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20年代,对我们80后而言,是人生承前启后,负重爬坡的十年,这十年,我们都要越过35岁的基层录取红线,再无基层岗位可混;这十年,我们都可能要经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责无旁贷;这十年,我们都可能要经历体检报告从一片空白到一大堆医嘱的身体机能变化。但是,这也将是我们的人生中,可以用人生最坚毅专注的心力状态去营造自己理想生活的奋斗十年。所以,十年里,我们要做什么最有价值的事,成为最重要的选择。
一、从多识少智到有识有智
有人这样说过,阅历最大的意义,是让我们能从容拨开表面的假象,更加淡定地处理目睹的怪象或者设局者想让我们看到的现象。的确,历史会重演,是因为太多人不看历史,所以哪怕资本博弈的套路也会重演,但是如果我们能确保自己的错误不重演,就是经历的价值所在。
回想十年前,2010年的
中石油 还是A股最大市值上市公司,
柯达 还没有倒闭,乐视刚刚上市充满梦想情怀,
亚马逊 和
京东 都还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不靠谱的电商烧钱公司,那时候还无法想象会有估值超过五千亿元的美团和抖音,那时候也还不会有人相信中国零售业单店利润最高的大润发最后会卖身阿里,那时候也无法想象会有每天净赚1个亿的王者荣耀,同样让现在看起来不可思议的,还有那时候高送转还是每年股市最热门的炒作题材,99.99%的人都还相信投资原始股可以有暴富机会。。。。。
十年前,我们80后对证券普遍的认识都还是短线打板可起家或者自诩巴菲特第二,毕竟,一万到一千万也就是五十来个涨停板的距离,而股神说不定别人不行我可以。经过十年的洗礼,还留在股市的80后基本分化为两类,一类是找到自己的模式逐渐稳定的,一种是还在摸索或者放弃退出的。区别就是结果,能否取得正反馈。而所有成功找到自己的路径的人,无一例外都是找到了自己的天赋与资源禀赋的契合点,并且发挥到极致,这是最大的共性。所谓自知者明,自胜者强,约莫如此。
白岩松讲道德经说,要找到自己的生命之书,更多是找到自己内心之道。道理毋庸置疑的正确,问题是,我们想要增加自己的智慧,必须要在浩如烟海的信息流中找到自己,将附着在自己身上的无数伪装一层层剥离,减到不能再减,才是真正的自己。
所以,接下来的十年,对我们80后而言,我们不需要成为像新闻播音员一样去口述众多信息,也不需要和
人工智能 去比拼计算速度,更加不需要和刚毕业的孩子去比拼酒量熬夜,需要的只是在阅览世界后与自己握手言和,真正欣赏和相信自己,把我们的见识、认识、知识、胆识、常识融汇,成为更有底蕴的更好的自己,让我们在不惑之年的时候,会发自内心感激当下的厚积。
二、给予者心态与滚石不生苔辩证观
2019年读书不多,但读过的好书不少。按对个人启迪程度排序,年度好书依次顺序是《奥马哈之迷雾》,《给予者》,《传》,《活出生命的意义》,《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小狗钱钱》,《穷查理年鉴》,《平凡的世界》。
其中,《给予者》一书有一句话让我久久难忘:“一根蜡烛点亮另一根蜡烛,谁都没有损失,但世界却增加了光。” 这句简单的话打破了过往我们的狭隘认知——给予和索取是对立的,此消彼长的。给予者与被给予者也能够共生共荣,但是,这里有个关键的前提是,施者与受者同频同质且同价值观。
天助自助者,人助值助者。 这才是客观规律!与我们做投资决策时,考虑风险投入产出比一样,业内用值得去搏的概率简称值搏率来概括,不可谓不精准。我们要成为别人的贵人,给予别人机会,才可能在未来遇到同频同质且同价值观的贵人给予我们机会,私以为,这就是给予者能量守恒。
所以,归结到底,我们80后还是需要更谦卑更虔诚地积蓄能量,才能去帮助那些我们认可的同样求真务实, 向上向善的人,这种给予者心态和坚持的践行,将贯穿未来十年我们的奋斗历程。
心态之后,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积蓄能量。印象很深的是一句俗语:“滚石不生苔”。在日本和美国,这同一句俗话却有两种相反的解释:日本人认为只有扎根式在一个领域坚守,才可能积累到资历与资本,这里青苔就是财富。而美国人则认为只有不断自我革新,否定过去,不断跳槽和变动,才能在污浊的商业社会中保持自我意识不被侵染,这里的青苔是大公司病,是社会陋。
几年前,我很喜欢引用丘吉尔的名言:当你掌握的信息和我一样多,你会和我做一样的选择。但时至今日,我却认为这句话还是不够全面,就如同滚石不生苔一样,所处的文化环境中所形成的思维惯,这句话你告诉体制内的人一定会认同日本人的解释,因为在社会金字塔结构中他们妥妥的是中上阶层,可以有足够的耐心和定力等待社会发展的时代红利变成他们的青苔。如果告诉持续创业者和成功的商业领袖,他们则普遍会赞同美国式的解读,类似某东几年前公开宣传是好兄弟就要一起拼,不拼的不是我的好兄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能帮我赚钱的就是兄弟,不能帮我赚钱的有多远滚多远去,在这种充满残酷竞争的商业环境下,滚石就只能一直滚下去,直到滚不动的那一天变成资本家眼中粪坑里的石头。
成年人,都喜欢说利益,而没有人喜欢讲道理,更加没有人喜欢听人讲道理。但是,道理之所以能称之为道理,正确客观且有理是前提。反求诸己就是回归到,我们在哪里(有什么资源禀赋),想去哪里(目标是得到什么),怎么去(合适路径发挥最佳性能)
三、从追赶野马到种草引马说起
人跑到筋疲力竭也不一定能追上一匹奔跑的野马,但种下马爱吃的牧草却有可能轻松吸引到它,这个小例子,有人说的比较文雅,种下梧桐凤凰自来,筑巢引凤或者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阐述的都是认知的变化,带来的困难度和最终结果的巨大差异。我们很多时候会把这种对变化的认知,视为格局。
那么,格局又从何而来,从思想中思考而来,而正确的思想从何而来,还是需要从实践中而来。这个过程,不免又让我们回忆起毛主席曾经精妙阐述过的,指战员如何正确指挥战斗:正确的部署来源于正确的决心,正确的决心来源于正确的判断,正确的判断来源于周到的和必要的侦察,和对于各种侦察材料的联贯起来的思索。使用一切可能的和必要的侦察手段,将侦察得来的情况的各种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索,然后将自己方面的情况加上去,研究双方的对比和相互的关系,因而构成判断,定下决心,作出计划。最后一句话总结就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所以,在我们已经探索和调查经历过的三十多年人生岁月,我们都无数次验证过,取得一定成就大概率是识于微时,助于难时,成人达己。用大白话说就是自己行,有人说行,说行的人很行。知道这些道理,到深刻理解它,到成为坚定不移的信念去执行它,到得到正反馈不断强化成为信仰,这些过程全部完成后,才有资格说,知行本一,做到才是知道。
每年一月,我都会有一个关键词寄望新的一年,2015年是知止,2016年是有效,2017年是歧路,2018年是撕裂,2019是回归,今年的关键词就是“厚积”。在迈向20年代的同学聚会上,我们录制了一段给十年后的视频。也许十年后又是不一样的感悟,但此刻的确就是当时只道是寻常。
最后,说个小故事,一颗种子说,我要成长为一棵大树。大树说:“成为一棵大树,需要五个条件:时间、不动、根基、向上长、向阳光。”都具备么?如果还有差距,那便只是遇山劈山,遇水架桥的坚定前行罢了。未来充满不确定,变的是我,不变的,是我们不甘于止步的心。
吴仍强
2020/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