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道与得道有什么区别悟道即是见性,也就是在喜怒哀乐发的时候,可以“照见”心的实相,“看清楚喜怒哀乐都是一股气而已。”时间长了,那股气越来越浩然,越来越充沛。得道即是成佛。佛即是“觉。”就是内心的“觉”越来越灵敏。不论有欲、无欲,有股气一直在身中流转,方向是前降后升。每转一圈,浊阴便被剥除一点,慢慢身中之气越来越纯“阳”。这个“阳”是越来越先天的意思。这个是无止境的!悟道之前是“明心”!明心是一切经典的主轴,占比至少百分之八十五以上。
悟后起修——开悟前以为开悟是终点,开悟后才知是起点。悟后起修,如同一叶扁舟驶入佛法的大海,般若智慧利物应机终不竭。悟后方知,修行非求于外,而是内在的觉醒与净化。开悟前“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开悟后“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遂长松下。”真正的修行,始于悟后,是对自我心灵的深刻洞察,是对世间万象的超越与和解。如《道德经》言:“和其光,同其尘,锉其锐,解其纷。”从此,步履从容,心无挂碍,方能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通常,在达到心灵觉醒之前,人们常会错误地认为自己在渡化他人。然而,当真正觉醒时,方才领悟实际上是众生的存在和经历在渡化我。从佛家观点来看,初涉修行之人,在每一次行善之时,往往自以为是施助者,但随着修行的深入,最终认识到是他人成就了自己的修行。开悟前“著相布施生
天福 , 犹如仰箭射虚空。”,开悟后“了了见,无一物, 亦无人,亦无佛”。在修行的道路上,悟性有层次之分——小悟如恒河沙数,大悟则稀有难得。开悟前“舍忘心,求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开悟后“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小悟让人痛定思痛,大悟让人豁然开朗,彻悟则达到圆满之境。每一次的悟道,都是心灵的拓展和智慧的积累。对于个人而言,在心灵觉醒之前,世间种种纷扰似乎都围绕着金钱与情感。而一旦开悟,便认识到所有问题的根源其实在于内心,即是自我问题——若向外寻求,问题层出不穷;唯有向内探求,方能找到真正的解答。悟后起修,达到理事圆融。如佛所说:“菩提树下成正觉,一切智智自然现。”悟后之修,非徒形式,而是心性与行为之和谐统一。理即真如,事即万象;悟理而修事,事中显理,理中行事,二者相辅相成,圆融无碍。如是修行,方能达至般若波罗蜜,证悟本来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