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基金
下载
下载

知行合一的真正内涵

23-07-19 19:20 246次浏览
一念放下了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知行合一

在G市中,知就是知晓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行就是要根据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来执行,而不是赋予一些自己的主观想法,

一说到知行合一,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王阳明。王阳明精通佛、道、儒三家,最后走的是儒家之道,按他的观点儒家最合适。“知行合一”从字面意思就是知和行统一,按王阳明的说法是知即是行,行即是知。正如“学而时之”一般看似简单,实则玄机深深,深意重重,后面会提到。
“知行合一”的目标是一。
难度高吗?很简单。
比如今天我知道要下雨,出门就带上伞了。这就是“知行合一”。这么简单的道理为什么要一个明代大家提出,而且作为核心观点?因为“知”有两种:“真知”,“假知”

知道下雨就带伞是真知,知道孝顺父母,但未必人人做到孝顺。知道并非就是知。
是什么影响了“知”私心。
有些人觉得父母是一种负担,会影响自己的生活质量,故对父母不孝。有些父母生前不孝,死后风光安葬,这也是不知。这样推理下来“知行合一”的关键点就落在“心”上。这就是王阳明的心学的来历。王阳明认为心也有两种:私心、本心私心不用解释,大家都明白。
本心又是什么?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
这就是王阳明所说的本心,人皆有之心,这为后面所说的人人胸中都住着圣人提供了理论依据。王阳明的心学接了孔孟学说的道统,换句话说孔孟学说在汉代之后就断了,直到明朝王阳明才重新将其续上,这一点必须点赞。这也是我最佩服王阳明的地方。因为天不生仲尼,如万古长夜,复仲尼之辉值万人敬仰。(致敬孔子,还原儒家是怎么一步一步被念歪的)
本心有什么特点?
王阳明说人人胸中都住着一个圣人,这种说法和佛教的人人皆有佛性是相通的。虽是受佛教的影响,根基还是孟子四心说。佛教说人人可成佛,王阳明说人人可成圣。
每一个人最终都一样吗?
心的成色都一样,都是本心,但是份量不同。
比如孔子的份量就比孟子、朱子重,大禹的份量就比周武王重等等。
这一点又延续了儒家的“人人有差别”的观点,与佛教的“众生平等”的观点分道扬镳了。
这好比金子有大有小,但是成色一样的,全是24K。
这就是本心。本心的作用是什么?王阳明创造性引入一个镜子的观点,将心当作是镜子,本心如镜子一般真实反应世界,私心如镜子上起雾一般,镜子起雾照到的世界自然是模糊的。世界都模糊的,自然不可能做到知行合一。这个观点又借助禅宗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观点。“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什么意思?以及色、空的理论。
因为私心是雾状,故阳明心学的最重要的任务就是除雾。雾除了自然就能做到知行合一。这里就出现一个问题,万一镜子照到的不是全部呢?意味着镜子就算清晰也无法正确看清世界。于是王阳明提出“心外无物”的观点。心即世界,世界即心。这样就有了“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的补充说明,以证明心即世界,镜子说法没有问题,这个观点是延续宋代理学的观点。怎么除雾?王阳明的做法不是佛佗将根扎在众生处《佛陀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悟出什么?》而是进入另一种思维方式,壮大本心则私心无容身之处所,这里实则是阴阳五行思想延续,比如有些胃的问题,应该在肝处下功夫。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他引入“去草”说。
地上有杂草怎么去除?一般人的思维方式是将草拔掉,减少自己的欲望就是拔草说。这种思考方式世俗最流行。儒、道、佛三家都提欲望克制,但三家提到的克制皆不在欲望大小上下功夫。如果王阳明也教人在欲望上下功夫,那他的学说肯定出问题了。故他借助《论语》开篇“学而时之”进行重新解释,王阳明认为这个“学”最核心,他对学作了较详细的解释。王阳明说不是拔草,而是壮大本心,本心壮大后,自然就没了杂草的生存空间,因为世界就一个。当本心长成大树,自然没了杂草的生存空间。老子则说为腹不为目。
他这个逻辑是标准的儒家学观,也就是当年惠能与神秀斗偈时,神秀作的偈的观点:“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神秀大师的观点在南派禅宗看来是存在大问题的,(论“执相”,从六祖与神秀的偈说起)但在王阳明看来很符合儒家观点,这也是为什么神秀的观点拥护者极多的原因。《西游记》中的金池长老和孙悟空就有神秀和六祖的影子。这些脉络理清楚之后就知道“知行合一”的落脚点不在于知、而在于壮大本心。
如何壮大本心?这个方法很简单,那就是让自己的“四心”不受到私心的影响而遮盖,这样本心自然显现了。这个理论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方法很简单,真做到几乎不可能。
这就是为什么王阳明死后,阳明心学迅速没落的原因。直到后来在日本落地生根,如日本海军大将的东乡平八郎以“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门下走狗”为标。阳明心学出现墙内开花,墙外香的格局,再以墙外香的香气飘回到发源地,国人又一次对阳明心学重新认知,重新热起来。如同墨子学说沉寂千年,却在二十世纪初又一次热起来一般,皆有其现实背景,这一点不展开,有些讳在。
为什么提“知行合一”?宋代读书人的骨头还可以的能担当,上马当将军,下马作良臣,经过元朝对读书人的不重视,让很多文人只得下沉到民间取悦老百姓 ,从而形成元曲的繁荣。也许经这80多年不得志和被轻视的变化,使得很多读书人的观念产生变化,将依附王朝势力渴望权势而不是天下担当作为奋斗目标。偏科化,学问化,功利化,朋党争权、守旧、高举道德大棒说一套做一套、说的高、做的低之风越来越烈。南宋末年陆秀夫带着十万将士和小跳海,王阳明之前尚有方孝孺愿诛十族而不屈,到了明末钱谦益也想投水殉国明志,去试了一下水,说:“水太冷,不能下”。读书人的气质心态和追求以及担当在慢慢发生一些不可觉察的改变。这是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现实背景,王阳明希望通过“心学”一改当时知识分子的面貌,重走心怀天下之路,让儒家学说回归正道。儒家是以为天下为己任,而不是以权势为己任。不过从钱谦益表现来看算成功吗?王阳明的心学在他死后就没落并不是他的心学不好,而是土壤有变化,好种子遇不到好土壤白搭。最后以王阳明临终一语作为文章结尾之始: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王阳明死后,他的孩子为了名利起了争端。看似“知行合一”很简单,实则艰难万分。
虽然难度很大,但为世人提供一条路,一震世间浊气,还春秋清气,值得致敬!说到王阳明有人就会提到曾国藩,将二人对比。我的态度是:仁者见仁,利者见利。
打开淘股吧APP
1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庄户神

23-07-19 23:04

0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