以,大家以后踏踏实实当土吧,朝廷的事就不要掺和了,周家就是前车之鉴。
也正是在这种貌合神离的心理下,东晋的统治与管理其实根本就落地不了。这就跟现在很多分包商集团对总包商不感冒,总包商怎么画大饼都没啥用。所以,东晋朝廷要想打破这一僵局,必须要另辟蹊径,而且这种破局是举步维艰的。从事实结果来看,司马睿政府的主要应对策略其实就是忽悠和争取北方的流民军和南方的寒门军阀,这也在无形之中给“九品中正制”送了一道口子,让“寒门无贵子”出现了“漏网之鱼”。比如本文的主人公陶侃先生。这位陶侃,就是著名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也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那位主的曾祖父。
陶侃家原来是鄱阳豪族(今鄱阳县),其父陶丹为吴国的扬武将军,但由于死的早又赶上了亡国,陶家开始没落。
吴国灭亡后,陶侃家开始迁徙到了庐江郡的寻阳(今黄梅县西南)。为啥呢?因为司马炎为了打散东吴的旧势力、旧格局,给了南人北迁免税二十年的好政策。只要你们背井离乡了,咱就方便同化、驯化你们。只要你们脱离了你们的固有朋友圈,拿捏你们的阻力就会小很多。那些喜欢到处乱闯的朋友,好好思考一下吧。陶侃家属于没落家庭,不然也不会为了那点免税政策就心甘情愿去闯淮南了。
按照常理,像陶侃这样的孩子,是很难去改变自己的命运了,尤其是不能指望他能在一衣带水的仕途上有啥重大突破了。因为你是一个破落户,基础不好,又碰到特别讲品牌效应的年代,路径也不好。但陶侃还是非常幸运,因为他有一个相当有见识、有魄力的母亲。陶侃的爹官至扬武将军,娶的媳妇应该也不可能是啥普通人家的姑娘,否则,大家知道的,他妈是不可能有后续那么高光的见识和表现的。比如我们一个祖祖辈辈都穷怕了的母亲是不可能教育自己的孩子要轻钱财重义气的。
某年某天,天寒地冻,老家鄱阳郡的孝廉范逵路过陶侃家,陶侃她妈看准了机会,剪掉了自己的头发卖钱去招待了范逵,而且不仅范逵喝的非常嗨,连他的仆人都得到了这辈子没体验过的招待。鄱阳孝廉范逵尝过侃,时仓卒无以待宾,其母乃截发得双髲,以易酒肴,乐饮极欢,虽仆从亦过所望。等范逵告别时,陶侃又相送了百余里,给范逵感动坏了,终于问出了那句:“你想到郡中任职吗?”及逵去,侃追送百余里。逵曰:卿欲仕郡乎?陶侃心想,这还有啥不想的?不想,我妈能把受之于父母的头发剪了来换好酒好菜招待你?不想,我能冒着严寒跟着你走上一百多里路?于是,陶侃坦承,想是想,就是苦于一直没有引路人。
事情至此,其实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了。范逵随后拜见了庐江太守张夔,在张夔面前把陶侃使劲地夸了一番,然后问张夔要了一个招聘名额。张夔为了照顾范逵的面子,随后召陶侃为督邮、领枞阳令。陶侃因此走上仕途。
陶侃从无到有这人生最为关键的一步,主要要感谢谁呢?自然是他那个见识非凡的母亲。我们不要用今天的视角去看待这件事,而应该站在那个特殊环境去审视这一切。陶侃母亲当时啥情况?丈夫去世多年,家道中落,自己一个寡妇带着儿子移民到异地他乡讨生活,日子能好过到哪里去?要是他们家的日子真的还过得去,她也不至于剪头发来换钱招待请客,因为古代女子对一头秀发视之如命,陶侃他妈这一行为相当于从自己身上割肉下来招待客人,跟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差不多。
而且,自古以来,穷人思维之中处处可见的三个字是什么?“舍不得”。我们自己都过得苦巴巴的,怎么愿意去慷慨呢?仓廪实而知礼节嘛。比如现在很多手头极其紧张的生意人,即便是想做某个生意,但是你要他先倾家荡产来请客吃饭,有多少人愿意?陶侃他妈在见识和认知上,其实超越了同时代绝大多数的人。她不像我们今天很多父母,在自身过得很不如意的情况下,只会翻来覆去地教育自己的孩子,要勤劳节约、要踏实真诚,不要羡慕虚荣、不要急于求成。尽管这些朴素的价值观都是对的,但真正依靠这些最基本的价值观去突破阶级壁垒往往是希望渺茫的。陶侃他妈深知,人生命运的谱写,贵人领上路,修行靠个人。
咱们陶家已经没落了,正常情况下已经没有啥贵人了,富在深山有远亲,贫在闹市无近邻嘛,况且我们还是背井离乡的外地人。所以,遇到高能量的老乡,必须要不惜一切代价搭上关系,感动老乡也就是感动了自己。
我剪发沽酒接待你,但不提任何要求,不让你们觉得这就是利益交换,而是纯粹的老乡之情,你不要有啥心理负担;我明明有求于你,但我就是不开口,因为我担心你会不会为难,我让儿子送行上百里,彻底感动你,如果你还是不愿意主动开口,说明你确实有难为情之处,咱不怪你。但只要你感动之余主动提出要助一臂之力,这就是我最好的回报。朋友们,人之一生的发展与成就,什么是关键?赛道和起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圈层。我们现在很多人被“不要让孩子们输在起跑线上”等口号所裹挟,为他人交智商税,这其实是很悲哀的。很多人确实在起跑线上就输了。不管我们当下或将来从事什么行业,圈外人永远玩不过圈内人。如果我们真的想把某个职业做好,努力把自己混成是圈内人,是重中之重。
陶侃为什么最后能成为彪炳史册的名臣、名将?固然与他自身过硬的能力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她妈抓住机会让他入圈了。否则,陶侃的人生极限顶多也就是陈敏、石冰那个样子。啥叫启蒙人?陶侃他妈就是陶侃最好的启蒙人。
陶侃进入仕途之后,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很快就因工作成绩十分优异而迁任主簿,并在后面的一次人情世故中,引发了本文的第二个主题——破圈。后来,太守张夔的夫人生病了,需要到几百里之外去请医生。恰好又是大雪天寒,所有同志们都懒得去,只有陶侃表态:领导如爹妈,咱们做下级的就是做子女一样,爹妈生病,必须要尽孝,请医生这种事情交给我就行了。这事一弄,据说大家都佩服了陶侃的仁义。
但这种事情在职场历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因为你陶侃使劲地拍领导马屁,领导自然是对你满意了,但是同事们呢?你陶侃成了领导的乖儿子,我们却连孙子都当不好了。以后的同事关系会比较容易尴尬的。
聪明如陶侃,自然不会不明白这个道理的,但他为何还要这么做呢?因为他和他妈一样,是一个相当精明且理性的任,他知道这是个高能量维度决定一切的时代,身边人的拥护并不能给你雪中送炭,只能是锦上添花,所以,他必须暂时对同志们的反应不当一回事。陶侃拿郡守当爹的“感动晋朝”事迹一经传开,结合晋朝“以孝治国”的根本,陶侃立马就成为当时的政治流量明星了。比如长沙太守万嗣有一次路过庐江时,就专门会见了这位小陶。表达了你将来一定会名扬天下的,随后还让儿子和陶侃认识了一下结为朋友。一个正厅级的干部,出差的时候专门会见你一个地方小干部,还夸你前途无量,主动让他儿子跟你交朋友,这在正常情况下,大家敢想象吗?因为大家不了解长沙太守万嗣的逻辑心理,他这么做,其实也是在打造自己的人设,自己就是坚决拥护国家方针,因此对于恪守孝道的陶侃同志评价很高。同时也是做给自己的长沙下属看的,希望以后你们也要把我当爹看。后来,陶侃被张夔举荐为了孝廉(魏晋高级官员入场券),并得到了前往京师洛阳发展的机会。举孝廉、进首都,这些是同志们投票能投出来的结果吗?还不是那个被你当爹的太守一句话的事情。陶侃去了洛阳之后,多次去拜会大名鼎鼎的张华,但张华作为正当权得势的中央大领导,根本不搭理陶侃这个地方小屁孩。中央那么大领导,陶侃为什么单独去抱张华的大腿呢?因为张华和他的出身相近,也是寒门出身,是因为娶了刘放的闺女才进了圈子,即便如此仍然这些年受尽了打压和排斥,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嘛,张华是最愿意给寒门子弟机会的大领导。所以,中央看起来大树很多,但陶侃能靠着乘凉的大树其实也就张华这一棵。所以甭管张华不搭理自己,陶侃永远都是积极主动去靠近,并最终打动了张华,得到跟张华汇报的机会,用自己的才华和气概惊艳了张华,随后进步为了郎中。但不管如何,陶侃的人事档案摆在那里,再怎么说你也是个东吴遗民,所以差不多就得了。伏波将军孙秀是吴国的宗室,中原士族都看不起不愿意去他那上班,后来陶侃去那当了舍人。在张华和孙秀的背书下,当时陶侃已经慢慢的在洛阳开始混出点了小名气,并得到了士族大佬(九品中正制的专家委员会成员)杨晫“忠诚吃苦能干事”的高级评价。得到杨晫的高级评价之后,杨晫又把陶侃引荐给了江南首望顾荣,顾荣也看上了这小伙子。当时的吏部郎温雅比较疑惑的问杨晫为啥和那么低贱的人乘车呢?杨晫说这小子是潜力股。得到江南首望顾荣的认可之后,陶侃算是真正融入了南方士族的小圈子,从而在自己的关系网中得到了更多发展的机会。比如张昌之乱时,镇荆州的司马歆被弄死了,刘弘代镇荆州,便喊来了陶侃为自己的南蛮长史,作为先锋去襄阳讨贼。这个刘弘曾深得张华器重。陶侃顺利赶跑张昌拿下襄阳后,刘弘来到了前线对陶侃说:过去我的老领导羊祜曾说我他的接班人,现亦如此,你将来是我的接班人啦!得到了领导鼓励的陶侃随后多次击败张昌,彻底平定了张昌的荆州之乱。陶侃也因此被封东乡侯,邑千户。后来陈敏之乱时,刘弘又以陶侃为江夏太守,加鹰扬将军。陶侃至此才算真正混出名堂来了,魏晋时期,太守级别是国家核心干部的守门员。
回顾一下陶侃走出寒门的全过程,不知诸君有何领悟,但总的来说,以下几个方面是可以给大家一些思考的。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以一个公司为例,看看如何才能从一个公司底层甚至外人混成公司的中高层。
第一、顺势应变;大的形势和环境往往是难以依靠个人能力去改变的,一个公司的中高层如果不是出现某种变故或者调整,诞生了相应的需求缺口,外人或者底层人基本上是没啥机会的。比如陶侃,他确实赶上了司马睿和北方高门镇不住场子的时机了,否则他的人生道路不能这么顺利。
第二、伺机入圈;这个其实没啥好解释的,比如你要想当娱乐明星,就得先进入娱乐行业。关键就是大家怎么去入圈?其实陶侃他妈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示范,那就是用有限的资源去拿下一个领路人。咱们可以发现,社会上很多场所,没有引荐人,大家基本上是进不去的。其实职场也是如此。很多大公司,入职的关键其实是介绍人,背后的门道咱就展开说了。大家记住陶侃他妈那一番操作堪称神来之笔就行了。第三、强力破圈;你入圈了并不代表你就能在那个圈子里混出名堂,正常情况下,你这个外来者、新来者就是一个边缘人物。圈子之中又有小圈子,你要找到那些能说得上话、使得上劲的核心人物,并跟他们建立某种联系。一般地,“同乡、同学、同爱好、同奋斗经历、曾经共同阶级”等容易共情的对象,是大家主打的方向。具体大家可以去参考陶侃的打法。
第四、证明自我;证明自我,才能形成逻辑闭环,不然就会变成“机会给你了,但你自己不顶用”的笑话。大家看看陶侃,在枞阳令的岗位上,证明了自己的执政能力;在对待太守张夔一事上,证明了自己的职场情商;在与张华谈话要机会中,证明了自己的见识水平和沟通能力;在混迹南方士族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人见人爱的人缘;在平定张昌之乱的过程中,证明了自己无师自通的军事能力。一句话,打铁还需自身硬。但是,上述问题是一个人生发展的系统问题,咱不可能解释得面面俱到,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具备面面俱到的好条件。作为底层人来讲,更有通俗意义和普世价值的思考其实还是“尽人力,知天命”这一句。
我们要永远保持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是说努力去争夺甚至抢夺什么,而是让自己处于一个更好的人生状态。只有自己的状态好,愿意帮扶自己的贵人才会多,才会更有含金量,而机会一当来临的时候,自己才有能力去抓住它。
老话说“三分能耐,六分运气,一分贵人扶”,“三分能耐”能自己耕耘,“一分扶持”能精准规划,“六分运气”靠耐心等待。人生是长跑,没必要过于焦虑和苦恼。陶侃的一生,其实也是得益他妈那一次神助攻,把他带到了一个全新的赛道,并发号令其冲锋,他才会拥有他传奇的一生的。咱们没那样的妈,但说不定会等到另一个这样的他或者她呢?
河小白

24-04-28 12:50

3
河小白

24-04-15 15:47

3
生是汉将,死为汉魂,十三将士归玉门!请大家铭记这段热血的历史 [淘股吧]

生是你的人,死是你的鬼,这或许便是我们常听到的最感人的信念和情怀。
但是,这世间又有多少简简单单的生生死死呢?所以,越是超越生死的事情,越是感人肺腑。
在东汉初期,就有这么一群人,他们生是汉将,死为汉魂,但求站着死,不愿跪着生,谱写了中华历史上最为让人热血沸腾的篇章,那就是著名的“十三将士归玉门”。公元73年早春,窦固率兵拿下了哈密盆地,然后给班超安排了36个业务骨干,让他们代表东汉到西域去南巡。
由于班超招抚西域诸国走的是西域南道,北匈奴在西域南道没有驻军,他们控制着西域北道,双方并没有到图穷匕见的时候,所以并没有直接起冲突,汉匈相安无事一年多。
但是到了公元74年冬十一月,东汉王朝决定对西域北道进行军事推进了,汉明帝派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骑都尉刘张都出敦煌昆仓塞,共一万四千人进军攻打匈奴进入西域的关键枢纽吐鲁番盆地。
当时的吐鲁番盆地是被车师国前部占据着。车师国根据天山南北隔离的地理特点分前后两个部分,车师前王是车师后王的儿子,两个王庭相距五百余里。在这次作战方案上,汉军内部出现比较剧烈的争议。窦固认为车师后部路途遥远、山谷深险,天气又冷,决定先进攻车师前部。但是驸马都尉耿秉则认为要先去打车师后部,擒贼先擒王嘛,把老子干翻了,还怕儿子不乖乖投降?
实事求是地讲,窦固的作战方案是更谨慎合理的。因为汉军的战略目标其实是封锁在西域的北匈奴,而北匈奴进出西域的关键枢纽就是吐鲁番盆地。只要拿下车师前部所在的吐鲁番盆地就已经完成彻底封锁北匈奴和西域联系的任务了。犯不着要劳师动众去打山高路远的车师后部,那片孤悬北境的地方没有什么战略意义,况且还容易被车师前后夹击,行军途中不可控制和预料的因素也很多。但是,即便窦固是名义上的主帅,决策也是对的,也不能代表他可以独断专行,耿秉的意见他必须要慎重考虑的。因为耿秉不光自己深得汉明帝信任,他们老耿家更是东汉王朝的原始赞助者,云台第四将耿弇就是他的亲叔叔。
结果就在窦固琢磨该怎么和耿恭达成统一意见时,背景深厚的耿秉开始任性了。他根本就不把窦固放在眼里,直接撂下一句“领导,我去打先锋了”,就带着本部兵马离开了。耿秉这种目无军纪的行为在任何时代都是要被杀头的,但他为什么敢这么有恃无恐地干呢?一是他们老耿家在东汉朝廷确实位高权重,他觉得他即使任性闯祸,也会有家人给他撑腰的。
二是他对领导窦固根本就不服,他和窦固本是平级的官,只不过汉明帝因为窦固第一次战天山战果颇丰,便在战前明确耿秉、刘张都归属窦固统领,这让耿秉非常不爽。去年你只是侥幸成功而已,我耿家定齐扫羌,你们窦家什么时候才入的伙?凭你也配当我的顶头上司?从这件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自古以来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靠豪族众筹而建立的东汉朝廷其实派系斗争还是很严重的。老耿家是东北豪族的代表,老窦家是西北豪族的代表,两派势力一直有点尿不到一壶的感觉。当年,耿秉的叔叔耿舒和伏波将军马援不对付,不也是这个原因吗?凡事皆受制约,像窦固这样的一方统帅约束不了耿秉这样的大将,其内心肯定是相当无奈而又愤怒的。但耿秉这种任性妄为的态度也是有极其严重的负面影响的,你耿家人仗着势大就如此嚣张,周围很多人是看不惯的,嘴里不说,心里却是十分抵触你们耿家人的。窦固被耿秉这么一弄,感觉很尴尬。一来耿秉分兵之后,窦固手里的兵力就十分有限了,只有一万四千人,凭借这些兵力去打车师前部并一定十拿九稳;二来耿秉这么一闹确实有损他的权威,其余的将士万一都这么弄该如何示好?
但是,尴尬归尴尬,耿家得罪不起,交代的任务要继续去完成,窦固只好十分委屈地率领剩下部队随耿秉一同进军车师后部。好在汉军还是很幸运,车师前王不知道出于啥原因,宁可眼睁睁看着汉军攻击他老爹,也不派兵夹击汉军;而车师后王也不知道是出于啥考虑,主动放弃了据城坚守,勇气可嘉地出城和汉军搞野战。
结果,车师后部有多大脸现多大眼,一战被汉军斩杀了数千人。
吃了败仗的车师后王终于认识到了好汉不吃眼前亏,咱打不过汉军,那就赶紧投降吧!至于北匈奴会不会找自己麻烦,那等以后再说吧。首先,车师后王是派人联系了汉军先锋耿秉商谈了投降事宜,但后来听说汉军的一把手是窦固,就撇开了耿秉,改向窦固去协商投降事宜了。被车师后王劈腿了的耿秉再次爆发了他的暴脾气,玩弄我的感情是吧?让我必须要让你付出血的代价,于是再次自作主张地下令去攻打车师后部的首都。窦固作为一方统帅,为了大局着想,再次赶紧去劝阻耿秉。车师后部是耿将军的旧爱,我不过是代为受降,绝对不会夺人所爱的,回去之后,这笔功劳还是会记在耿将军的头上的。咱们都是为办事,能花小钱办大事是最好的,没必要再大动干戈了。可是,耿秉却不太搭理窦固。咱老耿家的男儿要建功立业都是靠真刀真枪杀出来的,谁稀罕你这顺水人情!
若是车师后王因此被逼得狗急跳墙了,硬要和汉军死磕到底,那耿秉这次又再次玩大了。但好在车师后王的激情和热血早已消退殆尽了,一见耿秉要攻打他们的首都,心想,向谁投降不是投降,只要你们内部没意见,我无所谓。于是,赶紧打开城门,摘除王冠,抱着耿秉的马腿投降了。车师后部的老子搞定了,车师前部的儿子自然也就手到擒来了。但整体上来说,是车师的军事无能与无知保障了耿秉两次任性而没有直接导致太恶劣的后果(间接的后果还是有的,而且马上就来了)。但是,这也可以从侧面看出,像车师这样的小国,受自身实力和能力的限制,很难有什么坚定的立场的,只要不挨揍,认谁当干爹都是一样。所以,后面匈奴人打过来了,他们又迅速地背叛了大汉。此战过后,窦固上书汉明帝,建议重设西域都护及校尉,要把西域重新纳入正轨统治秩序,设立驻点也有必要。汉明帝觉得窦固考虑得很对,便任命陈睦为西域都护;司马耿恭(耿秉的堂兄弟,也是老耿家的后起之秀)为戊校尉,屯驻后车师金蒲城(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乡);将谒者关宠任命为己校尉,屯驻前车师柳中城;各设置驻军数百人。
这个问题大家看出来了没有?老耿家的耿恭被安排在了孤悬天山以北的车师后部驻扎,而且驻军仅仅几百人。孤军驻扎在外,如果没有队友的及时策应,有多危险大家可想而知。
在这一切都安排妥当之后,公元75年二月,汉明帝便命令窦固回师了,这么多人集体出差太费钱了,赶紧给我回来呆着。窦固的大部队刚一撤离,瞄准机会的北匈奴就开始动作起来了。你们有几万人在这里,我不敢动,现在你们一个地方只留几百人了,我不收拾你收拾谁?公元75年三月,北匈奴派左鹿蠡王率领两万骑兵攻打车师后部。
耿恭自然不会对刚收复的小弟坐视不理,于是从自己那几百人挤出了三百人前去救援,却不料在途中遭遇北匈奴大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车师的军事能力前面也介绍了,孤立无援的他们自然不是北匈奴的对手,毫无悬念地被北匈奴杀得落花流水,就连车师后王都成北匈奴的刀下之鬼。搞定车师的北匈奴趁热打铁,想一鼓作气地拿下耿恭驻防的金蒲城。
但是,也别欺负汉军只剩下几百军汉了,大汉威武、大汉勇猛,这几百汉军爆发出来的战斗力还真不是车师那帮乌合之众可以比肩的。耿恭带着最后的几百汉军固守金蒲城,向气势汹汹的北匈奴人展示了汉军举世无双的守城技术。
可怜北匈奴那些套马的汉子,攻城还真不是他们的强项,一座金蒲城,他们硬是打了三个月依然打不下来。双方交战的过程简直就是高科技吊打原始文明,耿秉甚至还使用拿毒药改造出来的生化武器去杀伤匈奴人,也就是在箭头上涂上毒药,只要射中了,伤口就无法愈合只能等死。还在暴风雨来后,耿秉还带着那一点点兵力主动出城去偷袭北匈奴的军队,把北匈奴吓得退军。总而言之,这三个月打得北匈奴都有点怀疑人生了,原来仗还可以这么打?明明己方的兵力数十倍于对方,为啥就是对对方束手无策呢?耿恭在匈奴退军后,开始聚拢兵力,收缩防线,聚敛兵众,退军到了更小更天险的疏勒城(非疏勒国,奇台县半截沟镇石城子遗址)去固守。可见,耿恭前三个月也是靠硬撑过来的。疏勒城背靠天山,南临深涧,地势险绝,易守难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这也是一块绝地,因为别人打不进来,但你自己也跑不出去。
七月,吃了亏又想不通的北匈奴卷土重来,进攻了耿恭所在的疏勒城。这次北匈奴学聪明了,没打算来硬的。而是把疏勒城前面的溪流全给堵死了,打算渴死汉军。耿恭自然不会轻易就范,率领全城军民开始在城内搞挖井工程,但是挖了十五丈仍看不到一滴水。到了最艰苦的时候,汉军已经到了挤榨马粪里的水来饮用的地步。极度困难下,耿恭跪求苍天,随后亲自挖井运土。精诚所至,金石为开,疏勒城里终于挖出了泉水,城中军民欢呼雀跃。耿恭为了打击城外匈奴人的士气,还故意在城头上举行了欢快的“泼水节”,北匈奴人认为汉军每次都能绝处逢生,背后一定有神灵相助,于是内心恐惧,再度退军。耿恭的两次让北匈奴无功而返再次向西域各国展现了汉军的强大战力和不屈意志,但是他们毕竟是孤掌难鸣,在被强敌包围的环境下,随时随地都在经受生与死的考验,难以真正支撑下去。
公元75年八月,汉明帝病故。不久,趁大汉国丧,北匈奴再度兴兵,北道各国也开始反叛。焉耆(yān qí)乘大汉国丧叛汉,攻歼了西域都护陈睦之军,北匈奴在柳中城包围了此地驻防的汉军校尉关宠,车师后部再度反叛,同匈奴一道进攻耿恭。耿恭这次遇到的攻势更加凶猛,再加上车师的倒戈,他们的后勤也变得毫无保障了。到了这一年的年底,汉军粮食早已经耗尽,开始用水煮铠甲和弓弩,吃上面的兽筋和皮革。身陷绝境,是战是降?耿恭陷入了当年李陵一般的境遇。耿恭把将士们召集到一起,共商前途,但这群热血男儿最终达成的共识是:百年国仇,不共戴天!生为汉将,死为汉魂!九死无悔,绝不投降!汉军这种誓死不降的坚决一度让匈奴人感觉很不可思议。这不是一群神经病吗?都被逼成这个样子了,还做什么无谓的抗争!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见敌则逐利,如鸟之集;其困败,则瓦解云散匈奴人作战历来都是利字当头,自然理解不汉文化之中的人格、国威、气节、名誉等内核。他们觉得汉军的给养已断又孤立无援,垂死挣扎毫无意义。
在华夏文化之中,其实有很多东西是超越生死的。也正是这些超越生死的文化基因在不断地改造着我们的人性和认知,从而塑造和凝结成我们真正的内核。否则,我们是很难做出像耿恭等人那样反人性的抉择的。
一个真正活通透的人,大多都会明白,我们很多时候都只是为自己而活着的。家国情怀、家庭兴衰、子孙荣辱等等,往往比个人得失重要得多,恰恰是因为如此,华夏文明才能够如此不断代地持续传承,民族和家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才能完美地融为一体。
华夏不可辱!中华不可欺!耿恭等人誓死捍卫的其实并不是一座城池,而是一种精神、一种信仰、一种高贵的灵魂。当饥饿成为北匈奴的帮凶之后,疏勒城中的勇士们纷纷倒下,但坚毅顽强的耿恭带着最后的数十人却始终在坚守着。
耿恭和大汉勇士们的表现也最终赢得了北匈奴的尊重,他们派使者去招降耿恭,表示投降就封王!但是耿恭又怎么会接受这种变节的诱惑呢?他怒斩北匈奴的使者,用这种干脆利落的方式告诉北匈奴,汉军将士只可能站着死,不可能跪着生。北匈奴一看耿恭如此不识抬举,勃然大怒,增发援兵,一次又一次地对疏勒城发起了猛攻。可是,在耿恭等数十名勇士的死战不退下,疏勒城始终固若金汤!也正在这个时候,由在天山南面固守柳中城的关宠发出的求救信已经到了洛阳,并呈到了刚刚登基不久年仅18岁的汉章帝的龙桌上。汉章帝在朝堂之上与群臣会商此事,看看要不要发兵救援西域的那几支孤军。以司空第五伦为首的放弃派认为,距离这么远,现在派人去救也来不及了,西域那点人估计早就被人全歼了,派兵救援没啥意义。但以司徒鲍昱为首的拯救派却认为必须派兵救援,否则大汉失去的不仅仅一群勇士,更可怕的是,会因此失去军心、民心,谁会真正愿意给一个抛弃同胞的朝廷卖命呢?鲍昱的原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诚令权时后无边事可也,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
凡有动作,皆有成本。其实我们人折腾一辈子,就是在不停地算账但是有些账是可以拿算盘算的,但有些账却只能依靠人性的光辉与关怀去计算与衡量。鲍昱这种算账的思路和格局无疑比第五伦等人要更宏大和高尚。
为了进一步说服汉章帝,鲍昱随后又给出了自己的分析和解决方案:咱们那么点人匈奴都拿不下来说明匈奴战斗力实在不值得一提,可命敦煌、酒泉两郡太守各率领精骑二千,多带旗帜,日夜兼行去救关宠和耿恭二人,四十天内必定回塞!
汉章帝终究是一个深明大义的,最终拍板,决不放弃远在西域的同胞,由酒泉太守段彭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郡兵和鄯善的军队共七千余人前往天山救援。等段彭的七千军队赶到车师时,驻扎在车师前部的关宠终究没有扛住,被团灭了。汉军斩杀了驻军车师前部的北匈奴军三千八百人,俘虏了三千人,吓得北匈奴立马远逃,而车师前部则再次归汉。这个时候,十分惊险的一幕发生了,远征的东汉救援军在车师前部取得大捷之后便打算班师回朝了,把远在车师后部疏勒城中的耿恭给抛弃了。一是军中很多人都觉得耿恭大概率也和关宠一样被敌人干掉了,翻山越岭跑到天山北部去对抗北匈奴大军实在是费力不讨好的赔本买卖。二是耿舒、耿秉等耿家人这些年有点过于盛气凌人了,很多将领都不愿意为了耿恭这个耿家人去豁出自己的命。不幸之中的万幸,这支救援军中有一个耿恭的老部下,他的名字叫范羌。是他始终坚持必须要去营救耿恭,最后经过不停的争取,获得了两千兵力前去救援耿恭。两千兵力是没办法和北匈奴大军在野外搞正面冲突的,所以范羌只能带领这两千援军去翻越这已入深冬的天山!个中艰辛,可想而知。随时有可能是积雪给活埋了,也随时有可能掉入万丈深渊而尸骨无存,还随时可能在极寒的天山上活活冻死……支撑他们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战友情、同胞情。当范羌一行历尽千辛万苦来到了疏勒城下时,疏勒城下已经弥漫着一片死气了,耿恭的队伍仅仅只剩26人了,随时可能彻底覆灭。当濒临崩溃的耿恭等人听到兵马之声时,还以为北匈奴又来了攻城援军了,均做好了殉国的最后准备。但是,远处却传来了他们熟悉的乡音:“我是范羌!大汉来迎接校尉和兄弟们来了!”援军入城,看着到处的残垣断壁和形容枯槁的大汉勇士,谁都能想象到这里曾经发生过何等惨烈的战斗,汉军将士痛哭不已!是感动也是骄傲!第二天,汉军开始沿原路返程。但阴魂不散的北匈奴却一路追击,汉军只能且战且退。直到汉军抵达玉门关时,当初死守疏勒城的数百勇士最终只剩下了十三人。上述便是让无数人热血沸腾的“十三将士归玉门”的故事,它是我们华夏历史文化之中最为璀璨的忠勇旗帜,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前赴后继地去捍卫家国情怀、民族尊严。在耿恭归国之后,汉章帝积极地表彰了这样一位可歌可泣的英雄,但却在两个月前选择了战略性放弃西域:召还西域驻军,撤销西域都护、戊、己校尉(西域特殊军事官职)等编制和相关机构。
西域北道再次被北匈奴的全面控制,但是北匈奴万万没有想到,大汉虽全面从西域撤军,但在西域南道还有一个名叫班超的汉军将领不愿意撒手西域,并一步一步地把他们逼向了绝路。
河小白

24-04-14 15:55

3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真实的吕布到底是什么水准?他被严重抬高了 [淘股吧]


在小说《三国演义》中,吕布被塑造成了当时天下的武力天花板,“马中赤兔、人中吕布”这句话几乎是每一个三国迷都耳熟能详的。尤其是“三英战吕布”的经典桥段的加持,吕布的战神形象几乎是深入人心。
那么,历史上真实上的吕布有这么神奇吗?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不卖关子,先上结论:这位同志抛开他的品行不说,单就一个武将的能力来说,他可能进不了天下前十,也就是说他根本入不当时一流武将的行列。他不光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而且一辈子都在被人当猴耍。不要觉得这是我在故作语出惊人,而是历史的真相就跟砂粒里的金子一样,要经过层层洗淘,才会慢慢露出本色。首先澄清两个军事常识:一、军事作战没有那么多主将单挑(几乎不可能出现)二、战将的素质和修养其实并不体现在杀敌能力上,而是体现指挥作战上。画外音:就算按战场杀敌来说,汉末真正能做到“万军从中取上将首级”的唯关羽关二爷一人也,真要单挑,吕布可能在关二爷面前不够看的。话不多说,咱从头到尾来解析一下吕布这个名满天下的“战神”吧。
吕布是五原郡九原人,也就是并州人。史载其因为弓马娴熟、骁勇尚武而被当时的并州刺史丁原招至麾下担任主簿,并对其相当器重。
后来,袁绍袁大导演为了保证自己导演那部惊天汉末崩塌大戏能够顺利上线,怂恿何进召集各路军阀到洛阳城外来摇旗呐喊要诛杀宦官集团,主要是给何进、何太后两兄妹施加压力,逼迫她们彻底与宦官集团决裂,尽快火拼。丁原带领他麾下的并州军也赶过来了,吕布也在其中。袁绍袁大导演其实对丁原这种长得漂亮的群众演员很有想法,在搞定外戚集团和宦官集团之后,想顺便把丁原的并州军据为己有。他趁着他叔叔袁隗主政的便利条件,改封丁原为执金吾,实际上就是想找个合适时间,派个自己人把这支军队给接管了。但是,突然进京的董卓抢先一步截胡了,人家凉州军和并州军都是西北军体系,各方面的调性都相匹配,再加上当时的董卓还没完全暴露其本性,其之前出手大方的作风也更受西北汉子的欢迎,于是吕布接受董卓的招降,杀了顶头上司丁原,率领这支并州军归降了董卓。归降董卓后,吕布被任命为骑都尉,还被董卓收为义子,后被提拔为中郎将,封都亭侯。很明显,这是董卓在积极拉拢他。想拉拢他的董卓还帮他积极镀金打广告,因吕布善于骑射,膂力过人,而称他为“飞将”。这个“飞将”进入董卓阵营之后,大部分其实都是在给董卓干保安工作。真正随军作战是在董卓反攻关东群雄的时候,说是反攻,其实就是因为物资缺乏,出去打秋风而已。结果因在江东猛虎孙坚新得的地盘——豫州上大肆抢劫,惹毛了孙坚,结果被孙坚一顿胖揍。当然,这次战败主要是吕布和董卓嫡系将领胡轸不和导致的。董卓迁都长安后,吕布又长期给董卓干保安工作了。后来因为董卓拿手戟(兵器玩具)掷他和他与董卓的侍妾搞地下情而不心安,被司徒王允成功策反,杀了混世魔王董卓。董卓死后,吕布被封为奋武将军、假节、仪比三司、进封温侯,与王允同掌朝政。
然后在清理董卓残部的过程中,先被董卓的女婿牛辅击败,后被董卓的部将李傕、郭汜击败,最后率百余骑逃出洛阳城。在此过程中,吕布曾和郭汜在洛阳城北约架过,最后证明吕布技高一筹,把郭汜捅下马,但也没怎么伤到郭汜。这或许是吕布一辈子唯一一次单挑了。逃出洛阳城的吕布先是想去投奔著名的歪瓜裂枣袁术。很遗憾,尽管人家袁术自己水平也就那样,可就是看不上吕布。要是吕布真能打,袁术能接受臭名昭著的孙坚当打手,为啥能不能接受你吕布呢?要知道袁术那个混不吝是最喜欢跟地痞流氓、土匪强盗搞到一起的,什么黑山贼之类的他都来者不拒。
袁术不接受他,吕布又北上投靠了袁绍。袁绍因为当时正在常山平匪乱,对于吕布这种自己送上门来的枪杆子自然不会拒绝。于是,吕布顺利成为袁绍手里的一杆枪,凭借其深谙骑兵作战的优势,帮助袁绍击溃了黑山军张燕部。这里不否认吕布勇猛,但是他取胜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骑兵对流民军的天然巨大优势,大家参照一下东汉开国时,几千幽州突骑就可以轻易冲垮十几万流民军,就知道了。当了雇佣军且打了胜仗的吕布就开始飘了,开始各种向袁老板提要求了,不给就到处抢。袁老板是什么人?向来把人用完了就丢的袁绍,他会吃你这一套?于是,袁老板准备派人干掉他,但是被吕布提前发现并逃跑了,这次他跑到了河内太守张扬那里了。后来袁绍又再派人马追杀吕布,但是未能如愿。吕布在一次行军作战中,被陈留太守张邈热情款待过,临分手时两人握住对方手臂发誓结好。不是张邈有多仰慕他,而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张邈和袁绍不对付已经很久了。
再后来,陈宫、张邈等兖州本土士族因对曹操曹老板在兖州一些“大刀阔斧”的行为不满,便迎立吕布入主兖州。不是吕布的威名有多高,而是兖州士族想拿你当枪使而已。一不小心拿下几乎整个兖州的吕布终究还是没守得住,被曹老板于194年和195年间给逐步把兖州给夺回去了。过程很复杂,但整体原因是吕布能耐就那样,手握兖州本土士族的巨大资源体量被仅仅剩下三个县的曹操逐渐扭转局势,反败为胜。当然,这其中也有当时兖州天灾人祸,出现全面粮荒有关,吕布退出兖州并不是军事的彻底溃败,而是粮草无以为继。退出了兖州的吕布,直接投奔了刚刚在徐州扎下脚跟的刘备。这么多年一直在混江湖的刘备凭借超高的拉赞助能力,刚刚当上徐州地区的一把手。结果招致隔壁的袁术眼红和愤怒,正跟在盱眙、淮阴刘备对峙着。袁术为了干翻他一向看不上眼却当上徐州牧的刘备,对曾经他也看不上的吕布许下二十万斛大米的重诺,要吕布攻击刘备的大本营下邳。有奶便是娘的吕布答应了,立马往下邳进军。恰巧留守下邳的张飞和曹豹内讧(徐州士族和丹阳势力之争的原因,有机会会详细介绍的),吕布和曹豹里应外合,把张飞张三爷赶出了下邳城,还把刘备的家眷给控制了。
背腹受敌的刘备只好向吕布求饶,吕布因为没有收到袁术的战前承诺,内心很恼火,便答应了刘备的求饶。自称为徐州牧外,让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派他驻守小沛,并归还了刘备的全部家眷。袁术一看吕布这人有点不太给他面子,于是策反了吕布手下大将郝萌。云山雾罩的吕布当时啥不都知道,带着家眷躲到了部下高顺(这是吕布手下的大将之才,还有张辽)的营中,才躲过一劫。后来,高顺带着人马帮他把郝萌给平了。但是后来在追查这件事的时候,吕布才发现,在他背后捅刀子的人其实不止袁术,还有他身边的陈宫。但他因为陈宫手里有兵,背后有兖州士族,装糊涂给翻篇了。也正因为如此,这年(196年)十月,袁术派大将纪灵带领步骑共三万多人马征讨刘备,刘备向吕布求援,一向唯利是图的吕布没坐视不理,用一招“辕门射戟”化解了这场战事。转过年后,脑子秀逗了的袁术想称帝了,为了争取更多人的支持,提出要和吕布结儿女亲家。而脑子同样不好使的吕布也同意了。
但此时已经“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肯定是要第一个站出来反对袁术称帝的,为了瓦解袁术和吕布的结盟,派人传汉献帝的旨意,任命吕布为左将军。吕布感觉自己从来没这么吃香过,心里十分受用。后综合考虑一下,感觉袁术多次背后给他捅刀子,有点靠不住,便追回自己已经送出去的女儿,并杀掉了袁术的和亲使者韩胤。同时,派徐州士族陈登到许昌去向汉献帝谢恩,实际的主要目的是想要到徐州牧的正式任命书。
但陈登是徐州本土士族,和与丹阳势力合谋取徐州的吕布一直貌合神离,人家心里想的还是刘皇叔。所以陈登见了曹操,没说吕布半句好话,反而劝说曹操务必除掉吕布这种反复无常的小人。曹操很高兴,于是把陈登老爷子陈珪的年俸禄提到二千石,还任命陈登为广陵太守。鼓励陈登继续潜伏,逮到机会就分化吕布的队伍。吕布一看陈登往曹操那里跑一趟,没帮他要到官,但自己被封了官,还帮自己父亲长了俸禄,于是便逼着陈登给个解释。陈登说:“我跟曹总说,将军您像猛虎,必须要吃饱,否则就会吃人。但曹总却认为您是老鹰,保持一定的饥饿感才有战斗力,吃饱了不想动了。”吕布听完之后,果然感觉很有道理。这事也就算被忽悠过去了。不久,因为吕布悔婚、杀使,而弄得很没面子的袁术,发七路大军来攻打吕布,其中包括黄巾韩暹、杨奉所部。但吕布采用了陈珪的建议,策反了韩暹、杨奉,成功击退了袁术这次来势汹汹的进攻。袁术和吕布这对活宝,基本上就是菜鸡互啄,胜败其实都没啥含量,尤其是袁术,这一辈子除了孙坚父子帮他长点脸外,基本上没打过什么胜仗。
这个时候,创业艰难的刘备在小沛,靠着他祖宗龙兴之地的庇佑,又慢慢募集了一支万余人的队伍。但吕布又看不下去了,你咋配拥有这么多人马呢?于是又派人攻打了刘备,刘备又吃了败仗,主要还是因为手下都是新兵,战力有限。走投无路的刘备只好投靠了老友曹操,曹操也想利用好刘备帮他守住南门,于是封刘备为豫州牧,并送予军粮和部队,让他到沛城收拢旧部。吕布一见如此又不干了,你曹操这不是拉偏架吗?既然你这么不待见我,我就和大汉奸袁术结盟算了。后来,吕布花重金到河内购买的一批战马被手头困难的刘备给劫了。战马,对于骑兵作战出身的吕布来说,那就是命根子,这笔账他必须找刘备算的。于是派中郎将高顺、北地太守张辽再次攻打沛城,城破,刘备的家眷再次被俘(做刘备的家眷也真是不容易)。期间,他们还击败了曹操派来支援刘备的夏侯惇。眼见吕布越来越无法无天了,曹操终于决定亲自出手了。曹老板经过这么多年东征西讨的磨炼,早已在军事上出神入化了,很快就把吕布的下邳城给包围了。曹老板不想过多纠缠,直接写信给吕布,告诉他不是自己对手,赶紧投降吧。吕布也确实想投降!但这个时候著名的阴谋家陈宫出来说话了,他让吕布带领一支部队出城,由高顺和自己守城,说这是什么犄角之势,可以退敌。关键是这话吕布又信了,后来还是他老婆指出了这其中的道道来,他才没有上当。他老婆从逻辑上指出了陈宫的话不可信,这摆明就是要把你诓出城当炮灰,然后他把下邳城据为己有。据城死守的吕布因为被围的时间太久了,军心浮躁,再加上他平时在生活作风上对下属颇有侵犯,还经常斥责手下大将,最后被侯成与宋宪、魏续反叛,被绑到了曹操跟前。这玩意为了活命,还有脸跟被自己反复捅刀子的刘备求情,还有脸请求替曹操卖命,就你这成色,谁看得上你?谁愿意救你?随着曹操一声令下,吕布的一生彻底玩完了。很多人都说吕布很能打,事实都摆在上面了,从哪个地方看出他能打了?被孙坚、李傕、郭汜、曹操爆锤,欺负的是著名的糊涂虫袁术和著名的流浪汉刘备,这叫能打?
就算是按大家津津乐道的个人武力值来讲,我估计关羽、张飞、孙坚、典韦、许褚这些一流战将都可以轻轻松松碾压他。当然,这种推断也毫无意义,毕竟像他和郭汜在洛阳城北那种约架的事情一般是不大可能出现的。但毕竟关羽有实打实的取上将首级的战绩摆在那里,张飞等人都有勇冠三军的战例支撑。比如典韦就身穿双甲,带领陷阵营出入敌阵如若无人。这货充其量也就能算得上兵马娴熟而已,最大的优势在于对骑兵作战比较了解。仅此而已。吕布之所以能在那个乱世一度混得人模狗样,其实归根到底是他的运气好,他要是运气差一点,把他丢到刘备、孙策那种处境中,他要么早就下线领盒饭了,要么永无出头之日。
袁绍和董卓在洛阳互撕,多方争取他,帮他抬高了身价;杀董卓的时候,得亏董卓不信邪,且把嫡系部队全派到外面去了;入主兖州是赶上曹操和兖州本土士族闹掰,而恰好在河内的他近水楼台先得月了;被曹老板打到徐州避难,又赶上徐州内部势力内讧,让他这么一个落魄流浪汉轻而易举得到了徐州;和遗臭万年的袁术结盟,恰好赶上曹操和宛城张绣之间的狗血互撕,人家腾不出手来,还得封他为左将军来抚慰他……他运气不好吗?那他为何最后会落得个被俘被杀的下场呢?主要还是脑子不好使呗。当时的天下诸侯,能跟吕布比一下脑子不清白的,大概也只有袁术袁公路了。袁术咱放到以后讲,先说吕布吧。还记得王允智除董卓之后,吕布强烈要求要去剿杀董卓余部的建议吗?这是一个正常人的建议吗?你想清除异己可以理解,但不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不评判一下自己的实力?你后来干赢了董卓旧部中的谁了?这种不自量力,不服就干的人上战场,不死得快才怪。你给袁绍当了几天雇佣兵,就敢要挟袁绍谈条件?还不给就纵容部下到处抢劫?再加几个你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是袁绍的对手,你这不是自取其辱吗?干啥事就要有啥觉悟,你既然想真心投靠袁绍,就踏踏实实给人家卖命,争取能靠打动人家争取点好待遇,而不是动不动就去要挟人家。若不是袁绍当时既要顶住公孙瓒,还要到处剿匪,那吕布大概率就交代在袁绍手里了。张邈、陈宫迎你入兖州,真是认你为主?把你当枪使而已,袁术都看不上你,张邈好吃好喝招待你图个啥?不就是看你头脑简单,丢个诱饵出去就会上钩吗?后来,一见你成不了大事,陈宫为什么再三给你使绊子,合谋袁术策反你的部下,忽悠你出下邳城当炮灰,一直都在把你当猴耍而已。袁术一开始就明确表态看不上你,为啥人家每次给你开空头支票,你就兴高采烈去捧人家的臭脚。被耍了这么多次,咋就不长点记性呢?尤其是最后,袁术阴谋称帝,这已经公开站到了天下人的对立面了,你为啥还要与之结盟?你觉得这样干了,曹操为了维护他手中的皇权的唯一有效性,他还能放过你吗?还有,你对刘备的态度如此反复无常有意义吗?人家对你优恩无仇,这么反反复复败的是你自己的人品。就算权力游戏不讲那虚无的道德感,那要弄他就彻底把他弄死呀,把别人翻来覆去地得罪,还不彻底把人弄死,这不是等别人来报复你吗?包括他最后没有自知之明地向刘备求救、请求替曹操卖命,这都属于脑子不清白的表现,你看看人家陈宫,明知是个死,用道德绑架保全了自己的家人,然后自己往刑场上赶,留下的形象多正面,忽悠了多少幼稚单纯的人?看完了上述分析,大家还会觉得吕布只是德行有亏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吗?这货被拔高为三国武力第一人,实在是因为作者都知道怎么去解释他那一生的好运气了。总得给吃瓜群众一点遐想的出路和空间吧。很多老百姓看问题是不太愿意关注背后的因果逻辑,只喜欢简单去解释结果。反复无常的小人吕布为什么能成为一方诸侯?因为他能打呀,乱世之中成王败寇,有武力值的人在乱世还是吃得开的嘛!因为“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嘛,赤兔是马中之王,吕布是人中之杰嘛。这样不就解释清楚了?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其实对于真正了解那段历史的人来说,点评吕布这样的人其实都没有太大的意义。简简单单地说了两句吧。
乱世之中,不要觉得有一身蛮力就可以去浑水摸鱼,在权力游戏之中,脑子永远比身体好使。脑子不灵活的人是根本玩不了权力游戏的。
举个例子,拿孙坚和孙策这两父子来说吧,其实表面上看,这两父子是一类人,都是喜欢用暴力摧毁一切的人。但大家知道孙策比他爹强在哪里吗?那就是孙策在犯了很多错误之后开始自我意识到了,而孙坚一直都是一条道走到黑,不计任何后果也从不自我反省。孙策在意识到自己的暴走难以长久之后,就打算自己抗下所有,把一切美好留给弟弟孙权,并积极为孙权筑基,每次开会的时候都带上孙权,指着下面的得力干将说:“这些人以后都是你的部下。再举个例子,为什么说袁绍聪明,做事滴水不漏?你看他在清理何进弟弟何苗的兵力时,他亲自动手了吗?他杀董卓派来的朝廷和谈使者时,他自己亲自动手了吗?他要杀张邈,他为什么要把曹操推到前面去?他要拥立刘虞,为什么一定要拉上冀州牧韩馥?他要杀背叛他的王匡,为什么还是借刀杀人?人家干的每一件事都是留有后手的,都会提前把自己摘干净的,保证自己不受到任何损伤,这才是真正会搞事的人。哪像你吕布,明明知道袁术臭大街了,明明被袁术耍了好几次了,还要去捧人家的臭脚,这种玩法太不讲究了嘛,吕布的脑子是真不好使,那么好的运气,他干好了什么事情吗?全是干着干着就把自己坑进去了。基本上都是被人在当猴耍。关键这人还真特么不要脸。比如说刘备最后没有帮他说情,而是落井下石地提醒曹操要注意丁原、董卓的下场,这货居然对刘备破口大骂,说刘备不讲信义。这话你真好意思说出口,还有比你更不讲信义的吗?还有他为了活命,跟曹操说他失败是因为下属叛乱,是下属不讲武德,他一直对下属很宽厚。后来被曹操怼得哑口无言,曹老板说:“你背着你的妻子,与你几个部下的妻子私通,怎么能称为厚道呢?””总的来说,吕布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无德无能之辈,但架不住运气好,所以也在汉末的舞台上上蹿下跳了一阵子。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他连何进、董卓、王允之流都不如。最后希望大家能明白,一个人千万不要把自己的运气等同于能力,要知道每一次幸运最终都会被明码标价的,只要你拿了你能力范围外不该拿的东西,基本上都会一次性付出沉重的代价。


对于吕布的武力值的判断还是不大认可的。不是三英战吕布么?单挑都干人家不过的呐。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