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寻路,小账户重新出发

21-08-04 10:18 837次浏览
惯例v5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寻路,小账户重新出发。实盘,不定期更新。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4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惯例v5

21-10-21 11:11

0
我的愚蠢不可原谅啊!
惯例v5

21-10-21 11:11

0
惯例v5

21-10-20 14:16

0
记录一下:昨天宁德时代冲过了600大关,今天回落一点点。凤凰光学今天十板放巨量。
惯例v5

21-10-13 10:06

0
红宝丽目前十连阴,寒气逼人!
惯例v5

21-09-29 14:27

0
最后提现日。涨跌比惊人的小,且近期大面股多,难道慢牛死了?
惯例v5

21-09-28 14:57

0
快收盘了。默默计算即便后面每天都像今天涨两个点,也要半个多月回本。事实上长假前难有行情,长假后又不确定。唉!又一个账户栽了。
惯例v5

21-09-28 11:53

0
中国的科学家是如何人工合成淀粉的?
大概的原理我说一下,首先是利用光伏,把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然后用电能分解水,制成氢气和氧气。
然后,把二氧化碳和氢气放在一起,通过催化剂制造出甲醇
最后,把甲醇和一系列的酶进行反应,最终合成淀粉。
通过以上流程,科学家实现了从太阳光到淀粉的人工合成。
这个能量转化效率,达到了7%,也就是100份太阳光能量照射到地面,科学家可以合成出7份能量的淀粉。
看起来是不是很低?
有个数据或许会吓到你,进化了无数亿年的植物,对太阳光的利用率只有2%,因为很多阳光农作物无法完全捕捉,从枝叶缝隙中穿过,漏到了地面,秋冬天也无法种植,太阳能闲置几个月。
所以,单纯光合作用,植物对太阳能的利用率能达到约33%,和目前顶级光伏板差不多的利用率水平。
但如果考虑到植物的浪费和闲置,那植物的整体太阳能利用率就跌到了只有2%。
而在这2%里,最多只有一半分配给了淀粉,其他要合成自身枝叶,以及维持自身生命所需。
也就是说,100份太阳光照射到地面,植物最多只能合成出1份能量的淀粉。
论能量利用率,人工合成淀粉技术完爆植物。

而在以上流程中,实际上最核心的流程都是通过电能实现的,把太阳能通过光伏转化为电能只是为了符合从太阳能到淀粉这一要求,让自己看起来更环保而已。
实际上,我们完全可以做到在无太阳光的环境下,让电能直接转化成淀粉,突破人类只能利用太阳能生产粮食的局限,理论上1立方米的生产能力等于5亩地。
这个意义就更大了。

能够从电能直接转化成淀粉,而且还能固定二氧化碳,这是人类步入星际时代的必备前置科技,没有这个东西你不可能进行星际航行的。
利用这个技术,星际飞船就能实现内部碳循环,从而极大的减少携带的氧气和食物等物资。
理论上,突破了可控核聚变技术之后,拥有这种技术的星际飞船,只需要在太空中捕捉游离的核燃料气体,就可以无限飞行,无限续航。
拥有这项技术后,在没有植物生存环境的外星地表,人类也可以建造生命循环系统,碳循环和氧循环都可以建立。
所以,我才说这技术是人类步入星际时代的前置性技术之一,意义十分重大。
这项技术对太阳能的利用率相当高,但作为一个刚刚突破出来的技术,那成本自然是高昂的吓人,主要贵在那个酶的上面,成本太高。
目前人工合成出淀粉,你肯定是吃不起的,价格远远贵于天然淀粉,也许几十年成本都不会具备优势。
那这项技术有啥意义?中看不中用啊。
这你就错了,刚出生的婴儿有什么用,你敢说婴儿没用么?
以青霉素作为举例。
1928年,英国细菌学教授弗莱明发现了青霉素具备强大的杀菌作用。
1929年,弗莱明发表了青霉素的论文,将这一成果公布。
然后,足足9年的时间,没人搭理弗莱明。
因为青霉素极难制造,极难提取,成本高的吓死人,不具备实用价值,所以这一成果被束之高阁。
1935年,德国生物学家杜马克的小女儿病危,被链球菌感染,得了败血病。
为了救自己的小女儿,杜玛克研制成功人类第一款抗菌药,磺胺类药物百浪多息,救下了自己女儿的命。
红25军指挥官程子华和徐海东中弹负伤后被细菌感染,发起高烧,命在旦夕时,军医在战斗缴获品中发现一罐磺胺类药物,最后才救下两位将军的命。
磺胺类药物缺陷很大,能杀死的细菌种类较少,还会杀伤大量的人体正常细胞,副作用相当大。
但这毕竟是人类第一款抗菌药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救下了很多士兵的性命。
绝大多数士兵,都不是被炮火直接击毙的,而是受伤后死于细菌感染,抗菌药的效果十分显著。
作为德国的敌人,看到抗菌药如此厉害,英国也开始加速抗生素的研发。
1939年,弗洛里团队重复了弗莱明的实验,成功提取了少量青霉素,为一个严重感染的15岁男孩进行了注射,挽救了他的性命。
实验证明青霉素前景无限,价值不可估量。
但青霉素的提取之难,难于上青天,凭英国的能力,就算不考虑价格,都没办法实现大规模生产。
1941年7月,弗洛里带着部分团队成员来到了美国,和美国共享技术,希望借着美国的力量突破规模生产的瓶颈。
这项技术的价值一目了然,于是美国政府投入了巨资,组织了16家医药巨头参与联合研发。
到了1943年,美国终于生产出了21万支每针10万单位的青霉素,大概能救几万人。
但那个成本,高的实在是有点吓人,每剂费用为200美元。
1克青霉素,当时的价值等于3200克黄金,真的是只有达官贵人才用的起。
1944年,美国化学家找到了利用化学办法直接合成青霉素的办法,比生物发酵青霉素要快得多,也便宜的多。
青霉素的产量骤然飙升,年产量增长250倍。
到了1945年,每剂青霉素的价格下降到了6美元。
到了1946年,每剂青霉素的价格下降到了0.55美元。
是不是很便宜?
到了1949年,1瓶20万单位的青霉素仅重0.12克,却依然相当于黄金0.9克的价格。
不过到了如今,一瓶青霉素的价格,只有几毛钱了,单位还是人民币。
惯例v5

21-09-28 11:33

0
如果占空气0.031%的二氧化碳能“变成”淀粉,人类还用担心全球变暖吗?
————————————
待能大规模商用时,能改变碳排放格局
惯例v5

21-09-24 14:47

0
昨天跌成残废,今天跌成休克,看来这个小账户也要休眠了。
惯例v5

21-09-23 15:05

0
今天亏残废了。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