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新近出炉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有一个词被多次提及,那就是“夜经济”。遍地开花的夜间经济在迎来热潮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增大客源、保持活力等问题。不少代表委员表示,做好“夜经济”的
可持续性发展、繁荣应是地方政府的一道“能力测试题”。
多元有序 “夜里的城市非常酷”
“‘四大品牌’建设加快推进……上海支持首店经济、夜间经济、海派特色小店、老字号品牌发展。”上海近日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夜间经济再次被提及。几乎同步,“夜经济”也成为重庆市、湖南省、吉林省等地新一年工作规划中的看点。
在过去的两年里,全国许多省份关于推进夜间经济发展的政策规划也在加速出台。从暗中亮起来的“夜经济”,也从简单的深夜集市,发展到夜购、夜健、夜展、夜游、夜读、夜娱等相融合的综合业态。
在
陆家嘴中心大楼的穹顶花园做一场有现场音乐表演的瑜伽;在美术馆外看一场“户外电影”,逛一次“深夜艺术集市”;晚上打卡“艺术 设计 时尚”的快闪店,体验“艺术 新零售”的特色业态……感官的融合、业态的跨界、场景的创新,让不少年轻人直呼“夜里的城市非常酷!”
与此同时,针对“夜经济”可能带来的噪音、光污染、交通供给不足等问题,各地也在精细化管理上下功夫。上海设立“夜生活首席执行官”做好放开发展和规范引导管理并重,湖南长沙开通“夜经济”公共服务热线保障夜间安全,辽宁沈阳开通晚间动态巴士服务解决交通运力问题。
发展“夜经济”需破解的难题
“夜间是工作8小时以外,要让这段时间活起来亮起来,不仅仅是经济问题,还是一个综合治理的问题。”上海市人大代表姚海嵩说。
——“夜经济”如何吸引增量客源?夜间经济的消费者有两个来源,一是本地常住居民,二是外地旅游者。对于常住居民,“我在调研中就发现‘夜经济’的消费人群中会出现左手换右手的情况,始终在原来的存量客源中打转。”上海市政协委员黄罗维说。而作为“潜在增量”的外地旅游者,“目前游客参与的‘夜经济’大多还是停留在吃喝购物上,若想把更多元的‘夜经济’项目推广给旅游者,我们还缺乏长期稳定、具有影响力的活动。”上海市政协委员、上海途岚朵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陈超表示,例如演艺活动虽然好,但剧场排期的不稳定性并不方便游客参与。
——“夜经济”如何保持持久活力?纵观各地发展夜间经济的思路有共通之处,一方面是打造延长营业时间的特色餐饮购物街区,另一方面是培育特定的夜间消费场景和集聚区。民进北京市委的一份提案就提到,“夜间经济‘千城一面’的趋势正在浮现”,目前很多夜市街区的特色打造还很不足。一味重复低效和无效的供给,只怕会让“夜经济”的温度“热得快”也“冷得快”。
——“夜经济”如何做好“安商稳商”?夜间经济的起步阶段,消费人群数量不稳定,加上夜间人员加班费、水电租金费等运营成本的增加,有商家抱怨“做夜间生意并不划算”。上海市政协委员、香港经纬集团副主席陈亨利表示,夜间户外市集中不少商户很难取得正规的商铺执照,所以容易处于“游击”状态,无法形成地方特有的文化沉淀和稳定的经济效益。
“夜经济”亮起来仍需“巧思维”
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环境下,夜间消费的行为会有所不同,甚至连在不同季节、夜间不同时段,人们的取向都会发生变化。这就考验着管理者打造“夜经济”的精细程度。
“进一步发展夜间经济不能忽略游客这一消费变量,但想要让他们深度参与到‘夜经济’中来,首先就要搞清楚这些人群需要什么样的夜间活动。”陈超认为,对于游客来说,一台能体现中国文化、海派文化等城市精神的国际水准的表演秀可能就是理由之一。
“夜间经济并不局限于年轻人,老人、小孩、外国人都是我们的目标群体,人群结构的变化预示着我们必须提供更加丰富的夜间经济产品。”姚海嵩认为,夜间经济的发展既要有自上而下的顶层设计,更要有自下而上的人们喜好的考量。
“我们的夜晚要给人们一个非去不可的理由。”黄罗维表示,夜间经济不是白天经济的翻版,独特的“夜文化”是其最大的看点,上海的每个区都可以推出自己叫得响的“夜文化”品牌项目,形成集聚效应。民进北京市委也建议,各个街区释放不同的魅力,吸引更多有个性化消费需求的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