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发帖以来持续看好光模块,期间也写了将近10篇文章详细阐述了
中际旭创的一些逻辑与猜想,那么今天借着周末来说说光模块与大模型的一些猜想。
首先要明白一个道理:光模块与大模型属于硬件与软件的区别,光模块业绩说话,大模型想象力说话;很多人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把大模型没有业绩去无限黑,无限丑化,这本质上就是错误的理解,虽然说我目前也没有配置大模型标的,但是我觉着,如果拿业绩去考核当下的大模型是不公平的,或者直白点说就是蠢。下面我尝试着说说两者之间的一些猜想,纯属个人想法
光模块最先出业绩,这是毫无疑问的,中报大概率都是同比增长,这个观点基本上在前面10篇文章中都有体现,其中最确定的就是中际旭创,从
剑桥科技昨天的纪要就能看出两点:第一,2023年中际高速800G光模块属于绝对一哥地位,道理很简单,只有中际旭创量产800G光模块,剑桥和
新易盛都属于小批量出货,其实小批量可以忽略不计,从会议纪要中可以看出,剑桥马来西亚等厂现在是无法产800G高速光模块的,其800G生产设备6月底才会到厂,也就是说8月份才开始正式生产。
第二点:即使8月份产能才能爬坡的情况下,也接到了G和N的订单,谷歌和
英伟达在这样的情况下也给了剑桥科技小批量订单,说明了什么?说明中际旭创的订单接到了手软,完全供不应求,即使英伟达给了中际旭创订单指引,但也完全属于供不应求状态,没办法只能给即将量产的剑桥科技一些订单,当然了,明年剑桥科技120万台的产能也是没有问题的。
当然这是剑桥给的会议纪要,但是想让同行说对手拥有绝对优势,也从侧面说明,中际旭创现在确实是北美各个大厂一供的地位无疑。
那么中际旭创该给多少估值比较合理?给高了就会引来无数黑子、喷子、不妨还有冒充行业专家的人群。前面10篇帖子都说了目前不给估值,也不要轻易去按计算器,但是看到的则是更多的人去按计算器,当然也有很多人去喷,去黑,都是泡沫,行业壁垒低,产能过剩,昙花一现等等等,那今天闲来无事,我也大胆的去按按计算器,但是我们得抛开公司基本面去按计算器,因为如果单纯看一个公司,或者看一个行业,不看事物的发展是不科学的。
先说2000年互联网大爆发,属于第三次工业革命,当时炒作的是交换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算力,当时的
思科炒作了多少倍?说出来估计吓大家一跳,1000倍,没错就是1000倍
从20块钱炒作到23000,涨幅1000倍,当然用时10年,但是从1998年到2000年 2年的时间暴涨了100倍。
如果单纯的按计算机,你给我按出来1000倍?或者说你给我按出来100倍的估值?如果有个人说算力龙头100倍涨幅,岂不是伴随而来的就是无限的讥笑与嘲讽,或者说神经?所以说现在大胆去按计算机的持有者还是小心为好,才几倍的涨幅就赶紧算估值,赶快算市盈率,赶忙算业绩与利润,这是不明智的,最起码这样是非常容易被洗下车的,因为,你所按的计算器也许就是错的,因为,你没有站在AI的天空上去俯视,因为你根本推算不出AI的天花板又怎么能按得对?2000年互联网大风口的时候,多少人说是泡沫?又有多少人为之疯狂?当时又有几个人才刚刚开始接触计算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刚刚开始,2000年那会你怎能想到互联网是生活必备品?你可以一天不睡觉,但是你能否一天不看看手机?不看看电脑?或者说你根本想不到互联网变成了日常生活罢了。
下面再说说大模型:
2000年的互联网大风之后,伴随而来的就是互联网的快速崛起,当时的腾讯2004年上市,上市价才3块多,后面最高涨到39000,涨了将近4万倍,这就是互联网应用寡头的弹性,但当时的腾讯举步维艰,上市前期差点被迫卖出公司,如果单从利润上看,你怎么也想不到应用端原来最值钱的是流量而不是业绩。
所以今天的大模型,在我看来和原始股都差不多,也会奔跑出万亿市值的好公司、大公司、优秀的寡头,形成自上而下的通用大模型。所以今天的大模型如果用业绩去给估值,而不是用时代的发展,用想象的空间去给估值一定会输的一败涂地,注定会错失整个AI的时代。
其实写了这么多,总结起来就两点:
第一:格局大一点
第二:格局再大一点
这是我看到的一片不错的文章,就是举得例子不太恰当,没考虑初始市值的大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