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额外增设两个股票池。“盘前预判标”、“竞价修正标”,目前的可以说只是“盘中跟随标”。这样也可以增加模式标,以及更容易买到缩量好板
0
对“极端行情”重新定义以及对“缩量”解除限制后,目标是实现一周4到5个的模式标,也就是差不多每天都能打一个,偶尔空仓。现在一周平均打2个左右太少了。尤其是现在的行情,可能包括以后,溢价都不会像以前那么高,所以就更需要通过多打板来抵消溢价普遍变低的影响;
0
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对极端行情可以重新定义,这样模式标会更多一些。因为情绪周期和以前是有明显不一样了,或者说失去了一定的参考意义,现在市场按以前的标准,严格意义来说基本都是持续不断的反复冰点期。可能情绪上来说“未见恐慌”就不算极端行情,这样情绪上对买票的限制就会减弱。另外指数上由于日后小票港股化,大票美股化,情绪和指数的背离会是常态,那么即使指数不好,只要情绪和指数不是共振杀就可以做,这样指数对买票的影响就会减弱。
另外,其实自从对次日的竞价预期和连板预期优化后,很多票之所以炸板根本不是情绪或指数的问题,而是票本身的问题。即买错票是主要矛盾,大环境是次要环境。只是碍于没机会试错一直没有去优化对“大环境”的定义。现在可以趁着注册制这个契机优化一下,不过要等注册制落地一段时间后,新的生态形成后再优化。目前仍然延用现在的标准
0
还有一个挑战在于:降低对放量的依赖。这个也是需要大局观配合。非常典型的例子,中船周五首板的时候缩量不敢打,一直希望它和周四的卫通一样开个板再回封。目前对于解除缩量限制的情况不包含这种类型。
以前做1进2的时候只喜欢做缩量最好是一字板/一字秒回封/大高开秒板/高开快速板,放量说明不够强。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经过一晚上的分析,明白题材周期处于什么阶段,题材中哪只是好票,竞价一开出来就八九不离十了,开盘再做个确认就行。
我觉得首板本质上应该差不多,只是我还没发现共通之处,所以非常依赖于“术”的层面去确认。记得以前做1进2时好多次有人问我为什么顶一字或者打秒板,不考虑量吗?我的回答都是一样的:“跟量无关”或者“大局观>术”。
自从不做接力后,大局观确实下降了很多,以前打个板就是奔着龙头加速去的或者说补涨龙去的。
接力和首板之间一定存在共通的东西,可以解除对“量”的限制,毕竟术的层面小于大局观层面,先记录下来,以后好好体会如何破局
0
最近一个月行情对我模式影响:
不好的方面:主要是很多票都没什么溢价。
好的方面:① 我想打的票都给了充足的时间观察和思考;② 整体而言模式标比之前还多一些;③ 炸板票也不用怕比以前更容易活着出去;
挑战在于:卖点。这对大局观的要求会更高,而这是正道。
如果一定要选的话,我宁愿选择现在的行情
1
1
0
模式会打上时代的烙印,去年三月初开始做首板,成型于六七月,经历过九十月单边下跌市的锤炼,再经历注册制过渡期连续反复冰点,已经打上了深深的熊市烙印
1
0
果然好用,卫通虽然还是卖飞了,但按之前的做法是要负二割肉,现在反而还赚了一个多点。可惜了我之前那么多次割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