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基金
下载
下载

盈利系统三要素:胜率,赔率,频率

23-04-28 10:15 1449次浏览
harder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本人交易的基本原则:
先衡量风险再谈盈利
必须是最具确定性的一笔交易
尽量准确计算该笔交易的盈亏比

盈亏比,即赔率
正确率,即胜率
交易次数,即频率
本帖研究胜率,赔率,频率
打开淘股吧APP
9
评论(2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来福猎人

23-08-02 23:19

0
谢谢你给我的回复,只有不断学才能适应这个市场的变化。谢谢有心人。
harder

23-05-16 20:14

0
确定性诱人作恶,概率让人投机,不确定性使人心生敬畏
原创  刘润 2022-06-16 11:22 发表于上海

前段时间,小师妹请教栏目邀请了王珞老师,分享他关于不确定时代的思考。

王珞老师,是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EE课程教授,也在中欧国际商学院EE中心教授《竞争博弈和战略谈判》课程,著有《升维:不确定时代的决策博弈》。

他的分享,谦逊而又幽默,聊到关于“如何在不确定时代做决策”的话题时,也非常精彩。

升维,是战略和创新的核心,是突破“囚徒困境”“内卷”现象的出路所在。在不确定环境、“算无可算”的情况下,升维是最大化机会的决策原则。

有人可能会说,好抽象啊,所以在不确定时代,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决策呢?

结合王珞老师的分享,我总结了不确定时代下,4种数字化的局限,和3种对应的思维方式。

我们一个一个来说。

图片
第1种局限:不确定性

王珞老师说,我们有那么多厉害先进发达的工具,但没有任何一件工具,可以帮我们预测到疫情的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讲着讲着,就讲成了风险,套上了概率。

风险,是你事先知道,某件事可能会发生。比方说,离我家5公里的地方,消防管理不当,有可能会着火。这个时候,才存在着概率一说。也许,在过去有很多由于消防管理不当,导致失火的经验教训,我可以依赖过去的统计数据,计算出事件发生的概率。

那什么叫不确定性呢?不确定性是在它发生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会发生,这和风险是两回事,也就无从谈起概率了。

上个世纪20年代,经济学家法兰克·奈特就在成名作《风险、不确定性与利润》中,区分了风险与不确定性。

“风险”,在某些情况下,意味着一个可测度但不稳定的“量”,而在其他情况下,这个“量”是无法测度的。这两种现象的影响力,存在着深远且至关重要的差异,具体取决于两种现象中的哪一种确实存在,并发挥作用。可测度的“量”,就是我们熟悉的传统的风险概念。无法测度的“量”,才是根本意义上的不确定性。

新冠疫情,让大家都体会到了什么叫不确定性。

我在2020年的时候,在微博上讲过,这次的疫情,就提醒了我们什么叫不确定性。但,面对不确定性做出的决定,才叫决策。

我当年选择职业的时候,选择大学专业的时候,不可能知道哪一个才是最好的选择。我是要选择创业,还是选择打工,我是要留下来当老师,还是要出国留学,这些都是我要做的决定。可是,我在做决定的时候,不可能知道这个决定是不是正确的。

不一定正确的,才叫做决策。一定正确的,那叫做计算。

第2种局限:信息不对称

王珞老师说,世界上的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它会分散在每一个人的身上。

什么是信息不对称?

信息不对称,就是有一些事情,我知道,而你不知道。

我家乡的苹果特别好吃,你来我家做客,尝过一个之后,也想要买。

我心想,太好了,那就10块钱一斤卖给你。而我的进货价呢?5块钱一斤。

即便10块钱一斤挺贵的,你也只能接受。因为你不知道别的地方哪里有卖,只能从我这买。

这个时候,就是我帮你克服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有了我,你才知道原来世界上有这么一个地方,出产的苹果这么好吃。

现在,有了互联网,有了数字化,“信息对称”变得容易多了。

你在网上一搜,同样的苹果,原产地直供,一斤只要7块钱。你可以直接从我老家买,再也不需要经过我的手了。

一说起信息不对称,我们就觉得有“中间商”在赚差价,感觉很负面,其实这是不对的。

因为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的过程。有的人懂管理,有的人懂技术。而市场,就是一个把分散的信息,有效组织起来的机制。

一旦有人自信地认为,互联网和数字化,帮我解决了所有的信息差,那会是非常可怕的。这样一来,市场就没有存在的意义了,因为我们可以直接定计划了。不用管专业分工,不用管个性偏好,直接把任务和资源,分配给你就好了,这是和经济发展的规律相违背的。

我这一代人,是经历过这种计划经济的。计划经济之下,经济的发展是非常低效的,大家都是贫困的状态。

我相信,我们不会再回到计划经济的时代了,因为我们其实都在享受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好处。

第3种局限:有限理性

王珞老师说,如果有人和你说,我的决策都是基于数据的理性判断,你千万不要相信他。

我们的思维,其实是受到局限的。

误判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的大脑是会“偷懒”的。

比方说,避免怀疑倾向。

大脑有一种尽快做出决定,来消除不确定性的倾向。面对一个两难的决策时,左也不是,右也不是,纠结,难受,煎熬。最后怎么办?算了算了不管了,赶紧选一个。

比如说,避免不一致倾向。

大脑有一种不愿意改变的倾向。惯于走同一条路回家,惯于权威说的都是对的,惯于做拿手的事。

于是,我们惯早早地做出决定,并且,打死不改。明明是有个信息,放在我的办公桌上的,但它不符合我的想法,我就是不愿意看到它。

完美的决策,需要充分的信息环境,需要极高的认知水平和决策模型。

但是,这是不可能的。

信息总是不完美的,而人是患得患失的。

患得就是理性,患失就是非理性。

得的时候理性,因为拥有很多,害怕失去。失的时候,一无所有,希望小概率事件发生。

得的时候算很精细的账,生怕走错一步,满盘皆输。失的时候想逆风翻盘,想一把6个6,赢回所有。

得的时候游刃有余,从容大度。失的时候惊慌失措,自乱阵脚。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但这就是人,完全的理性只会在理论模型里存在。我的下属,我的老板,我的竞争对手,我的家人,他们的理性也都是有限的。

决策,做到完美很难,做到“满意”就行。

大卫·休谟说,理性是激情的奴隶。如果这个世界是完全理性的,什么都是计算,什么都是功利,那是非常可怕的。正因为人的理性是有限的,这个世界才充满了趣味。

图片
第4种局限:知识无形化

王珞老师说,最重要的能力,靠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

我们的语言,是在生活非常简单的静态下产生的,它很难表达我们现在快速和抽象的生活。

既然很难说清楚,我就举两个例子吧。

我有个学员,是做招聘的。

他就和我说,王老师,我遇到了一个很大的挑战,我招来的人,他们永远不满意。

我说,这个太正常了,因为用人单位没办法用一张岗位描述说清楚需求。如果你对公司的价值,靠一张岗位描述就能说清楚,那你就是没有价值的。

我上课特别喜欢用板书,就请了一位书法老师教我。

刚开始练的时候,我就发现,这个竖特别难写。我的老师就和我说,用笔和收笔的时候,要有一股阴力。我又觉得,好像没什么帮助。

后来我发现,王羲之,欧阳询,都曾经想立书立传,告诉后人他们是怎么写出一手好字的。但如果真能说清楚,我们每个人只要买一本,都应该写出他们的字来。

真正“厉害”的能力,都是这样的。比如说核心竞争力,比如说企业家精神,你可能觉得很好,很厉害,但是又说不清楚好在哪里。你只能把自己放到那个环境里,去经历,去感受。

我在威斯康星协和大学上战略课的时候,有一套分析企业核心价值的工具。它的核心原理是,当你分析到这家公司的东西讲不清楚的时候,你才算是摸到核心了。如果你讲得很清楚,别人就可以很快地模仿,讲不清楚的知识,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商业的本质,就是关注这些无法量化的核心能力。像企业的高管,级别越高,贡献越是无形化。

你一定要知道怎么把这些无形化的知识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长久的核心竞争力。

图片
第1种思维: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既然不确定性没有概率一说,那如何确保决策成功呢?

虽然不确定性没有概率一说,但成功有。虽然这个世界上没有100%的成功概率,但只要重复做大概率成功的事情,你成功的概率就能接近100%。

什么意思呢?

如果有那么一件能够确定的事,做这件事,就有20%的成功概率。怎么才算是接近100%了呢?比方说,达到95%的成功概率。我们来计算一下。

做一次,失败的概率是,1-20%=0.8。

重复做n次至少有一次成功的概率是95%,就相当于重复做n次每一次都不成功的概率是5%。

重复做n次都不成功,0.8^n=5%,n=log(0.8,0.05)=13.42。

所以,重复做13.42次,你成功的概率就能达到95%。

这就叫做,正确的事,重复去做,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

王珞老师说,在我看来,今后十年什么不会变,比什么会变,更重要。商业决策,只能建立在那些对于时间来说相对稳定的东西之上。

讲个故事。

1661年,感染天花的顺治病危,时日无多。对于顺治来说,此时最重要的事,就是选定皇位继承人。为此,他紧急召见了他非常信任的传教士汤若望。汤若望力荐皇三子玄烨,原因也很简单,玄烨是唯一一个出过天花,但大难不死的皇子。

当时,朝廷对这个病很忌讳,认为得这个病的人若是不死,那一定是神明在庇佑他,将来一定能有一番作为。而这个唯一得天花不死的皇子,就是玄烨。所以顺治听到汤若望的建议时,也考虑了天花的因素,同意以遗诏的形式立玄烨为皇太子,这才有了后来的千古一帝,康熙。

十年之后,不能确定的因素太多了。玄烨可能会爱民如子,也可能会横征暴敛。但有的因素,在今天就可以确定,那就是未来的玄烨,再也不会感染天花。最起码,他能活下去。

不确定时代下,什么事情是能确定的呢?

未来是否能成功,是不确定的。但是,我可以每天看书、每天思考、每天运动。这些事情都能让未来的我变得更加优秀,这是可以确定的。

明天有个非常重要的晨会,不能迟到。但明天是否会堵车,这是不确定的。那我能确定的是,明天早起30分钟,早出门30分钟。这样我起码能保证不迟到。

把能确定的事,全都列出来,然后,重复地做。

图片
第2种思维:矩阵思维

既然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那怎么从不对称的信息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呢?

王珞老师说,虽然决策所面对的东西很复杂,但可以用矩阵思维去找信息,看最后是哪两个信息在互相博弈。

我有一本小册子,记录了大概五六十种管理工具,95%都是矩阵的思维。我给学生布置过一个作业,就是为自己的业务建模。我和他们说,不需要搞很复杂的数学工具,搭建一个矩阵就足够了。

比如说,时间管理矩阵。

图片

(图片来自网络)

重要且紧急的事,立刻去做。产品暴雷,客户要说法,立刻去处理。方案出问题,出现紧急状况,立刻去修改。

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定出时间去做。和思想有波动的员工聊一聊职业发展,和同事聊一聊下个阶段的工作如何提升。看起来,今天做也可以,明天做也可以,但一定要定好时间。这类工作,拖下去,就变成了重要且紧急的事。

紧急但不重要的事,授权别人去做。汇报临时会议,电话邀约,邮件批阅,都需要管理者尽快处理。但如果花去了大量的时间,停留在低价值工作的重复之中,时间一久,我们自己也就变得不重要了。

不重要且不紧急的事,打发时间时做。先想一想,这件事如果根本不去理会,会出现什么情况呢?如果答案是,什么都没发生。那就应该立刻停止做这件事。

那么,不确定时代的矩阵,要怎么搭建呢?

举个例子。

图片

横轴,反映的是不确定性思想。虽然不确定性要素并不能预先设定,但要素的不确定性指的是,要素受不确定性的影响程度。比方说,疫情会影响劳动力,导致劳动力短缺,但对关税的影响较小。

纵轴,反映的是不同因素对业绩的影响程度。作用大的要素就放在上面,作用小的就放在下面。这样一来,重点要关注的因素就被赶到了右上角。这就是你立刻要去处理的,重要且紧急的事。

虽然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但矩阵思维,可以帮我们找到最核心的两难。这两条轴要怎么找呢?可以围绕着某个主题,列举出相关的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中,看能不能找到一对配对的坐标,然后加以推演。

比如说,找对象,提要求。我们就可以先找到两个维度,把能想到的影响因素,都归纳进两个不同的维度。

图片

如果人品好,财力也好,或者人品和财力都不好,这个决策是很好做的。但如果人品好,财力不好,或者财力好,人品不好,就陷入了两难。

两难之后,又该怎么办呢?

图片
第3种思维:升维

矩阵只是为我们找到了两难,可人是有限理性的,怎么抉择呢?

王珞老师说,可以向上爬升一个维度,把短期的经济理性思维,转变成长期的博弈思维。

比如说,电车难题,就是一道两难的决策题。

图片

一辆电车在轨道上行驶,在它前面的轨道上被绑着五个人,可是电车刚好失控了,停不下来,眼看就要把这五个人给碾死。这时,你刚好站在电车轨道的操纵杆旁边,只要你拉下操纵杆,列车就会切换到备用轨道上去。可是呢,备用轨道上也有人被绑着,不过只有一个人。

那么问题来了,这操纵杆,你是拉,还是不拉呢?

乍一看,电车难题是无解的。但如果用一种长期的博弈思维来看,电车难题就是有解的。

我住的小区有一个业主群,有一天,一位很年轻的妈妈,就把这个电车难题放在群里。她就问她的女儿,遇到电车这个难题,你会不会扳动铁道闸?

小女孩说,不能扳,否则有一天,我成了那个少数,就没有安全感了。

这其实就是卡斯的“有限游戏还是无限游戏”思想。

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叫有限游戏,另一种叫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是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如果每次遇到危险,就可以为多数人去牺牲少数人,那么以后,我一旦看到别人遇险,就会逃得远远的,因为我会害怕自己要为多数人去牺牲。只有不允许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去牺牲少数人的利益,我才可能留下来救人,因为我总会在某个场景下,变成少数人。

如果把电车难题,看成是一场无限游戏,那我们就不会拉下操纵杆。

我在上课的时候,被学生提问过关于“空城计”的话题。“王老师,如果你是司马懿,知道诸葛亮是坐在一座空城之上弹琴,那你会不会下令进攻呢?”

如果我知道我面对的是一座空城,下令进攻就可以取胜。这就是一种有限游戏的思维。

但我不会选择进攻。表面上看,是我和诸葛亮在博弈,但在另一个维度里,我在和曹睿博弈。如果我消灭了诸葛亮,我就没有价值了,游戏也就结束了。

不确定时代,决策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留在游戏之中。面对世界的不可预测性,无限游戏提供了适应、调整、反馈的余地,只有想办法留在游戏之中,机会才是最大化的。

最后的话

所以,不确定时代,决策到底要怎么做呢?

要认清并接受4种数字化的局限,善用3种思维方式。

第1种局限,叫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是在它发生之前,没有人知道它会发生,这和风险是两回事,也就无从谈起概率了。

新冠疫情,让大家都体会到了什么叫不确定性。但,只有面对不确定性做出的决策,才叫决策。

第2种局限,叫信息不对称。

世界上的信息,永远是不对称的。

一说起信息不对称,我们就觉得有“中间商”在赚差价,感觉很负面,其实这是不对的。因为经济的发展,就是一个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专业的过程。

第3种局限,叫有限理性。

人是一种复杂的动物,但这就是人,完全的理性只会在理论模型里存在。

决策,做到完美很难,做到“满意”就行。

第4种局限,叫知识无形化。

最重要的能力,靠语言是很难说清楚的。

而商业的本质,就是关注这些无法量化的核心能力。

第1种思维,在不确定中找到确定。

商业决策,只能建立在那些对于时间来说相对稳定的东西之上。

想一想,未来的三年,五年,十年,有什么是不会变的。把想到的,都列出来,然后,重复去做。

第2种思维,矩阵思维。

虽然决策所面对的东西很复杂,但可以用矩阵思维去找信息,看最后是哪两个信息在互相博弈。

可以围绕着某个主题,列举出相关的关键词,从这些关键词中,看能不能找到一对配对的坐标,然后加以推演。

第3种思维,升维。

面对两难,如果做不出决策,可以向上爬升一个维度,把短期的经济理性思维,转变成长期的博弈思维。

卡斯说,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另一种是无限游戏。有限游戏,是以取胜为目的。无限游戏,是以延续游戏为目的。

不确定时代,决策的目的,就是把自己留在游戏之中。面对世界的不可预测性,无限游戏提供了适应、调整、反馈的余地,只有想办法留在游戏之中,机会才是最大化的。

最后,我想和大家共同思考王珞老师在直播时说过的一句话。

确定性诱人作恶,概率让人投机,不确定性使人心生敬畏。
harder

23-05-16 20:11

0
高手,都有概率思维

导语:一切创业行为都可以简单归纳为概率游戏。要想在这场游戏中获胜,考验着创业者在认知层、理性层、执行层等三个层面的能力。

有人说,因为疫情、以及外部的经济形势变差,企业倒下了一批又一批,企业更少了,这时候也没多少人这时候办企业。

有时候我们的认知和事实是反的。

2021年,我国各类市场主体新增2887万户,这意味着,即便受疫情影响,去年全国每天还会新增近8万个创业单位。

为什么这样?

其实很多人创业是抱着投机心态,挑选热门行业“搏一搏”,不成功就换个行业重新开始,反正试错成本不大。

如果把商业竞争比作一个概率游戏,进场的玩家变多,行业会更内卷,生意也会更难做。

商业世界遵循幂次法则:一小部分公司会完胜其他所有公司之和。排在Top的公司也不怕内卷,因为他们的护城河很宽。

最苦的就是中间层,业绩增长难,还要面对不断涌入的竞争对手。而它们焦虑的本质,是面对诸多不确定性没有太多办法。

怎么办?当然是去寻找确定性。

其实一切创业行为都可以简单归纳为概率游戏,就像打麻将。每个人的牌面都不相同,也不确定自己抓到什么牌。

唯一确定的是,牌局会有输赢,我们要在长时间的“码牌”中,不断增加自己的取胜概率。

那么想在任何一场牌局中成为“幸运儿”,你就要搭建一个好的决策框架,帮你在复杂环境下逐渐获得竞争优势,这也考验创业者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能力:

认知层、理性层、执行层。

我们一个个讲。

认知层,综合自身条件形成基础判断

先来看认知层。

有队员问乔丹,如何成为一个像你一样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乔丹说:你先这样、这样、再这样、然后把球放进篮筐。

队员听了会懵:前面道理都懂,但我怎么把球放进去?

经营企业也是如此,我们经常听人说:“做难而正确的事”、“走通往天堂的窄门”。

这是个真理,真理总是没错的,因为破内卷最有效的手段,是通过颠覆式创新、战略差异化,找到战略蓝海。

为此你要做到回归客户需求本质,做商业分析研究,了解竞争对手,了解自己。是不是一看就懂?就像乔丹说的,把球放进去一样简单?

关键就是,有些东西是无法学会的,你必须躬身入局,形成自己的认知、决策和行为逻辑。

怎么找到适合自己的路?要学会放弃寻找标杆,不专注于竞对和所谓“高手”,时刻关注牌局和自身牌面。

前提是知道自己有什么,清楚自身情况,包括自身优劣势,你的认知能力,你有哪些资源人脉,团队当前处于什么状态。

当然还有环境情况,包括整体大环境,所处行业发展阶段,在行业中处于什么生态位,现阶段能满足市场哪种需求。

再有是对机会的分辨能力,当大小机会来了,是都去抓,还是舍九取一?

分析以上问题,都来自创业者的认知层。

就是分析整体环境和敌我情况,将洞察力、敏感度、兴趣偏好、自身资源等等要素在大脑中计算出一个大概结果。

通过感知,先得出一个概率,比如判断走这条路成功概率是50%或70%,这个判断只是你的一个主观概率,是基于你牌面确定的基础判断。

实际概率怎样,具体应该怎样出牌,接下来要交给理性层。

理性层,通过决策提高成功概率

当你确定适合自己企业的发展道路后,具体怎么打,要给企业匹配一系列的决策。

一个企业的成功,是无数决策多概率叠加的结果。决策流精准与否,直接影响企业成功的概率。

所谓理性层,就是要通过一系列的决策,提高成功的概率。

那如何让我们的决策流变得精准?我们还是先分析底层逻辑。

其实在概率面前,人人平等。

举个例子,一个罐子有10个球,5个红球5个蓝球,你随机抽取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很简单,50%,谁抽都一样。

但如果把题面改一下,一个罐子有10个球,有红球也有蓝球,你随机抽到红球的概率是多少?

答不出来吧,因为这道题的信息是不完整的。

创业往往就是要面对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我们没办法掌握完整信息,那么此时我们如何准确做出决策呢?

可以选择使用“贝叶斯方法”,这是针对不确定性的概率计算公式。

简单来说就是,后验概率=先验概率+调整因子。

比如我们知道罐子中有10个球,有红有蓝,我们可以先猜抽到红球的概率是50%,但抽了几次都是蓝球,基于这个信息,我们会调整对红球概率的判断。

顶尖高手和你的差距,就在于先验猜测和调整能力。他们更会通过新信息,快速修正自己的认知和决策流。

互联网企业中流行的“小步试错、高速迭代”,其底层逻辑就是贝叶斯方法。

贝叶斯方法认为,概率是我们对一件事情成功与否的相信程度。我们掌握的信息和客观事实是会动态变化的,所以可以通过不断试错调整,让主观概率无限接近于客观事实。

那么帮你修正决策流的信息变量就包括:自身优劣势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新机会的出现,新工具、新人才的出现,等等。

通过不断的决策流修正,如果你之前的主观概率已经达到了较高的程度,那么你只需要等待机会、看准时机,给出致命一击。

执行层,提高组织效率

假设你已经具备一切条件,同时也创造出了机会,此时考验的是你的执行层。

此时你已不用去考虑概率问题了,无论成功概率是50%还是70%,你只需要放平心态,全力迎击。

关键是,机会面前,你的团队有没有做好准备?

大量实践经验告诉我们,三分战略七分执行,如果没有执行力,再好的战略决策也是一场空。

成功企业可能会分享自己如何发现机会,把握机会,但不会告诉你,为了快速把握机会,他们在组织能力、团队执行力上提前做了多少布局。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就是为了当机会出现时能够快速抓住。

我们都知道要通过回归客户需求本质,通过创新发掘蓝海。但当前蓝海并不多,大多企业仍在执行红海战略,红海战略里要怎么赢?

背后就是你的管理怎么做到极致。当你的组织效率越高,你赢的几率就越大。

如何提升团队执行力,你需要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追踪系统。追员工的结果,追业务流程,追关键动作和关键指标。还要有管理报表和系统,数据是不会骗人的。此外还要有一套Review制度。

总结

一切创业,都可以简单归纳为概率学,创业的成功,是无数概率叠加的结果。

尽管当前商业大环境充满不确定性,各行各业内卷严重,但不确定性,恰恰也给了我们重新理牌的窗口期。

抓住机会修补屋顶?还是被焦虑情绪裹挟止步不前?都取决于你的认知和行动。

创业就像一场牌局,部分靠运气,行业不好时大家都不好,行业好时大家都好。这并不能成为你顺境或逆境的简单归因。

因为最终的输赢,还是在看你的底层能力,如何基于现有的牌,打出比别人更出色的效果。
harder

23-05-16 20:04

1
因果律:关于认知、运气、概率和坚持


这个世界的一切,都可能是被因果所支配的。

而所谓运气,只是因为你还没有掌握到所有的因果。等你掌握了所有的因果,所有事情对你而言,都是必然。

概率-运气-因果

我曾经在北辰青年实的时候,负责打磨过一个课程,其中有一个模型,令我记忆尤为深刻,这个模型叫做「概率思维」。

分享这个模型的人是一家上市公司的老总,当时我们联系到他,想请他来分享一下对他影响最大的模型是什么,他分享的模型就是概率思维。

我现在还记得他的原话,大意是说「从我过去几十年的经验来看,有一个模型尤为重要,这个模型就是概率思维,一切都是概率,如果你明白了这个道理,世上的一切事情都非常清晰了」。

从那时起,我就一直在思考「概率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案例,以及其背后的本质。

但是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没有得到我想要的答案。

但是又隐隐觉得概率好像跟我们常常在提的运气有关,或者说,概率就是运气本身,这两个其实就是一回事。

所以我又开始思考,运气的本质是什么?

关于运气,大家听得最多的就是「很多成功人士最后都会说,我能有今天的成就,只是因为我运气比别人好」。

是的,很多人经常把这句话挂在嘴边,用来合理化自己的平庸——我之所以还没成功,是因为我运气不好。

对于这种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

诚然,运气是存在的,但是那些成功的人,他们之所以会成功,绝对不仅仅是因为运气好,他们大多数都有很多人不曾具备的品质,比如抓住机遇的能力,比如执行力,比如社交能力,比如认知能力,比如思维方式等等。

为什么这么说?我举个例子:

比如我经常跟朋友说,有些人我看一眼就知道这个人此生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了。

为什么这么说?这背后其实就是基于某些基本的成功素质的。

比如企图心,那些有成功潜质的人,他们会抓住一切机会学、思考和工作,而有些人即使每天有一堆空余时间,他们也从来没有想过要利用这段时间来做点什么,全部都拿去玩手机、打游戏、刷剧了。

比如好奇心,很多人是拒绝接受任何新事物、新观念的,比如我就曾想帮助过一些人,我想把模型树、生态位等东西分享给他们,但是他们拒绝接受,也不愿意花一个小时去尝试一下。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品质,他们都不具备,反正你按照他们当下的认知状态、工作状态、资源状态,就几乎可以断定,这个人将来不会有太大的成就了,即使有机遇,他也抓不住。

所以,成功绝对不仅仅运气好就可以的。

但是,运气确实也是存在的,只是它不像我们想象中那样——是个玄学。

运气的本质,其实就是概率。

比如,你明天心血来潮,去买一注福利彩票,突然中了一千万,你把这解释为运气,其实你也可以把它解释为概率。

而成功的人,因为他们一般都具备某些品质,比如企图心、好奇心、执行力、高认知等等,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更大。

普通人成功的概率可能只有百万分之一,而成功的人因为他们的某些品质,成功的概率可能提高到了千分之一、百分之一、十分之一、二分之一,甚至是无限接近于百分之百。

那么概率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呢?

我在打磨第六期训练营,写到第五课《结构思维》时,因为要研究知识本身的结构到底是树状结构还是网状结构,涉及到了因果律这个东西。

于是我开始对因果展开了深入的思考和研究,这一研究,我好像突然把很多事情都想通了,其中就包括运气和概率。

运气的本质,概率的本质,其实都来自于因果的缺失。

一切都可能是因果

一切都可能是因果,一切都可能是被决定的。

如果你要做事情A,事情A做成的因B可能有X个,那么你只要掌握了这X个因,你就能百分之百做成事情A。

这里面不存在运气,也不存在概率。

日常生活中会出现运气和概率,都是因为我们并没有掌握到做成一件事所有的因果。

而没有掌握到的这部分因果,就被我们解释为运气或者概率。

但是这个洞察能够成立需要一个前提,就是“这个世界真的是被因果所统治的吗?”、“这个世界真的是被决定的吗?”

这是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古往今来有太多科学家和哲学家都在探讨这个问题,但一直没有拿出一个确切的答案。

跟「决定论」相生相伴的还有另一个重大的哲学问题「自由意志」,人有自由意志吗?

就这个问题,很多哲学家的观点是,这个世界是被决定的,即决定论。

持这个观点的哲学家有一个强有力的帮手,那就是物理学,从物理学的世界观来看,一切事物都在按照某种宇宙法则而运转,这种世界观也被称为「机械论」,即世界像一架精美的机器一样在运转。

但也有一些哲学家认为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他们认为人的大脑有实体之外的东西存在,比如灵魂,或者某种不受物理法则驱使的东西,这种东西使得我们拥有一定的自由意志。

但这种猜想是无力的,尤其是在脑神经科学诞生以后,科学家们发现人类所有的思维活动都依赖于我们的记忆,而记忆其实就是某种物理信息、化学信息。

所以很可能,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但好消息是,现在的脑神经科学还没有完全研究透我们的大脑,所以我们还可以期待,人是有自由意志的。

但到此为止,我们基本可以下一个阶段性的结论了:

1、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这一点经验和科学已经证明了)

2、我们可能有自由意志,也可能没有自由意志。(更大概率可能是没有)

所以对于这个世界是否是被决定的,我个人持有这样的意见:

我偏向于决定论,但在彻底知道自由意志是否存在之前,我个人保留一种稍微折中的观点——即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人也可以拥有自由意志,这两者实际并不冲突。

举个例子,比如三天不吃饭人就会饿得慌,但我仍然可以选择一直不吃饭,直到饿死。

①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不吃饭人就会饿,这是宇宙法则,人要存活就需要能量的持续供应。

②人也可以拥有自由意志:但我仍然可以选择不吃饭直到饿死,这是我的自由选择,即自由意志。

当然,这种自由意志也可能是被决定的,即“即使饿了也不吃饭”这个念头也是被决定了的。

当然,这是一种更大意义上的决定论。

这种更大意义上的决定论是否存在,可能只能等脑神经科学来解决了。

但在此之前,我们至少可以得到一个十分确切的结论「宇宙法则是存在的」。

这一点,我想应该不用证明了。

如果宇宙法则并不存在,如果所有东西都是孤立地被创造的,那么如今我们所学的一切知识都将失去意义,包括哲学、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

关于这一点,如果我们再深入探讨一下,其实就得到了知识的第一原理。

这也是我在第六期训练营里的一个哲学性洞见,即学不仅仅是记忆,还需要契合知识本身的特点,即我们的学,到底学的是什么?

我的答案是,我们所学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被分为两类:一类是宇宙法则型的知识,比如人性、科学;一种是人为创造的知识,比如单词、汉字。

对于后一种知识,它的逻辑一般比较混乱,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逻辑,这种知识直接利用记忆术强行记忆就可以了。

而对于前一种知识,则完全不一样了,因为这些知识都是宇宙法则本身。而如果是宇宙法则本身,那么它一定具有某种特点,这种特点是什么呢?

我称之为第一原理的线性发散。

比如,我们如今一切的力学知识,都是万有引力公式和牛顿三大定律的线性发散。

但这,需要基于一个大前提,即因果是存在的,因为宇宙法则需要作用于实体。

但因果真的存在吗?

因果真的存在的吗?

要谈因果,就一定绕不开一个鼎鼎大名的哲学家,大卫·休谟。

在大卫·休谟之前,很多人都把因果作为一种基本常识,比如把一个鸡蛋从十米高的地方扔下去(假设地面是坚硬的),你就知道它一定会被摔碎,这就是因果在起作用。

所以很多哲学家们都自然地认为,宇宙就是根据因果律而发生的一连串事件。

亚里士多德还据此提出了他的四因说:即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目的因。

后来托马斯·阿奎那还根据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把四种因按照等级进行了排序:即目的因>动力因>质料因>形式因。

然而,后面有一个哲学家横空出世了,这个哲学家就是大卫·休谟。休谟犀利地指出「因果可能是不存在的,它可能只是人类的一种错觉」。

休谟的理由是,我们能观察到的永远只是前后两件事情,我们观察到它们总是前后相继地出现,所以我们就认为这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某种关联,这种关联就是因果关系。

但休谟接着说,我们并没有观察到这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我们只是自然而然地猜测这两件事物之间存在关联,但我们无法证明这两件事之间是一定存在这种因果关联的。

休谟说,这只不过是我们的一种思考惯,为了某种生存本能,总是喜欢期待一件事情伴随着另一件事而来,总是喜欢把前后相继的两类客体联系起来。

所以休谟得出结论,因果关系可能是不存在的。

休谟的这个推论从逻辑层面来说,确实说得通。但我认为这里面存在一个漏洞,这个漏洞是什么呢?就是解读因果关系的角度。

休谟论证因果关系可能不存在的角度,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一种自下而上的角度,即从事件本身反推“我们根本无法观察到因果“,进而得出因果可能是不存在的。

但如果我们换一种角度,我把这个角度称之为自上而下的角度,即从设计者、从造物主、从宇宙法则的角度出发去推理。你就会发现,因果是必然存在的,否则这件事情会变得无比荒谬,

我们假设这个宇宙有个设计者,或者按照哲学家们的话来说,假设这个宇宙有个造物主,那么他会怎么去设计这个世界呢?

根据物理学的研究成果来看,这个设计者可能会创造两个东西:

①物质和能量
②决定物质和能量的法则

那么关键来了,如果法则是存在的,那么它必须作用于实体才有意义,否则这个法则是没有意义的。

而法则作用于实体的过程,其实就是因果关系的本质。

我们打个比方,比如你是一个孩子王,为了让大家玩起来,于是你设计了一套游戏规则。但这套游戏规则,如果没有一个人遵守,那么这套规则就是没有意义的。

宇宙也如此,如果宇宙法则不能作用于实体,那么它就是无意义的。

但显然,如果真有一个全知全能的设计者,真有一个全知全能的造物主,它一定不会如此愚蠢,创造一套毫无意义的宇宙法则出来。

因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推论:只要宇宙法则是客观存在的,那么因果关系就是必然存在的。

那么问题来了,宇宙法则是真实存在的吗?

我认为这个点也很好论证。首先给出结论,我认为宇宙法则很大概率是存在的。

这点物理学已经给出了答案,不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公式,还是麦克斯韦的麦克斯韦方程组,还是爱因斯坦的质能方程式,还是杨振宁的规范场论,都可以看出宇宙法则存在的证据。

但还有可能有个可怕的事实,就是今天所有的知识都是假的,物理学也好,生物学也好,都是假的,那么我们还能证明宇宙法则是存在的吗?

我的答案是,仍然可以得知宇宙法则是存在的。

因为如果宇宙法则不存在,那么宇宙就必须是静止的,不会存在物质和能量的流变。

但显然,宇宙不是静止的,物质和能量一直在流变,宇宙在膨胀,行星在运转,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人会经历生老病死……

因此,必然有法则在支撑着一切。

这也很好解释,如果有造物主,假设他能创造出宇宙这么美妙的东西出来,那么它一定不会蠢到,不创造规则让物质和能量自由流变演替,而非要自己亲自动手,每时每刻都要创造无数的孤立物体出来,而且还要负责旧物质的消亡……

这也太辛苦了,就算是驴,也得停下来吃点黄豆才能继续拉磨吧?

开个玩笑,这个点其实还是很好理解的。如果真有设计者,真有造物主,那么它创造宇宙的过程,大概跟我们创造人工智能的方式是相似的。

我们创造人工智能是怎么创造的呢?就是提供一套算法,让其自由演化。而宇宙法则,就是宇宙的算法。

我之前看过一个纪录片,具体叫什么突然给忘了,它讲的就是人类通过计算机模拟造物主的过程,程序员们一开始创造了一些“程序小人”,以及一套算法,这套算法有点类似于自然选择,运行几遍,这些“程序小人”就开始学会了正常走路,而且还学会了攻击其他程序小人。

而宇宙法则跟这个是非常类似的,宇宙法则就像计算机里的算法,物质和能量就是那些基础代码,点击运行,这些基础代码就能在程序员的算法之下自主运行。

当然,你也可能会说,造物主可能是不存在的,那么这个世界还会存在自然法则吗?

当然,而且是更有必要存在,因为没有造物主,也没有自然法则,那么物质和能量就必然是静止的。

因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不论怎样,自然法则都是应该存在的,而自然法则一旦存在,那么因果就是必然存在的,否则自然法则就是无意义的。

那么得到这个结论,对我们有什么意义呢?

意义大了去了,从此以后你将明白,一切都是被因果所支配的,一切都是被自然法则所支配的。

你将明白知识的重要性,思考的重要性,学的重要性,复盘的重要性,概率思维的重要性,坚持的重要性……

这里我们只展开讲几个小点,其他的大家自己去思考。

坚持的重要性

如果要问做成一件事的要素有哪些,那么其中的一个核心要素一定是坚持。

为什么说坚持对于做成一件事来说异常重要呢?

要明白这个问题,我们先得定义清楚「怎样才能做成一件事」,根据前面的推论,这个世界是被因果所支配的,所以只要我们能够掌握到这件事的所有因果,那么我们就能百分之百做成这件事。

但问题就在于,我们很难掌握到做成一件事的所有因果,或者说,由于某种认知的局限,我们几乎不可能掌握到做成一件事的所有因果。

因此,概率就产生了。

打个比方,假设做成事情A需要10个要素(假设每个要素的权重都是一样的),而你只知道其中的5个要素,其他5个不知道,所以只能靠蒙。于是对你来说,那未知的5个要素对你来说就是一个概率事件。

假设蒙对的概率是10%,这10%的成功概率,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运气”。

那么坚持,在这里面充当的角色是什么呢?

就是对运气的对冲。

坚持的本质就是对运气的对冲。
图片

为什么说「坚持是对运气的对冲呢」?

道理很简单,还是上面那个案例,假设只要成功一次就算成功,那么如果你只重复1次,你成功的概率就是10%;但是如果你重复2次,那么你成功的概率就会变成19%……

你会发现,重复得越多,你成功的概率就越大,重复得足够多之后,这个概率就会接近于100%。

也就是说,当数量很小的时候,就会存在概率,也即运气;当数量很大的时候,成功就会接近于必然。

而坚持的意义,就是把运气变成必然。

坚持,就是对运气的对冲!

这有点像掷骰子,假设掷出“点数为6”一次就算赢,那么你只掷1次,成功的概率就只有六分之一;而如果你掷2次,成功的概率就是三十六分之十一。

你会发现,掷的次数越多,你成功的概率就越大,只要你一直掷,一直掷,总有一次点数会为6,总有一次会成功。

注:赌博不同,它不是中一次就算成功,除非你能设计出这样的策略。赌博是条不归路,普通人请踏踏实寻找生态位,在里面深耕细作。

明白这一点之后,我非常兴奋,因为它使我更加懂得了坚持的意义。

举个例子,比如做小红书,我就惊人地发现了坚持在里面的意义。

同样的写作技巧,为什么有的文章爆了,而有的文章没有爆呢?当然,这可能跟选题有关,但是我发现,这里面其实也隐藏着因果关系和概率思维。

比如,一篇文章刚发出去之后,因为系统是随机推荐的,所以它可能把我的文章推荐给了不感兴趣的人,所以一开始,文章的阅读量很差,点赞的人也很少,于是系统就判定这篇文章不行,就不再给我推荐了。

但我并没有沮丧,我仍然坚持写,结果突然有一篇文章,系统在随机推荐的时候,刚好推荐给了对这篇文章感兴趣的人,于是点赞、收藏、关注的人非常多。

而这些关注我的人进而又去看了我那些没有爆的历史文章,觉得好看,给我点了赞,进而被平台再次推荐给了更多人,结果大数据就对冲了概率,使得我的文章恢复了正常的推荐状态。

你看,这里面有一个非常核心的东西,叫做阅读的人数,人数就是对概率的对冲。

而坚持的意义,也是为了这个。

前几天我把我的这一洞察分享给了一个朋友,他也在做小红书,但是一直没爆,我怕他丧气不做了,于是就告诉他,坚持是对概率的对冲,一定要继续坚持下去,你的方向是对的,坚持下去一定会等到爆发的那天。

结果不出所料,过了两天,他的一篇文章就爆了,随之而来,他的其他文章也被更多人看到,也开始在呈现出一种爆款的趋势。

你看,这就是概率、运气、坚持之间的关系,如果在以前,你可能只会肤浅地概括为运气就完了,完全不懂这背后的底层逻辑,同时也不知道坚持的意义为何。

但如果你懂了因果律,你就知道,原来坚持是对运气的对冲。

认知的重要性

但这件事绝对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坚持就完了。

你还需要不断去掌握更多的因果,从而提升成功的概率,减少不确定性,减少坚持的时间,减少重复的次数。

而这,就是认知的意义。

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学?我们为什么要不断复盘?我们为什么要不断提升我们的认知?认知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认知不是知识,知识只是认知的另一个表象名字。

认知的本质是因果,你所掌握的因果总和就是你此刻的认知水平。

只是,不同的人掌握的因果有所差别:有的人掌握着更高级的因果,即第一原理层面的,能一眼看穿事物本质;有的掌握着更多的因果,即多元思维模型层面的,看待问题更加全面。

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更高。

而不断学、不断复盘,掌握更高级、更多元因果的过程,就是认知提升的过程。

人们常说「你无法赚到你认知范围之外的钱,即使凭运气赚到了,也会凭实力亏光」。

这句话的意思其实是,你无法赚到“你没有掌握的因果“之外的钱,因为你没有掌握这些因果,所以你只能凭运气赚钱。

而运气是个概率事件,所以你终有一天会拿到失败的那个概率。

这就是认知的意义,认知不是一种虚无缥缈的东西,认知就是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

认知越高,说明你掌握的因果关系越底层、越完备。因此你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做成的概率就越大,试错的成本就越小,只需要坚持很短的时间就能立马看到正反馈。

而学的意义,复盘的意义,就是为了提升认知,从而掌握更加底层、更加完备的因果关系。

由此,我们得出了一个非常有意义的认知「坚持,绝对不是简单的、傻傻的坚持。坚持的过程中,一定要不断学和复盘,寻找做成这件事背后所有的因果关系,进而提升自己的成功概率」。

我举个例子,我那位做小红书的朋友为什么这两天突然写出了一篇爆文?

不仅仅是因为他的坚持,还因为他不断在补全做成这件事的因果要素,比如他开始改选题、改标题、改内容、改图片、改介绍、改昵称、改头像……

每改一样,他成功的概率就增加一点。

然而大多数人的坚持却不是这样,很多人的坚持,都只是低水平的重复,他们懒得从经验中复盘,懒得去像巨人学,懒得去思考背后的成功要素。

所以他们成功的概率,几乎一直都没有怎么变化过。

控制变量法

那么具体如何才能提升认知呢?

提供两个大方向:一个是跟别人学,一个是跟自己学。

跟别人学就是我之前讲到的「巨人思维」,学方法我之前也分享过了,你可以采用我的学方法去学,它能快速帮你吸走任何巨人的精华认知,这个学方法叫做「模型树」。

关于这点,这里就不再详细展开讲了,因为之前已经讲得太多了,我们主要讲讲如何跟自己学。

跟自己学的核心是什么呢?

有几个比较重要,一个就是我们常常所说的复盘,从成功中复盘,从失败中复盘。

很多人是完全不做复盘的,这很可惜;还有些人是经常复盘但是不懂复盘,这更可惜。

我经常跟朋友说一句话「不复盘的经验,意义不大;不提炼模型的复盘,意义不大;不放进模型树的模型,意义不大」。

所以,要想充分发挥经验的意义,你就得做好复盘。

那么如何才能做好复盘呢?有两个东西非常重要:第一,要把复盘结果提炼为模型;第二,要把提炼好的模型放进模型树。

具体如何操作,这里就不再多讲,下次有缘咱们单独拿一篇文章来详细展开讲。
图片

那么除了复盘,还有其他更厉害的东西吗?

还有一个,这个东西叫做「控制变量法」。

严格意义上来说,控制变量法也属于复盘的一种形式,不过这种复盘的方式比较独特,因为它从一开始就设定好了目标,以及需要复盘的内容。

厉害的是,这种复盘方式把寻找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发挥到了极致。

传统的复盘,主要通过成功来确定哪些因果是正确的,然后通过失败来确定哪些因果是错误的。

但问题是,这种确定是很模糊的,你无法完全确定某个要素就是正确的或者就是错误的,你只能大致确认。

像「事后诸葛亮」、「幸存者偏差」等这些词,就表达了人们对于事后复盘这件事的怀疑。

这种怀疑其实是有道理的,我们确实无法通过普通的复盘,来精确确定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那么如何才能通过复盘,来精确寻找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呢?有没有一个简单而强大的方法?

有,这个方法就是一直被我们所忽视的「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一直被科学家们用来寻找事物背后的精确因果关系,我们从初中学生物、化学、物理开始,就接触了这个寻找事物背后精确因果关系的方法。

然而很遗憾的是,一旦我们离开课堂,走出学校,却完全把它给遗忘了。

这实在令人感到可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会抛弃这么强大的一个寻找因果关系的工具呢?

可能原因有两个:

①人们可能不知道复盘的本质,是在寻找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从而拿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论。
②人们可能不知道控制变量法,是一个非常简单而且强大的,用来精确寻找事物背后因果关系的工具。

那么什么是控制变量法?

简单来说,就是把其他所有要素都固定住,仅留一个要素来变化,然后观察这个要素对整个事情的影响。

比如小时候学的一个生物学实验,如果我们要观察光照对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就得保证其他一切条件,比如水分、养料、土壤等等,都是一样的,仅留光照这一个条件来变化,从而就能精准确定光照对整个事情的影响。

发现了吗?

这其实就是精确寻找因果的一个很好的工具,通过控制变量,来精确观察某个要素对整件事情的影响。

然而,我们走出校门之后,却把它遗忘在了学校里。

其实,如果我们能在一些事情上稍加运用,很快就能提升我们对一件事情的认知,很快就能寻找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打个比方,我是怎么快速而精准地寻找到爆款文章背后的因果关系的呢?除了我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还有一个方法就是控制变量法。

比如我发现,同样句式的标题,同样的写作技巧,同样深度的文章,为什么有的文章读者就很喜欢,而有的文章读者就不喜欢呢?

我把过去的文章拿来分析之后就发现,原来问题出在选题上。一篇文章爆不爆,从选题上几乎就已经注定了。

再比如,我在做自媒体的时候,为了确定标题的重要性,我就对一篇文章反复进行标题的修改,内容不动、封面图不动,仅仅只是修改标题,然后我就发现,标题不同,最终的阅读量差别太大了。

于是我就坚定了一件事情,在选题无敌的基础上,标题也是其中的核心要素,因此应该多花点时间去取一个好的标题。

再比如,我在做小红书的时候,小号「学有了方法」爆了,但是大号「思维有了模型」一篇都没有爆,于是我猜想,可能是小红书的用户不太喜欢我大号的某些选题。

但我怎么确认是选题出了问题呢?

很简单,我把我小号的两篇爆款文章复制到大号,看看情况怎么样,结果果然不出所料,那两篇文章都爆了,于是我便知道,大号没爆的原因之一,可能是选题出问题了。

你看,这就是控制变量法,它能帮我们快速且精确地确定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当然,我上面对控制变量法的运用,还没有达到科学实验那样的要求,没有严格做到控制所有变量,但即使是如此,它就已经足够强大了。

这个方法分享给你们,其实严格意义上也不叫分享,毕竟你们之前都学过了,算是提醒你们,提醒你们控制变量法很强大,而且它也可以在日常的生活和工作中用起来,它能快速地帮你们寻找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图片

OK,这次的思维模型就分享到这里。

其实因果律是一个非常非常底层的思维方式,某种意义上来说,一切都是被因果所决定的(假设人是没有自由意志的)(即使人有自由意志,人也会很大程度上被宇宙法则所影响着)。

所以,要想成为一个厉害的人,要想做成一件事,你就要尽可能地寻找到事物背后的因果关系。

以上,就是我最近最大的感悟之一,与君共勉。
harder

23-05-14 09:07

0
追求高盈亏比,而不是胜率?

盈亏比1:1,胜率大于50%,意味着这是个正期望策略。如果是剔除了交易成本和冲击成本的净盈亏比,这就是交易者梦寐以求的可持续盈利的交易系统,当然很难找到。

根据我从事交易15年的观察,赢家与亏货并不是以盈亏比的高低区分。

脱离盈亏比追求胜率,和脱离胜率追求盈亏比都是显著的亏货特征。

对盈亏比和胜率的思考不能仅停留在1:1和50%这两组数字上。

首先,你要意识到,胜率其实是个存在未来函数的指标。

只要你有继续交易的资本,即使现在胜率持续走低,你仍然有希望靠一次高盈亏比的交易机会挽回损失。

然而,如果你本金有限,那你的运气也会很有限。有可能还没等到大行情,你的交易游戏就因余额不足结束了。此时,你的胜率很低,盈亏比也很低。

你会就此断定:这是个很糟糕的策略。

但另一个使用同策略,资金比你多的人,却有可能在接下来的一次交易中赢得逆天改命的机会。

这笔交易做完,他也许会得出与你相反的结论:这是一个低胜率但高盈亏比的策略。

虽然过程艰难,但结果可以接受。

同样是浮亏加仓,傅海棠可以出书演讲,刘强人都不在了。

如果你选择走高盈亏比这条路,你需要先掂量清楚,你的本金能撑多久。

人人都知道,市场终究会给高盈亏比的获利机会,但你不能天真的认为,仅靠运气就可以凭很少的本金捕捉到这样的行情。

如果本金确实不多,但又渴望高盈亏比,我发现很多交易者会选择一条自杀之路:降低交易周期。

无论是交易日图还是交易小时图,市场行情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会因为你的交易周期变了,行情就来了。

假设你交易黄金,黄金的日均波幅约为20美元。高盈亏比的交易机会可能是一轮走出日均波幅5-10倍的行情,这样的机会每年会有2、3次。

如果你是要这样的机会,请你检查一下,一年下来,你为了这个机会开仓了多少次。

如果你开仓10-15次,我觉得是合理的。但如果你开仓上百次,就算大行情全都捕捉到,你的胜率也是个位数,你的净利润也不可能是正的,因为你付出了太多试错成本。

正因为如此,很多交易者才会选择降低交易周期。

原来愿意拿20美元止损换100-200美元利润,现在变成希望用2美元止损换10-20美元利润。

这简直就是个“大聪明”。

盈亏比没变,但一天波动20美元的机会几乎天天都有。

可你想过没有,一天之内单边波动2美元的概率是单边波动20美元的多少倍。

你以2美元做止损,止损被触发的概率会以这个倍数增加。

2美元的止损容错率实在太低了,你做了几次之后就会发现,胜率依然很低。

大周期里,胜率低的原因是大行情没来,拿不到利润而触发止损。

但在小周期里,低胜率是因为能够获利的单子先被止损了。

你猜“大聪明”会怎么做?

那就不止损呗。

结果则是在尝到几次不止损的甜头之后,就会遭到100美元往上单边大行情的惩罚。

降低交易周期看似更容易获利,其实是降低了盈利需求,增加了交易频率。

说了这些之后,真正的大聪明应该能够想明白,抽象讨论1:1和50%没有意义,我们要往盈亏比和胜率里添加限制性条件,让整个资金管理系统丰满起来。

比如,为了高盈亏比而无限制的牺牲胜率绝对不可取。

如果你的获利目标一年只有2、3次,那你必须将交易频率降低到10次左右,以保证在20-30%的胜率下,拿到5-10倍盈亏比,仍能实现正收益。

一年交易10来次,必须降低交易频率,这就需要你提高交易周期。

如果你不得已在小周期里交易,潜在利润会变小,而价格波动因其随机性,触发止损的概率会变大。这种情况下,为了保证足够的胜率,你就必须降低盈亏比。

这时候你会有2种选择,一种是仍然以2美元止损,止盈降低到更容易触发的2美元,通过提高触发止盈的概率来提高胜率。

还有一种选择,是将止损提高到10美元,止盈也是10美元,虽然止损变大,但承受随机波动的能力也提高,通过降低触发止损的频率来保证胜率的下限。

你选哪个?

如果让你选,你可能会犹豫,但是做着做着就会不由自主的走向第一种。

这就是频繁交易的吸引力。

在赌场里,玩家对庄家唯一有胜率优势的可能是德扑,但几乎所有的赌徒都沉迷于老虎机和百家乐,因为押注频率更高,心里上就会觉得赚钱的机会越多。

所以,在我看来,区别赢家和亏货的不是盈亏比而是交易频率。

不同的交易者,由于策略不同,本金不同,所以并不能都在同一个交易周期下寻找交易机会。

但是,不管你在哪个交易周期,尽可能的降低交易频率,都是对胜率的保护。

只有能够控制交易胜率下限的交易者,才有盈亏比的选择权。

而在设定盈亏比时,必须要对亏损做出明确的区间限制。

这个区间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上限,超出之后,你会因为盈利空间的限制而无法获得足够保底的盈亏比。

与此同时,你还需要对止损的下限做出限制。小止损当然好,但过小的止损,会加倍提高你的交易频率,降低你的交易胜率。
harder

23-05-14 09:04

0
判断盈亏比辅助交易

每一次我们交易都需要进行盈亏比测算。什么样的单子才是值得参与的?

如果我们做一笔交易,下单10手,最终是亏损的;做另一笔交易,下单1手,最终是盈利的,那么,两者相加,后者的盈利点数要大于前者亏损的10倍,才能总体盈利。

所以,在盈亏仓位比小于1的情况下,想要获得稳定的盈利,是极其困难的。另外,仓位越大的交易,亏损的概率也越大!因为仓位越大,压力越大,在亏损的情况下更容易惊慌失措,甚至不断加仓,导致亏损越来越大;而在盈利的状态下则担心行情回头,着急兑现利润,结果错失大幅单边,很难做到交易的基本要求:“截断亏损,让利润奔跑”。

而仓位小的交易,因为盈亏幅度不大,更容易理性处理,赔钱的时候,该出也就出了;赚钱的时候,该拿也能拿得住,这样就容易在控制亏损的基础上赚到可喜的利润。

所以,想要做好交易,我们必须首先规避“盈亏仓位比<1”的情况,尽可能保持仓位的恒定,做到“盈亏仓位比=1”。

当然,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

我们更容易认同一种朴素的资金管理方法:把握小的单子,仓位就小一些;把握大的单子,仓位就大一些。

可惜的是,市场在运行时,完全不考虑我们的感受;单子最终能否盈利,也与我们在感觉上的把握大或把握小无关,根据上文的分析,它们甚至是反比的关系,所以,我们绝不应该因此调配仓位,让自己身陷盈亏仓位比<1的境地。
harder

23-05-13 23:14

0
交易中的赔率与胜率,你真的懂吗?

资深的足球迷,可能还记得2015-2016赛季,英超莱斯特城以升班马的身份夺得联赛冠军的奇迹。而在赛季开打前,他们被各大博彩网站视为最有可能降级的球队,莱斯特城的夺冠赔率,只是象征性的1赔5000。

这个1赔5000的赔率是个什么概念呢?

我们看看英国媒体统计的博彩公司曾经开出的各类奇葩事件的赔率:

比如英国达人秀毒舌评委西蒙当选英国首相,1赔500

卡梅伦当阿斯顿维拉队主教练,1赔2500

莱斯特前锋瓦尔迪转行演电影拿奥斯卡,1赔1000

金卡戴珊当选美国总统,1赔2000

猫王还活着,1赔2000

……

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可能性越低的事件,赔率就越高。

在期货交易中,单次交易的结果,要么赢要么亏,以及赢多少亏多少的区别。但是站在更高的层面将所有的交易结果放到一起分析,胜率和赔率就成为我们要着重关注的指标。

胜率很好理解,就是盈利的交易次数除以总的交易次数。有些交易者格外的看重胜率,认为胜率越高越好,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误区,胜率固然重要,但是不考虑盈亏比的胜率,也没有实际的意义。

赔率通常也叫盈亏比,盈亏比即是一段时间内总的盈利额除以同时间段内亏损额的比值。显然,盈亏比越高,单子交易的利润就能覆盖更多次数交易的亏损,对胜率的要求也就没那么高。盈亏比的另一种理解方式是交易者冒一元钱的风险,能够赚取的利润。基于这样的理解,我们可以将胜率、盈亏比和期望收益三者之间的关系,用公式表达出来:

Q=P-(1-P)/R

Q为期望收益,P为胜率,R是盈亏比。

借助公式,可以更好的理解,要想期望收益为正值,那么当盈亏比为1的时候,胜率至少要大于50%,而当盈亏比能够做到3的时候,胜率只需要大于25%,就能实现正收益。

一套交易系统,如果追求更高的胜率,往往会牺牲赔率,反之亦然。比如同样一个交易系统,仅仅把止盈目标调小,止损幅度适当调大,其胜率和赔率就能发生极大的改变。

实际交易中,我们的胜率和赔率也往往像跷跷板一样,一起一落。如果考虑到账户的净值状况,我们也可以把胜率和赔率比作长方形的两个边长,长方形的面积就相当于最终的账户净值。

不同类型的交易者,侧重方向会有不同。新手常常会陷入一个误区,就是过分看重胜率,而忽略赔率。所以在他们的交易中,会出现这样一种倾向,一单交易,不盈利绝不离场,这样导致的直接结果,就是浮亏的单子坚决不止损,盈利的单子一有利润赶紧落袋,最后结果往往是一连串的小额盈利之后,一次失控的大幅亏损,使账户由赢转亏。

有经验的交易者,会综合考虑两者的关系。也有极端追求高赔率的交易者,并获得巨大的成功,华尔街幽灵便是如此。幽灵做交易,有两个法则,法则一是:只持有正确的仓位,开仓后仓位不能被市场证明是正确的,就要马上平掉。法则二是:正确的仓位要加码,加码的仓位也要受到规则一的限制。

仔细分析这两个法则,会发现,开仓后,只要行情没能马上朝持仓方向行走,就要平仓。这样就会出现大量的极小额度的止损离场,交易的总体胜率就不会高。而规则二要求,开仓后走出浮盈的单子,一定要加码,如果加码的仓位被市场证明是正确的,就会有进一步的加码。如此,一旦捕捉到一波流畅的趋势行情,就能收获极端高的盈利额,也就是把总体赔率做到极致。这样即便在胜率不高的情况,总体交易下来,也能收获不菲的利润。

其实做大赔率的思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用到,打麻将时,如果牌不好,那就不如做好防守,少吃少碰少杠、尽量别放炮,输了也不多,牌好的时候,不妨将胡牌番数做大。开店卖服装时,进回各种款式的服装,但是爆款的可能就一两种,那就不妨将其他款式赔本打折处理掉,腾出空间卖爆款,实现利润最大化。

但实际操作中,追求大赔率事件,往往意味着要经历长期频繁的小额度亏损,对个人的心态影响很大。不过如果在心中对赔率和胜率的关系有一个全景的认识(full picture),对提高执行力会有很大的帮助,也有助于交易者实现正向的收益预期。
harder

23-05-13 22:37

0
交易中的不可能三角即胜率、赔率和交易频率不可能长期同时维持较高水平。短期市场犯错误是有可能的,但长期看这样的机会非常之少。

任何一种稳定盈利的交易系统,都是胜率、盈亏比与交易频率的取舍,不论是价值投资,短线投机还是量化操作,都不过是一种结果,他的底层依旧是这三个指标的权衡:

价值投资者花大量时间和金钱去拥抱有确定性的好公司,信仰长期持有好公司的股权与其共同成长,这就是选择了胜率和盈亏比而放弃了交易频率;

以技术面分析为主的各种短线流派,则追求短线机会和盈亏比,比如严格止损,止住亏损,让利润奔跑,标的本身的确定性反而不是特别重要;

再比如很多量化交易,往往套利空间很小,但是依赖计算机高频操作,可以说把获利时间缩短到极限,并追求确定性,但是单笔交易的利润也极低。

保尔森一战成名之后,放弃了原来的盈亏比和胜率优势,频频进出黄金和股市,焉能不亏;西蒙斯正是放弃了盈亏比,把交易频率和胜率做到了极致,才取得如此惊人的成就。李佛摩尔高盈亏比、低胜率的频繁操作不正是他投资生涯的最恰当概括吗?

三、普通交易者如何选择自己的路

不可能三角模型就像上帝之手一样,暗中掌控者每个交易者的投资生涯走向。选择了什么样的路,也就基本确定了交易发展的路径。一切交易体系都不过是这三个指标的取舍。没有好坏之分,只要能赚钱就行。 严选君希望通过下面的介绍,让小伙伴们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1、高大上的量化派

量化派代表文艺复兴基金有300多名员工,其中包含大量的科学家,普遍是计算机、物理和数据专业博士,还得是世界名牌大学的。下图是文艺复兴基金程序员的招聘要求:

简单来说,必备三个条件:计算机、数学等相关专业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成绩要非常好;编程能力强。并且,后面还有一大推附加要求。

高频的量化投资基本上是团队为主,需要专业技术人才和价格昂贵的设备,然后要经过无数次的交易测试、模型修改和参数调试,设计出可以盈利的交易模型。这一条路不仅门槛高,实现起来也不容易。

2、十年磨一剑的价值投资派

价值投资派门槛就简单得多,对学历要求没那么严格,著名私募基金经理、东方港湾投资董事长但斌的母校就不怎么出名。门槛虽然低,但并不是没有。最重要的一个门槛就是:对某一期货产品、某一行业或者某一类型的股票有长时间的观察和深入研究,能形成正确的交易逻辑。

价值投资看起来很简单,实现起来也不容易,总结起来就是长时间研究一个问题,在看对的情况下下重注,通过集中投资赚大钱。不过实现起来也不容易:首先,你要看对,要么选股要选得好,要么对商品的长期投资价值很确定。其次,要耐得住寂寞,十年磨一剑。钱都是坐着不动赚来的,没有足够的耐心和长久的打算是做不到的,要求有那种赚大钱的气度和胸怀。

3、易学难成的技术分析派

最后是技术派,这一派门槛更低了。形态结构分析、技术指标分析,都很简单,稍微学一下就能理解。这一派其实和普通交易者最接近,貌似最容易但是成功者寥寥无几。李佛摩尔就是这一派的天花板,他的结局令人扼腕。

另外,衡量成功的难易程度,从成功人数上也能看得出来。价值投资派是成功人数最多的,量化投资国内也有不少做到百亿规模的,但是技术分析派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李佛摩尔可以算其中的代表,不过最后他的结局也令人叹息。

四、结束语

写完本文后,不禁感叹:成功的路有很多条,但是哪一条路想要做到极致,都不容易。交易之难,难于上青天呀!
harder

23-05-13 11:05

0
不可能三角模型:交易的底层逻辑你知道吗

“上帝之眼”神秘模型来了。

留这么大一个噱头,恐怕小伙伴们早都迫不及待地想看看,这个模型究竟是什么东西,严选君到底有没有干货?

废话少说,先从两个故事说起!

一、命运迥异的投资巨擘
巴菲特、索罗斯、西蒙斯、保尔森等投资大师,虽然都取得了惊人业绩,但是有些成功之后一蹶不振或是起起落落,有些却长时间维持高水平。他们命运迥异,殊途而不同归。

1、保尔森为什么风光不再

2008年美国对冲基金经理保尔森做空美国次级贷款一战成名,为投资者赚了300多亿美元,他自己也赚了近40亿美元。

然而,保尔森在此后的近10年中却鲜有建树。根据公开媒体报道:

2011年,保尔森管理的Advantage Plus基金亏损50%,2012年继续亏损20%;
2014-2016年,保尔森管理的Advantage基金每年的损失都在10%以上,其中2014年亏损高达29%;
2016年保尔森管理的并购套利基金在2016年下跌49%。
连年亏损的保尔森甚至套牢了前总统特朗普。特朗普分三次买了保尔森旗下基金的产品,总计约1000万美元,亏了近40%!
如果他看了严选君的不可能三角模型,应该知道这种百年难得一见的成功,是有代价的。想要复制这种成功几乎是不可能。

2、西蒙斯为何却有如此之大的成功

量化投资的传奇人物——西蒙斯,其管理的大奖章基金,1989到2007年间平均年收益率高达35%,业绩远超巴菲特,平均每年比标普指数多赚超20%!

1988-2018年标普500指数和大奖章基金年度收益率对比(数据来源:DFA, Gregory Zuckerman)参见下图:

我们都知道西蒙斯是天才数学家,他的文艺复兴基金就像一头科技怪兽一样在市场上吸金。文艺复兴基金每天交易一万多次,平均每次获利很少,但是胜率极高,曾经连续几个月没有亏损的交易。

他之所以能成功,是因为不自觉地运用了交易中的不可能三角模型,选择了高频率、高胜率、低盈亏比的交易模式。

还有李佛摩尔,一套最小阻力线系统纵横天下,可惜就在人们期待他第四次崛起的时候,他却用一把手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殊不知交易的不可能三角模型,早已决定了他起起落落的投资生涯。

二、主宰交易的不可能三角模型

无论你惯用哪种交易方式,每个交易者同一时间内所赚取的利润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利润率大小取决于三个变量。

该公式为:单位时间利润率=盈亏比*胜率*交易频率。

下面简单解释一下这三个变量:

胜率就是一笔投资能否实现盈利,实现概率的高低。比如我们扔硬币,正面胜率是二分之一,买彩票,胜率几乎为零,债券投资胜率就高得多。

盈亏比就是潜在收益与潜在损失的比例,有时候也称作赔率。比如彩票的确定性虽然小,但却是500万比2元,买沪深300,如果买点不好,可能五六年才赚20个点,还有套20个点的风险,赔率反而远远不如彩票。

交易频率就是一段时间内出现交易机会的次数。买股票期货赚10个点很容易,机会大把的是,但是10倍股凤毛麟角,商品大牛市也是几年才出现一次。

何为交易者的不可能三角呢?我们把影响交易利润率的三个变量看成一个三角形的三个角,如下图所示:
harder

23-05-13 10:53

0
丹尼尔赢得了赌局,并以此证明了他的方法可以培训出优秀的交易者。那么“海龟”大法到底依靠什么秘诀才那么牛呢?《海龟交易法则》书中有详细说明,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秘密,大体上就是本所称之为的“概率论智慧”。

请看该书中的重点提示:

海龟培训课的所有内容可以归结为以下4个要点(我只列了三个最重要的):

1、掌握优势:找到一个期望值为正的交易策略,因为长期来看,它能创造正的回报;

2、管理风险:控制风险,守住阵地。否则即使你有一个期望值为正的系统,你也等不到它创造成果的那一天;

3、坚定不移:唯有坚定不移地执行你策略,你才能真正获得系统的正期望值;

下面根据书中的相关阐述,就上面三点分别进行一些详细的解说,方便大家深入地理解概率论智慧的具体实践。

关于掌握优势:丹尼斯经长期数据分析总结出期货K线20天线和60天线组合分析,有突破就买入、亏损2N(N是根据资金量制定的交易基础筹码单位)就卖出的优势策略,也就是说该法能产生一定的概率优势,是一个期望值为正的交易策略,长期坚持下来,必然带来正的回报。

关于管理风险:海龟法则根据计算赌术筹码分配的凯利公式,计算出他们每次操作允许亏损率为资金总额的2%,据此制定每次交易操作的最高筹码量,确保遇到坏运气的时候,能不被打穿,守住阵地。(即是应对概率论中另一个重要参数方差所产生的振幅的危害。)

关于坚定不移:海龟交易法则极简,他们不去分析、也不预测市场方向,只是根据K线状态,筹码量的分配要求,该进就进,该出就出。这套思想与一般人的思维相差极大。人们更喜欢分析判断市场的走向,或根据什么消息把握机会。这与概率论思想格格不入。所以坚持海龟交易法则,首先要解决思想问题,要排除人们惯性思维和情绪的干扰,才能坚持贯彻执行好海龟交易法则。

显见,在概率论智慧的实践中,实践者的心态修行也就成为了必然。

海龟们的实践也充分显示出了这一点。

《海龟交易法则》写道:

“人们并不知道,比起表现最出色的那些海龟,有许多海龟(可能有1/3到1/2之多)逊色不少,甚至根本算不上成功。所以,尽管在第一个月和此后的实践中积累了经验的海龟们大多都成长为优秀的交易者,但也有一些人带着失败的记录离开了海龟计划。最强者和最弱者的区别就源于他们的个人心理特征。”

“哪些是应该具备的素质呢?

——避免结果偏好。好的交易者考虑的是现在,而避免对未来考虑过多。新手则想预见到未来,如果他们赢了,他们会认为自己预测对了,感觉自己像个英雄;如果他们输了,他们会把自己当成傻瓜。这是错误的。”

“要想获胜,你必须让你的思维摆脱结果偏好的影响。个别交易的结果如何是无关紧要的。如果你连续赔了10次却仍然能够坚持你的策略,那么你做得不错,只是运气有点差罢了。”

——避免近期偏好。大多数交易者不仅对未来考虑过多,对过去同样考虑过多。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情绪上极大地影响着自己对策略的坚持。海龟们不会为过去而烦恼。他们不会为过去所犯的错误而责备自己,也不会对过去的失败耿耿于怀。他们知道这只是游戏的一部分。

——避免预测未来。“我们已经说过人类的认知偏差对交易者的影响。有三种偏差是你必须不惜一切代价去克服的:那就是近期偏好、结果偏好以及预测未来的冲动。”要克服预测未来的冲动,“你必须从概率的角度来考虑未来,而不是摆出一副预测的架势。”

书中虽然没有明确地指出,但多处探讨时都说明上述三项认知偏差多与人的情绪相连结,也就是说三种认知偏差很容易让你掉入情绪陷阱,在交易这行当,如果你深陷情绪冲动中,你就会死的很惨。

该书的作者在结尾时写道:“只要你曾经体验过交易者的生活,也就是海龟那样的生活,你的一生都会渗透着交易者的精神。当你经历市场的起落沉浮,发现你的认知偏差,作出相应的思维调整时,你也不自觉地开始在生活中的其它领域做同样的事情。”我很喜欢作者最后这几句话,它们是本文主题的最好说明了。

还有一个“MIT 21”的21点算牌赌博的例子,也同样有很强的说服力。

一群麻省理工学院天才组成了“MIT 21”的21点算牌赌博小组,筹集了100万美金,在拉斯维加斯赌场打出了一片天地,赢了600万美金。直至被各个赌场列入了黑名单,成为了不受赌场欢迎的人。

当然是因为他们运用概率论数学计算出了打牌优势的策略,并根据凯利公式配比筹码,才得以在赌场上大展拳脚。后来,“MIT 21”的主要干将美籍华人马恺文在美国出了名,被称为“华裔赌圣”。离开赌场后,凭借对大概率思维的灵活运用,马恺文在体育博彩、投资理财、商业决策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成功。后来,他的这段经历还被好莱坞改编成了电影《决胜21点》,风靡全球。

2018年马恺文出了一本书《大概率思维》,书中并没有刻意介绍赌经,更多的是以赌术为引子,重点则叙述概率论与统计在各类博弈和商业活动中所能发挥的力量。用案例诠释了该书的副标题:“人生赢家都是概率赢家”,以及一种精神:“信仰概率与信仰真理,从长期来看几乎没有区别”。

该书开篇第一章题目就是“统计的信仰”。这本书的中文版封面上,还印了一段巴菲特的话:“用亏损的概率乘以可能亏损的金额,再用盈利的概率乘以可能盈利的金额,最后用盈利的结果减去亏损的,这就是我们一直采取的办法。”仔细想想,巴菲特成为股神的这个过程,也就是一个长期践行“大概率思维”的过程。

马恺文在书中极力想表达的是:大概率思维并非是数学家或者计量奇才们的专利,即使是一个不太明白数学的人也可以理解它,掌握它,让它展现出认知客观规律的洞察力,运作化繁为简的逻辑能力,以及一种谋划长远致胜的格局。

我想这两个例子足以说明了本文的主题:概率论智慧的实践可升级一个人的思维境界。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