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人生篇》—记我们生命中所有值得铭记和分享的东西

23-04-29 13:51 10446次浏览
半只烟l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看到《夜空总有最大密度蓝色》里面有个三丁目的时候,想起我很喜欢的杨千嬅唱的再见二丁目。丁目,原来类似于汉语里“街”、“胡同”一样的概念。

原来我非不快乐
只我一人未发觉
如能忘掉渴望
岁月长 衣衫薄
打开淘股吧APP
46
评论(120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河小白

24-09-07 13:57

0
孤独,似乎是每个人的宿命。
正如赫尔曼·黑塞的《荒原狼》,像一面照进人心的镜子,折射出我们内心的孤独与挣扎。
《荒原狼》的主人公哈里出身于一个传统的牧师家庭,从小就接受着严苛的教育。
他选择逃离,走出了宗教的牢笼,却逃不出社会的枷锁。
当国家陷入战争的狂热时,他选择和平,结果被扣上“叛徒”的帽子,成了众人避之不及的异类。
他的孤独,也许不是他主动选择的,而是当时的环境强加给他的。
就如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哈里成了那个不被理解的人,孤独地徘徊在世人的边缘。
无论是哈里,还是孔乙己,他们都代表着那个不被理解的个体,像被指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一样,尽管口吐真言,坚持真理,最终也难逃毒酒的命运。
哈里自认为是一只“荒原狼”,既有人性的温暖与顺从,也有狼性的冷漠与反叛。
他追求纯粹,却逃不开现实中的世俗。
他追求真实,却不知不觉被拉进了堕落的深渊。
故事里赫米娜的出现,让他体验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与狂欢,但这种自由也成了另一种枷锁,把他推向更深的痛苦。
我想黑塞《荒原狼》中的哈里,正是我们现在每个人的缩影。
正如黑塞说过的一句话:每个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匹甘于孤独却又渴望被理解的荒原之狼。
我们渴望认同,却又不得不与世俗妥协;
我们想要独立,却又害怕孤独;我们追求自由,却又无法摆脱现实的枷锁。
于是,我们带上了面具,隐藏真实的自我,做着他人眼中合群的自己。
面对这些矛盾,和解,成了唯一的出路。
哈里最终明白,只有接受自己的多面性,才能从痛苦中解脱出来。
魔法剧院中的各个自我,正是他内心矛盾的折射。
莫扎特的出现,让他看到了生活中的幽默,也让他认识到自我和解的重要性。
终于,哈里想通了,他不在内耗自己,决定重启人生。
与其在理想与现实之间挣扎,不如学会与自己的矛盾和平共处,让内心的人性与狼性共存。
人天生就是群居动物,不可能长时间生活在自己的那座孤岛中不与外界接触。
唯有和解,试着找到自己人性和狼性之间的一种平衡,恰到好处地活着,才是对生命的不辜负。 
河小白

24-08-31 23:43

0
河小白

24-08-31 08:58

0
知识无法取代智慧,不论有多少的解释,聚集了多少的知识,都无法使人从痛苦中解脱出来。知识是必须的,科学也有它的地位;然而,如果心灵被知识所窒息,如果借着解释而将痛苦的原因敷衍过去,则生活便是虚度而无意义。
——克里希那穆提 

「认识你自己的20句经典箴言」
1、“了解自己的过程,就是放弃外在的一切束缚,找到内心真正平静的过程。”
认识自己,就是摆脱外界干扰,回归内心的宁静与真实。
2、“真正的自由不是逃避责任,而是面对现实,拥抱每一个当下的选择。”
自由是勇于承担,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出选择,而非盲目逃避。
3、“爱不是占有,而是欣赏与尊重。当我们学会爱自己,也就学会了爱他人。”
爱源于自我接纳与尊重,进而延伸至对他人的关怀与理解。
4、“教育的目的不是灌输知识,而是点燃火焰,激发人们对知识的渴望与探索。”
教育应激发内在动力,而非仅仅传授信息。
5、“生活不在于拥有多少,而在于珍惜眼前,感恩每一个瞬间。”
幸福源自内心的满足与感激,而非物质的堆砌。
6、“思考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但过度思考会成为阻碍行动的枷锁。”
平衡思考与行动,避免陷入无谓的思绪中。
7、“我们的心灵就像一面镜子,只有擦拭干净,才能清晰地映照出世界的真实。”
保持内心的纯净与清晰,是认识世界的前提。
8、“恐惧源于未知,而勇气则来自于对未知的探索与接纳。”
面对恐惧,勇于探索未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
9、“幸福不是终点,而是一种持续的状态,它源于内心的平和与满足。”
幸福不是追求的目标,而是内心状态的体现。
10、“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你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价值,无需证明给任何人看。”
自我认同与价值感源于内在,无需外界认可。
11、“要了解你自己是智慧的开始。”
了解自己是个人成长和智慧的起点,只有通过深入的认识自己,我们才能开始理解生活的真谛。
12、“自由是独立,不依附,不恐惧。”
真正的自由来自于内心的独立与无惧,不依赖任何外在的人或物。
13、“不要追求应该是什么,而是理解实际是什么。”
接受并理解现实是达到心灵自由的关键,而不是沉迷于理想化的期望。
14、“心必须空无一物才能看得清楚。”
只有当心不被先入为主的观念和偏见所充满时,我们才能清晰地看到事物的真相。
15、“思想永远不是自由的,因为它基于知识,而知识总是受限的。”
思想受限于我们的经验和知识,而真正的自由来自于超越这些限制。
16、“人们从不害怕未知,害怕的是已知的结束。”
恐惧往往来源于对已知事物的失去,而非对未知的恐惧。
17、“没有爱,生命就是一片空白。”
爱是生命的核心,没有爱的存在,生活将失去其意义和丰富性。
18、“只有在没有恐惧的时候,才有真正的自由,没有自由,就根本没有爱。”
恐惧是自由和爱的敌人,只有超越恐惧,我们才能体验到真正的爱和自由。
19、“它不是衡量健康的尺度,去很好地适应一个深感不适的社会。”
真正的健康和适应性不是盲目适应社会的标准,而是保持个人的清醒和独立思考。
20、“当你的心不被形象、仪式、信仰、符号、言辞及所有的恐惧占据时,你的所见就是真实、永恒、不受时间限制的东西。”
真正的认识和理解超越了表面的形式和信仰,它触及了不受时间限制的永恒真理。
河小白

24-08-31 08:53

0
深夜翻看朋友圈,发现许久不联系的一位朋友,发了宝宝照。
这才惊觉,原来有三年没与她联系了。
这些年,我错过了她的恋爱、婚姻,如今也错过了同她分享新生命诞生的喜悦。
而我于她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几年,我换了几座城市,谈了几场恋情,都未曾再同她提起。
当年发誓要做一辈子好朋友的我们,如今也随着时光的流逝淡了感情。
想起那句话:你发的最后一句消息我忘记回复,从此,我们就默契地不再联系了。
人与人的关系,有时候比我们想象中还要松散。


想起那个问题:一个人不联系你,也不拉黑你,原因到底是什么?
其实答案很简单——
人生有两种不联系:一种是忘记了,一种是放在回忆里。
至于不拉黑,大抵是想不起来,也无必要,时间久了,自然就忘了。
想起读高中时,身边有不少关系很好的朋友。
我们谈天说地,畅想着未来的场景,许诺着无论走到天涯海角,关系永远不会变淡。
那时的天地很窄,窄到我们误以为那个瞬间能持续到永远。
后来,我们如愿读了大学,很幸运的是,关系却并没有随着距离的拉远而转变。
那时候,我们就像《我在他乡挺好的》中的四姐妹,虽偶尔争吵,却也挂念彼此。
可谁也没想到,再到后来,随着课业的繁忙,圈子的更迭,那些曾经说好共度一生的人,随着毕业后的繁忙,慢慢就少了联系。
她结婚的喜讯,你是从朋友圈得知的,她有了宝宝的消息,你是从别人口中获取的。
至于你,你交没交过男朋友,换了几份工作,现在过得好不好,她也全然不知。
原来,之前同你畅想未来的朋友,可能毕业就分道扬镳,先前说好共度余生的友谊,也许某天就烟消云散。
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些感情,处着处着就淡了。
那时才真正明白,原来,真正的送别没有长亭古道,没有劝君更尽一杯酒,就是在一个和平时一样的清晨,有的人永远留在昨天了。



《重庆森林》里有句台词: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在每个东西上面都有一个日子,秋刀鱼要过期,肉酱也会过期,连保鲜纸都会过期,我开始怀疑在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东西是不会过期的。
听来虽觉悲凉,但世间情意大抵如此。
你也许还记得,前阵子,吴奇隆在一档综艺节目上哭了。
当时窦骁问他:“其实那天你在车里对我说,你只是想念你的朋友,我很想问,曾经跟你一起走这条路的朋友,他们现在人呢?”
没想到吴奇隆突然哽咽起来,痛哭而不能自已。
平复情绪许久后,他才缓缓说出两个字:“珍惜。”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32年前,吴奇隆、苏有朋和陈志朋组成的小虎队正式出道,一出道就站在了巅峰。
那时候,三个人经常一起演出,台前幕后互相帮助,其中年纪最大的吴奇隆充当起哥哥的角色,时常帮两个弟弟带早餐,鼓励他们未来一定更好。
那时的他们本以为,这个组合可以战胜岁月的锉磨,三个人的关系也会像初出道时紧密相连。
但谁也没有想到,随着三人人生规划的不同,三人的关系也在慢慢抽离。
1991年,苏有朋考上了大学,陈志朋应征入伍,小虎队不得不暂时解散。
解散前,三人同台歌唱一首《放心去飞》,曲未终,泪两行。
再到后来,即便偶有交集,但三个人的关系,早已不复如初。
再次出现在节目中,抱头痛哭的难舍难分被礼貌的点头打招呼所取代。
先前紧密到好似一家人的友谊,也如抽丝剥茧般慢慢变淡。
年岁渐长才知道,原来相聚需要缘分,分开才是自然而然。
以前总觉得,遇到一些人,总得轰轰烈烈地告别才算分开,等真正分离时才知道,有些分别无需多言,默不作声地疏离,足以为这段感情画上句号。
这本就是一个喜欢说再见的世界,只是我们,要用很长的时间接受别离。


前两天,同事给我们讲了一个小故事。
他说家里的堂哥最近摊上了事,生意周转出现了问题,堂哥变卖了几乎所有家产去救急,可还是差十万块钱。
那阵子,堂哥不得不拉下脸走街串巷去借钱,其中有个人,是堂哥从小光屁股玩大的发小。
当年发小家人生病缺钱时,堂哥想都没想,给他凑到了一笔救命钱。
堂哥本以为,冲着这份雪中送炭的情谊,好歹也能借到钱,可无论他怎样磨破嘴皮,对方都是一句:我没钱。
走出发小家门,堂哥本想说,没有三五万,借个三四千应应急也行啊。
却不曾想,消息却再也发不出去了。
原来,他被对方拉黑了。
我不知道那一刻,堂哥的内心作何感想,只知道几十年的友谊,抵不过几千块金钱的考验,着实可惜。
也许回忆起多年前,他们会怀念当年的两肋插刀,但经历的事多了就知道,原来人是会变的,那些你曾视作挚友的人,也许会在你危难时离你而去。
同事也跟我们感慨说:真正遇到事情,才能知道你交到的是人是鬼。
但这件事也有后续,就在堂哥走投无路,打算关门大吉的时候,一个合作了多年的伙伴打来电话,说愿意帮堂哥渡过难关。
对方说,合作多年,他最看重的就是堂哥身上的踏实和肯干。
就这样,堂哥的生意转危为安,他也通过这件事,告别了一个朋友,结束了一段友情。
《山河故人》里有句话:每个人只能陪你走一段路,迟早是要分开的。
有些分开,你早有觉察,有些分开,你猝不及防。
到头来才明白,原来,人生就是一场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过程。
只有挥别错的关系,才有可能迎来新的转机。
只有让过去的过去,才能让未来的到来。


宫崎骏说: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
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想来的确如此。
人生旅途一场,人来人往,花开花谢,相遇是偶然,离别才是必然。
正如歌中所唱:人生本来就是不断遇见,又不断告别的过程,有些人,注定只能陪你走一程。
那么,当一段感情不得不消散时,愿你能坦然地说句再见。
互不打扰,减少联系,是成年人的得体与默契。
愿你能在面对别离时,不沉溺于过去,不执着于挽留。
愿你在经受岁月的波折时,能坦然告别,不纠缠,不打扰。
如果注定走散,愿你心怀感恩,不负不欠,彼此淡去。
说白了,人这一辈子,无非一半是回忆,一半是继续。
愿你能用这一程的山水相逢,敬下一旅途的岁月无忧。
河小白

24-08-31 08:43

0
最近,我看了一个易烊千玺的采访。
我发现,他的思想深度远超我的想象。更重要的是:他说的内容,有一段关于学高度相关。
《学的本质》中提到:“大脑不断粉碎它的存货,进行实时重组。这种重组会提供应对新情境的方式。”
这就是同化学。
而易烊千玺的表达中,也提到了“同化学”。
在他的理解中,“同化学”甚至是一件“你不知道你已经同化了”的事情——
“在我眼中,我是一张异形的地图。各种复杂的自我都在里面,甚至可能有很多我不知道的自我也在里面。面对一个角色,我找到重合的那一部分,放进去。然后这两部分就开始融合,就像两个气泡一样。”
怎样才算“同化学”呢?
答案是,自然而然地想起。
易烊千玺这样形容:“你的演绎不会超过你的个人经验
得需要同化经验的能力。就是你在自己的生活里看到的书籍,或者视频、电影,日常生活那些东西。慢慢地...储存、同化他们。
然后未来某一个时刻,扮上之后,就从你的身体里窜出来。”
“从身体里窜出来”,就是“已经同化的经验”。
就像写作时,每天我都会经历“啊我好不想写”这样的情绪。
以及健身时,每天我都会经历“啊我好不想动”这样的情绪。
面对这些情绪,我是怎么处理的呢?
每当这些时候,我就会想起并使用张朝阳曾提到过的“warm up技巧”。
在一次采访中,张朝阳这位中国互联网初代大佬提到:
“拖延和抗拒就是因为不熟悉,比如我后天要写一个论文,我就不想写,然后我就去散步,自言自语。当你不断想着这个和这个的关系,那个和那个的关系,你的脑子就warm up了,你就变得熟悉了,熟悉以后我们就不可遏制地兴奋,我们就忍不不住想去做。这时你都不想等到后天了,你想今天晚上就把它写完。”
我第一篇10万+文章,已经为我自己准备好了12个我非常喜欢的问题,可以让我随时进入思考节奏,帮助我自己“思考这个和这个的关系”、“那个和那个的关系”——
《一个促进思考的好方法:费曼提问法
当我们知道了“怎样算同化”时,我们更容易知道“怎样算没有同化”——
当你不能自然而然地想起,就是没有同化。那么,普通人可以如何同化经验呢?
1、
同化的基础,基础的同化:记住
加速背诵,用最快的语速背你需要的内容。
加速阅读与朗读同样有效,相当于大脑开了一个语音外挂。
《如何快速阅读》就提到了类似技巧,防止阅读速度降下来:“不要回头看,看完了一段文字就过去了。”
2、
深入同化:多次提取,想办法多用几次
像前文我提到的“warm up”技巧,我在多篇文章里提到,并且在生活中多次使用。
比如改变环境,在桌上多贴几张便利贴,让自己有更多的机会看到提示,同样也可以算“太多用几次”。
3、
事事同化:从别人的失败里学
在学校里,不仅仅是“我的错题”有学意义,“常见错题合集”同样有意义——
甚至,对于分数的提升更大。
在工作中,不仅仅是“我的项目”有学意义,“常见项目合集”同样有意义——
甚至,对于业绩的提升更大。
这背后的逻辑,就在于“同化经验”。
河小白

24-08-26 16:42

0
《思考的框架》提到一个词:能力圈。
如果每个人知道自己的能力圈,每个人对于能力的把控和提升就会越清晰。
可是,普通人如何知道自己的“能力圈”呢?
“能力圈”的那条线,在哪里?怎么分辨呢?
山本耀司曾说过:“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所以,跟很强的东西、可怕的东西、水准很高的东西相碰撞,然后才知道“自己’是什么,这才是自我。”
当我们越级挑战时,我们能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能力圈。
强大的挑战会告诉我们,我们能力的边界在哪里。
就像读书时,试卷里一旦出现了“超纲”的题目,平均分相比以往立即下降一截——超纲的题目,谁也不会做,只能留空或乱填。
“超纲”,指的是“超过考纲指定的范围”——而“考纲”,就是学生们的“能力圈”,学生们在考纲划定的范围内学、练、思考与答题。
《最小阻力之路》中提到一个有趣案例:
刚开始,作者学钢琴,老师教了第一小节。
作者不断练一星期,勉强完成。作者原以为,老师会继续让自己会“巩固”第一小节——
结果,老师马上教作者难度更大的第二小节。
作者不断练一星期,勉强完成。
作者原以为,老师会继续让自己会“巩固”第二小节——
结果,是难度更大的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小节。
神奇的事情是:
当作者练完第六小节后,再回头看第一小节时——
第一小节竟然变得非常轻松。
即使自己并没有练第一小节。
书中提到:
“如果想要把你现阶段的东西予以同化,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接着进行下一个阶段,即便你觉得自己还没有准备好。当你进行下一个阶段时,你就有办法把前后两个阶段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效果会超乎你的想象。”
这就是越级挑战。 
河小白

24-08-25 20:22

0
这几天,随着国产游戏《黑神话:悟空》爆火,我们在为国潮之风自豪的同时,也深感古典文学经典《西游记》本身的博大精深。
今天我们重温经典,从《西游记》原著里采撷智慧。
许多话,我们当年初读时不甚理解,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方知:古人诚不我欺,句句都是人生。01
温柔天下去得,刚强寸步难行。《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你能想象出,这句话出自悟空之口吗?看过《西游记》原著的人都会发现,悟空绝不是“泼猴”,他有着极高的思想境界,书中许多金句均出自他的领悟,故有网友感慨:“猴哥才是我的人生导师”。
这句话是悟空用来劝诫八戒的,他怕八戒不理解,还苦口婆心地举了一个“杨木和檀木”的例子。悟空说,杨木柔软,巧匠取来可做成雕塑,受人喜爱;檀木刚硬,只得用作榨油用的大木楔。
02
一叶浮萍归大海,为人何处不相逢。
《西游记·第四十回》一次,悟空认出一妖精是牛魔王的儿子,他觉得自己当年曾与牛魔王结拜,论起来和这妖精也算亲戚。于是决定,向他打听师傅下落。
这时,沙和尚泼来凉水,他说:“三年不上门,当亲也不亲。你与他们相别这么久,也没有个节礼相邀,谁还会与你认亲?”
悟空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身在江湖,大家“何处不相逢”,总会顾及当年情分,不会因为联系少而生分。
你觉得悟空和沙和尚谁说得有理呢?
03
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
《西游记·第十二回》为了梦想踏上征途,见过大世界的种种好,仍觉家乡最贵重。他乡纵有当头月,不及家乡一盏灯,说的就是这种感受吧。
04
来说是非者,就是是非人。
《西游记·第二十九回》这是《西游记》里引用《增广贤文》的一句话,意即前来告诉你是非的人,其本人就是搬弄是非的人。
05
留得五湖明月在,
何愁没处下金钩。
《西游记·第八十二回》
意思是保养好身体,保存好力量,掌握足够的知识本领,就不愁没有施展的地方。
06
遇方便时行方便,得饶人处且饶人。
《西游记·第八十一回》宽厚待人。以大度兼容万物,则万物也会兼济于你。
07
留情不举手,举手不留情。
《西游记·第二十一回》行事要坚决果断。如果想给对方留情面,就不会轻意出手;一旦决意出手,就不会再犹犹豫豫,顾及情面。
08
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西游记·第七十四回》同样出自悟空。取经途中,忽见一座高山,一位长老心中害怕,便问悟空:“你看前面这山,十分高耸,不知有路通行否。”悟空见状,拿出骨子里的乐观通达,笑着说出了金句:山高自有客行路,水深自有渡船人。
不得不说,猴哥的话,真能给人拨云见日、醍醐灌顶之感。
09
过耳之言,不可听信
《西游记·第九回》
没有根据的传言,没有调研的论断,不可轻易信以为真,眼见为实。
10
关于学会藏拙,低调谨慎
热搜中,有这样一个话题“菩提祖师才是悟空唯一的师傅”,是真心对悟空好的人。《西游记》第二回中,描述了这样一个细节,可见这位师傅对徒弟的用心。一日,悟空当众展示自己变身松树的本领,引起轰动,在场者无不称扬喝彩。可菩提祖师见了,却很生气,因为他十分了解悟空本性,担心他显摆卖弄,招惹来是非,于是对悟空有这样一段叮嘱:
“悟空,过来!我问你:你弄甚么精神,变甚么松树?这个工夫,可好在人前卖弄?假如你见别人有,不要求他?别人见你有,必然求你。你若畏祸,却要传他;若不传他,必然加害:你之性命又不可保。”
学会藏拙,低调谨慎,菩提祖师为了护悟空长远,是费了心思的。
11
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
《西游记·第二十四回》游戏《黑神话:悟空》使得一句话广为流传,“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但你知道吗?在《西游记》原著中,也有一句关于“灵山”的箴言。
情节是这样的,一次赶路途中,大家见前方遥遥,都有点失去耐心。此时,唐僧便问悟空:“这些路,要走几年才得到?”
悟空没有确凿地回复,只说了一句充满禅意的话:“只要见性志诚,念念回首处,即是灵山。”梦寐以求的向往之地,不在于向远方驰求,就在我们的内心。
12
寻穷天下无名水,历遍人间不到山。
《西游记·第三十二回》有人说,这句话是最能代表《西游记》原著精神的句子。
长路漫漫,结局未知,即使跋涉了很久经受了芸芸,依然看不到“山的尽头”。但是我们要为此退缩吗?要率先放弃吗?
还是那句话,“踏上取经路,比抵达灵山更重要。”人生斯世,各有正业,各有所取之经,各有一条逐梦之路,重要的不是结局,而是我们勇于出发,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甘愿全力以赴的精神。这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
河小白

24-08-24 08:58

0
 其实Maggie Q是美越混血,跟华人没一点关系,是怎么混进华语影坛的呢?但这跟我喜欢看她的《见龙卸甲》和《赤裸特工》也没啥关系。居然是陪弟弟重刷的《狼灾记》。画面阴晦,弟弟看了会就去睡了。日久生情。男人说服女人最好的一个方式之一就是睡服吧。
河小白

24-08-21 22:14

1

生命是有光的。在我熄灭以前,能够照亮你一点,就是我所有能做的了。我爱你,你要记得我。——《云边有个小卖部》

据说原著小说写的很好,真有些想看了。文字的力量一直都是更强大的。PS:客串的孟子义比周也更美。
河小白

24-08-20 19:17

0
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年-公元前270年)是古希腊的一位著名哲学家,他创立了以他名字命名的“伊壁鸠鲁主义”哲学学派。伊壁鸠鲁的伦理学核心是快乐主义。
他认为,追求快乐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但他所说的“快乐”并不是指感官上的享乐,而是指一种精神上的宁静。
伊壁鸠鲁强调,真正的快乐来自于内心的满足与平静,而不是追求奢华的享乐或放纵欲望。
伊壁鸠鲁将欲望分为三类:
自然且必要的欲望(如食物、睡眠)、自然但非必要的欲望(如豪华食物、奢侈品),以及非自然且非必要的欲望(如名誉、权力)。
他主张人们应该追求自然且必要的欲望,其他的欲望可有可无,这样才能活得更轻松。
01
如果你顺其自然地生活,你就决不会贫穷;
如果别人怎么说你怎么做,那你就永远不会变富。
你有没有遇到类似的情况:
当你选择过一种顺其自然的生活时,有人却冷嘲热讽:这也太随遇而安了吧,怎么能有出息?
当你决定按自己的节奏来追求幸福,有人却不屑一顾:跟着大家的步伐走,你才能真正成功。
当你不想被外界的声音左右,坚持自己的信念,有人却不停劝说:听听别人的建议,你才不会掉队。
尼采说:“成为你自己。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而不是单纯模仿他人。
我们常常以为跟随大众才能成功,但成功的定义因人而异,真正的幸福在于找到属于自己的路,而不是盲目跟风。
同样,康德也提醒我们:“要有勇气运用你自己的理智。”
保持独立思考,而不是人云亦云,这才是走向内心自由的关键。
正如《阿甘正传》里的阿甘,他选择了跟随自己的内心,一直单纯善良,而不是被别人的声音牵着走,最终收获了幸福。
行走人世间,不是所有人的步调都与你一致。
遇到与自己理念不同的人,别急着批评;当别人有不同看法时,别急着反驳。
你可以坚持自己的信念,活出自己的精彩,但不必去质疑他人的选择。
真正的智慧在于尊重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同时坚定地走好自己的路。
02
不要因为渴望你没有的东西而破坏你已经拥有的东西;
记住,你现在拥有的东西曾经是你唯一希望得到的东西。
尼采曾说:“当你凝视深渊时,深渊也在凝视你。”
我们追求得越多,可能越容易陷入焦虑和不满足的深渊。
叔本华也说过一句话,我印象很深:我们很少去想所拥有的,却经常去想所缺少的。
与其总想着那些还未实现的,不如珍惜眼前的一切。
因为人生本来就没有绝对正确的选择,重要的是如何走好已经选定的路。
这让我想起电影《阿甘正传》里的一句经典台词:“人生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下一颗是什么味道。
每个人的选择都像是从盒子里拿出的一颗巧克力,可能甜蜜,也可能苦涩。
但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享受自己手中的这颗巧克力,而不是后悔当初的选择。
03
如果你想让一个人幸福,不要增加他的财富,而要减少他的欲望
我们常常会以为,拥有更多的钱或物质,就能让生活变得更幸福。
但实际上,财富的增加往往伴随着欲望的膨胀。
叔本华曾指出:“欲望得不到满足便是痛苦,欲望得到满足便是无聊。”
人们在满足一个欲望后,很快又会产生新的欲望,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中。
于是,财富越多,欲望越多,内心反而越难以平静。
《小王子》中的一句话点醒了很多人:“最重要的东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
幸福不是通过外在的财富积累,而是来自内心的平静与满足。
04
我从来不想迎合大众:因为我知道他们不赞成什么,而他们赞成什么我却不知道。
常常听到有人感叹:“如果我能迎合大众的期待,生活会不会更顺利?”
好像迎合大众的意见,就能得到更多的认可一样。但实际上真的是这样吗?
伊壁鸠鲁揭示了这样一个现实:大众的意见是不可捉摸的,我们很难准确把握他们的真正偏好。
迎合这种不确定的意见,往往只是徒劳无功。
这让我想起了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
他提倡的是自我反省和独立思考,而不是盲目跟随别人的意见。
真正的满足感来自于对自我的忠诚,而不是为了迎合他人而改变自己。
生活的目标不是站在大多数人一边,而是避免陷入疯狂的行列。
05
被迫置身于人群的时候,往往是最应该自守孤独的时候。
的确,在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卷入喧嚣的环境,感受到压力与焦虑。
这时候,我们往往容易失去内心的平静,迷失在外界的嘈杂中。然而,正是在这些时刻,我们最需要守住内心的那份宁静。
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若是能远离这些人群,或许内心就会更加平和。
但其实,无论身处何地,外界的纷扰总是难以避免,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在这些嘈杂中保持内心的独立。
没有哪一种生活方式是完美无缺的,我们无法回避所有的干扰,也不会总是拥有一片净土。
成年人的智慧在于:无论身处何境,内心的平静与独立才是最宝贵的。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