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大众的晓说 精英的晓松

19-05-05 13:14 743次浏览
stockdragon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开播七年的高晓松个人脱口秀节目,包括优酷时代的晓说以及爱奇艺时代的晓松奇谈,即将在2019年的4月份落幕。作为该节目(为了表述方便,以下以晓说为高晓松脱口秀节目的代称)的半个粉丝,我觉得对这个节目、这个人,以及这段时期,还是有些感触和思考,值得记录与分享。



首先说说为什么是半个粉丝。众所周知,现在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因此,虽然我会坚持追更几乎每一期节目,但是从来只是通过手机上的音频app收听,而不会打开优酷客户端的视频。不过,这种方式丝毫没有对高晓松老师颜值不敬之意,仅仅是一种惯而已。

更重要的是,我并没有把这个节目当作一种学或是增长见识的方式。即使节目内容里的历史方面的南明、一战、俄罗斯,文化方面的古代镖局、青楼等,确实为我打开了不曾了解的一扇门窗,但我始终把这个节目当作娱乐节目,作为一种消遣,趣味性是最高标准。从这个标准来看,我还是很欣赏晓说的。

媒介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也就是说,先有形式,后有内容。2012年诞生的晓说,正是在视频网站大发展、个人自媒体从博客进化到UGC视频内容的网红的背景下,最具代表性的个人自媒体节目之一。既然是网络节目,那么尺度、禁忌方面,自然会比传统的电视台更有发挥空间。而视频播出的方式,又导致了其更追求娱乐性、流畅度而非严谨度。其实,晓说第一季、第二季的节目,正是由于有很多打擦边球的话题(有一些如今已经下架,比如第一季讲述朝鲜战争、淞沪战争、开国将帅授衔秘闻,以及我党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顾顺章等等),又有高晓松诙谐幽默的讲述,才能够迅速风靡网络。

由此看来,晓说正是顺应了技术变革导致的媒体融合趋势,满足了受众对网络视频节目娱乐性、猎奇性的需求,顺利地将高晓松个人品牌自带的流量转化为晓说这款节目的爆款基础。高晓松本人,也从之前的酒驾入狱事件走出,并且华丽转身,开始扮演网络时代的公共知识分子。



走红之后,高晓松除了娱乐圈中一号过气创作者以外的众多身份标签,也不断被大众获知。节目之外的高晓松,有着更为丰富的人生,他出身显赫是名门之后,是北京四中和清华大学的学霸,还是校园民谣的代表人物。不过,虽然他是名校精英,却中途肄业,他的歌曲中有理想主义的色彩,但他同时也是一位开过广告公司、唱片公司的市场经济早期弄潮儿。然而,在上世纪90年代校园民谣短暂风靡过后,高晓松的身份转型并不顺利,尝试拍摄电影,结果反响平平。辗转于一些选秀节目当评委,身份逐渐模糊。

直到酒驾入狱事件爆发,让他跌落至低谷。不过,祸兮福所倚,也许正是因为这次坐牢导致的强迫“换挡”,反而让他能够静下心来进行思考。从这件事也可以看出,晓松对环境的适应力确实很强。直到出狱后,晓说的第一季开始让他真正重回大众视野。在这一时期的高晓松,与生俱来的精英意识、多年积累的知识储备与坐拥流量的网红人设相处得还算融洽。只在几件事上让我对他不算认可。

一是2015年奇葩说第一季海选阶段,同是清华大学的选手梁值(网传还是奶茶的前男友,未求证)向端坐的马东、蔡康永、高晓松请教职业方向、人生规划时,遭到高晓松痛批,大意是“名校是国之重器,名校生不应该问个人前途,而是应该让国家有信仰,思考社会的未来,蓝翔技校的毕业生才会去关注该怎么就业,我对你很失望”云云。先不论动辄拿理想、信仰等大词来要求一个迷茫的年轻人是否合理,单是看看高晓松自己,晓说获取了巨量流量之后,接广告、为广告主背书,入职阿里当职业经理人,难道不是倒向了资本的逻辑?或许高晓松认为,理想主义是可以拿来批判他人行为的道德标准,而不是约束自己行为的信仰体系吧。

第二个是高晓松谈到高考制度,他认为高考对北京、上海本地考生有倾斜是合理的。理由是北京、上海的户籍人口汇聚了全国精英,因此他们的后代大概率比其他地区的同龄人优秀,因此高校更青睐于北京、上海的考生。这个理论从逻辑上是有很大漏洞的,是明显的血统论。以高晓松的见识水平,能讲出这样的话,只能理解为屁股决定了脑袋,这也显示了,一个人无论多么自诩自由、平等,但涉及到本阶层利益的时候,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维护,无论这种维护的理由有多么单薄。

第三个就是近年来最著名的一句鸡汤,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于这句话我的态度跟上面一样,眼下这个时代,提倡理想主义固然有其价值(先不论提倡者自身如何避免被“苟且”的资本所裹挟,以及理想主义本身是否已经被包装成了精美、高冷的商品,变成了被贩卖的概念),但我更喜欢《了不起的盖茨比》开篇的那段话:“在我年级尚轻、阅历尚浅的那些年里,父亲曾给过我一句忠告:每当你想批评别人的时候,要记住,这世上并非所有人,都有你拥有的那些优势。”



高晓松似乎是我们当下这个时代硕果仅存的理想主义代言人之一,他时常在节目中自诩为文青翘楚。但在这个时代,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已经越来越紧密,纠缠不清,现代化、全球化更是让整个地球的发展不可分割,资本的逻辑无处不在,似乎很难再有独善其身的人。

高晓松经历了80年代的理想主义浪潮,也经历了90年代的市场经济崛起、21世纪网络社会的来临,因此,他身上各种力量的烙印也是相当复杂的。同时,他身上挥之不去的有精英意识的底色,但相对于各领域真正跨入殿堂的人物,他的差距又是明显的,比如在他广泛涉猎的音乐界、电影界、文学界(?),以及他声称感兴趣的学术界(时常提到哈佛大学访问学者的身份)。

或许,他跟真正杰出人物的差距就源自于他什么都想要,既不愿意放弃精英的身份,又不愿意失去大众的追捧。既想追求诗和远方,又不愿放弃眼前的苟且。只好看不起苟且,又到不了真正的远方。

由此看来,晓说的娱乐性正好适应了这个娱乐至死的时代。而在晓说之外,利用其影响力做的杂书馆、晓岛等文化设施,还是具有知识分子的情怀。他确实是一个相对复杂的人,当然,我们的时代,又何尝不是一个纠结、彷徨的时代呢?

告别晓说,如今,高晓松又要转身,据称是“全身心”投入《阿里传》的写作。反正,名门望族、名校生、音乐人、导演、酒驾入狱第一人、作家、网红、CEO,再多一个身份也不算多。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1)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睿馨

19-05-05 14:25

0
即是纠结矛盾自然也会造就那么多身份符号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