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 ————股票论与太极拳论

23-08-11 16:13 1330次浏览
josh2006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由著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枰准,活似车轮,偏沈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已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一、“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

所谓太极,古人“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太初、太一也”(《易系辞》)。这是我国古代的天体演化论,把太极形容为混沌初分后的阴阳两气,而混沌未分的状态为“无极”状态。也有人解释“太极”是屋中最高处正梁的中心,意为最高、最中心的东西。

(太极图)呈圆形,内含阴和阳两个半弧形的类似鱼形的图案。太极拳采用这个名称,象征着太极拳是圆转的、弧形的、刚柔相济的拳术。

“无极而生”,周敦颐(1017一1073)所著《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王宗岳说:“太极者,无极而生”,是根据《太极图说》而立论的。

“阴阳之母也”意指阴阳两气包含在“太极”之中,所以说“太极”是“阴阳之母”。
二、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

古人认为太极是一个混圆体,包含阴阳两气。动时这个混圆体就起变化,分阴分阳,所以说太极生两仪,亦即"动之则分"。静时仍然是一个混圆体,阴阳变化虽然相对静止,但阴阳的道理完全具备,所以叫做"静之则合"。

上面五句话,讲的是太极拳的理论。下面就根据这种理论来阐明太极拳推手的要领,方法。

三、“无过不及,随屈就申”

推手要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来屈伸进退,要随看对方的动作而采取攻防动作,不可主观,不可盲动,要随对方的屈伸而屈伸,人屈我伸,人伸我屈,要和对方的动作密切不离,不要过与不及,要不顶不丢;对方进一寸,我退一寸;进一分,退一分。退的少了成为“顶”,退的多了成为“丢”。

直来横去,横来直去“是武术各流派的共同经验,太极拳推手还有形象上缠绕绞转的“粘随”特点,可练皮肤触觉和内体感觉,以利了解对方的动向、力点和快慢,作出判断来克制对方。这比单凭目力来判断对方动向的拳种,多了一种侦察能力“听劲”。

四、“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

推手时要放松,攻和防都如此,逐渐练出一股“柔劲”来。刚劲好像一根硬木头,坚实但变化少。

柔劲好比钢丝绳,变化多。俗语说软绳能捆硬柴。但从理论上讲,柔能克刚,刚也能克柔。

单纯的柔是不够用的,太极拳主张“柔中寓刚”、“刚柔相济”,粘与走都要以柔为主,柔久则刚在其中,人以刚来,我以刚去对抗,这是两方相抗,不是“引进落空”、“借力打人”的技巧,而应该“人刚我柔”地把对方力量引开,使之落空不得力。

所以学太极拳推手一开始就要放松,心身都要放松。对方刚来,我总是柔应,使对方不得力,有力无处用,这叫做“走化”,目的是我走顺劲,造成有利于我的形势,使对方走背劲,造成不利于对力的形势。

图片

当对方来劲被我走化形成背劲时,我即用粘劲加力于其身手,使之陷入更不利的地位,从而无力反击。粘好像胶水、生漆粘物一样,粘走相生,刚柔相济,这是推手的重要原则。

“粘”这个字,是三百余年前俞大猷、戚继光等提出来的,武术书上最初见于明朝俞大猷的《剑经》,在他的对打棍法(不是套路的对打)中有时用粘字。到清初,太极拳推手就完全用粘劲,于是“粘”的用途日广。

练粘可使人的反应变快,触觉灵敏,所以能做到随对力来劲粘走相生,克敌制胜。

五、“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动作快慢要决定于对力动作的快慢,不能自作主张。首先,手臂放松,触觉灵敏,才能急应缓随,处处合拍。只有触觉灵敏了,才能做到“彼微动,已先动”,才能制人而不为人所制。

六、“虽变化万端,而理惟一贯”

动作虽然千变万化,而粘走相生,急应缓随的道理是一贯的。

七、“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

这是太极拳推手功夫的三个阶段:即着熟、懂劲、阶及神明。

1、着熟着是打法、拳法、拳势,譬如看棋。中国武术各拳种的套路,就是各个不同的“势”联贯组成的,每“势”都有它的主要攻防方法和变化方法,错综互用,这就称作“拳术”、“拳法”、“拳套”。不讲技击方法的套路,称作体操、舞蹈、导引或八段锦。有些拳种只讲姿势优美,实用性差,称作花拳绣腿,是表演艺术性的武舞(讲究实用性的称作武艺)。

练太极拳推手,首先是身法、手法、步法.眼法和每势的着法(攻击和防御的方法)要练得正确、熟练;特别是练拳架,首先姿势要正确,拳套要联贯熟练和呼吸配合好。然后在推手、散打中进行试用,捉摸每个看法用得上,还是用不上;用上了,用劲对不对等。这是前人教太极拳的次序,即首先要懂得每势的看法和变化,不可瞎练,漫无标准地划圈。

2、懂劲看法练熟即可逐渐悟出用动的粘随.刚柔、虚宜、轻重以及屈中求直。蓄而后发等道理。现在有些人学推手好谈懂劲,但不研究看法,这是跳班、越级的方法。只追求劲,不讲求看法,往往无从捉摸,不看边际。因为,“劲附着而行,劲贯着中”,看法如果不从实际出发,舍近就远,劲也就随着“看法”而失去应有的作用。懂劲以后,着法的使用才能巧妙省力。

看法和懂劲都要和呼吸自然结合,不属拳法的动作不可能结合呼吸,例如两个吸或两个呼凑在一起的动作就不可能结合呼吸。懂劲质量愈高,推手时威胁对方的力量也越大,看法的使用也更能得机得势。

懂劲主要是从推手实践中悟出来的。只练拳不练推手,对懂劲是谈不上的。想象出来的懂劲,一接触实际就不行。

3、阶及神明“阶及”意即逐步上升,亦即台阶、梯子,须一步一涉爬上去。“神明”意即神妙高明,随心所欲,形成条件反射,熟能生巧。

“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这句话,总的意思就是踢、打.跌、摔、拿等着法熟练后,逐渐悟出“劲”贯看中的技巧,掌握“劲”这个总钥匙,不求用着,而着法自然用得巧妙,最后达到“妙手无处不混然”的程度。

八、“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

“用力”系指练功夫,不是指用力气。全句意为:不经过勤学苦练,就不能豁然贯通忽然完全悟解。

坚持练拳推手,钻研掌理,会有好几次“豁然贯通”,功夫是没有止境的。青年时期、壮年时期和老年时期,各有一次或多次对拳理的“豁然贯通”。

通过向有经验的师友学、交流和反复研究掌理,功夫才能练到自己身上,对疗病保健,增强体质才有帮助。

太极拳发展至今,主要的传统套路有陈、杨.武、吴、孙等五式,陈式还有老架、新架和赵堡架三种,都是讲究每势的着法的。传统套路都有这种讲究着法、运气的特点。

懂得着法,拳套才容易练正确,不致练得千奇百怪,也才能和呼吸结合得好,“气与力合”,疗病健身的效果较高,又可节省练拳的时间。

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意为头顶要轻轻领起往上顶着,便于中枢神经安静地提起精神来指挥动作。

关于气沉丹田,说法不一。这里可能是指腹式深呼吸,吸时小腹内收,隔肌上升,胃部隆起,肺部自然扩张。呼时小腹外突,隔肌下降,胃部复原,胸廓自然平正。

身心兼修,内外并练,着重在内壮,这也是被称作“内功拳”的太极拳的一个特点。

“气沉丹田”不可硬压丹田,也不可一味“沉气”,而要“气宜鼓荡”,并且练拳时的腹式呼吸只能用逆式,不能用顺式。

顺式是吸气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呼气时小腹内收,结合在拳套内就只能始终“气沉丹田”,有降无升,所以一定要用逆式
如果用顺式腹式呼吸,对练拳推手都是无益的,因为攻的动作都要借地面反作用力,必须气沉丹田,劲才能往前发。那能有劲要往前发,而呼气时小腹卸内收之理?

逆式深呼吸是引进时吸气,小腹内收;发劲时小腹外突,气沉丹田。

内功拳种的“形意”、“八卦”、“南拳”、“内家拳”,都是用腹式逆呼吸的。

王宗岳高度概括了太极拳的理论(那时只有陈式太极拳一种,没有流派),对呼吸运气只讲了一句“气沉丹田”。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基本上概括了太极拳对立身中正.松静自然地运气练拳和推手的要求。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8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josh2006

23-08-11 16:24

0
这段时间老婆孩子回娘家,的确是好啊,都成了股票天堂了,没有家务烦扰,没有琐事噪音,我的世界突然安静下来,股票却不期然报我以温柔一吻。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