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基金
下载
下载

燃料电池

19-03-27 20:26 2201次浏览
四季阳光888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燃料电池⎫是一种把燃料所具有的化学能直接转换成电能的化学装置,又称电化学发电器。它是继水力发电、热能发电和原子能发电之后的第四种发电技术。由于燃料电池是通过电化学反应把燃料的化学能中的吉布斯自由能部分转换成电能,不受卡诺循环效应的限制,因此效率高; 另外,燃料电池用燃料和氧气作为原料;同时没有⎧机械⎫传动部件,故没有噪声污染,排放出的有害气体极少。由此可见,从节约⎧能源 ⎫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来看,燃料电池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发电技术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第一次将氢能源写入了文件中,并表示要大力“推动充电、加氢等设施建设”。

这无疑是个历史性的时刻。

时至今日,还有许多读者对氢能源的发展持怀疑态度,不明白既然⎧锂电池⎫车已发展得红红火火,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上马氢能源呢?

1.

第一座山头:美锦能源(000723)、道氏技术(300409)。

2016年7月,巴拉德宣布了一项合作协议,主要内容如下:

“我们将共同创立一家合资企业,由广东国鸿氢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拥有90%股份,巴拉德拥有10%;

同时,巴拉德将成为合资企业生产的每个燃料电池堆的膜电极组件的唯一供应商,在2017-2021的五年间,膜电极组件最低采购量需超过1.5亿美元;

另外,巴拉德将获得1840万美元的技术转让费,内容包括生产设备,产品和采购服务,培训和调试支持,涉及在广东云浮建立生产线,以制造和组装燃料电池堆。”

这份协议,显示了巴拉德进军中国市场的企图心。

那么,合作方国鸿氢能又是谁呢?

国鸿氢能成立于2015年6月,创始人马东生,是我国燃料电池电堆技术最早的开拓者之一。

在一块燃料电池中,部件有电堆、燃料处理器、功率调节器、空压机、加湿器等,其中电堆是动力系统的核心部分,成本占比高达三分之二,相当于电脑主板的角色。

而在电堆中,催化剂及膜电极+双极板占成本的70%以上,其中膜电极又是电堆的核心,决定了电堆性能、寿命和成本的上限,相当于主板上⎧芯片 ⎫的角色。

国鸿氢能的电堆技术已经颇为成熟,但关键的膜电极还得依靠从巴拉德采购。

2015年10月,国鸿氢能联合佛山飞驰汽车、上海重塑能源,成功研制出一台氢燃料电池11米大客车。

2016年9月,首批28辆氢燃料电池客车试运营,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氢燃料电池公交车队之一,在世界上也产生了颇大的影响。

到2017年的时候,全国约有1200辆氢燃料车上牌,其中50%都是使用国鸿氢能的燃料电池。

据媒体报道,目前国鸿氢能的电堆生产能力可以年产20000台燃料电池电堆和5000套动力系统,这是目前全球最大的燃料电池电堆及系统集成生产线,生产线占地面积高达1.2万平方米。

值得留意的是,由于燃料电池产业还处于非常早期的阶段,全世界都没有成熟的规模生产技术,所以目前国鸿氢能的生产线基本上都是配备的国产设备。

跟国鸿氢能合作的佛山飞驰汽车,本来是一家成立于1971年的老国企,后来改制民营,行业地位属于三线,经营压力比较大。

进入氢燃料车产业,对其无异于一次涅磐重生。

首先是2016年,由于第一批28辆氢燃料电池车队的试运营,让飞驰汽车的品牌知名度一下子打开了,许多地方政府盛情邀请其去投资建厂,并提供慷慨的补贴。

在佛山附近的云浮市,地方官员们推平了四周的山丘,建造了一座占地13.4平方公里的氢燃料车工业园。

国鸿氢能、飞驰汽车的工厂都放在了这里,据马东生回忆:

“我们入驻时这里还是一片荒山,这儿给人的第一印象并不是从事这类高科技制造的地方。但这个产业本身在中国就是特殊的。”

慷慨的补贴,让这个生态链迅速起飞,并发展的有声有色。

巴拉德的CEO麦凯文曾经对媒体表示:

“看看中国在太阳能 、风能和锂电池车等行业打开补贴水龙头后发生了什么,补贴为这些新市场带来大量资本和企业,使中国成为所有这三个细分市场的领导者。我们预期燃料电池产业会出现类似的局面。”

这正是巴拉德对于和国鸿氢能的合资保持浓厚兴趣的重要原因。

接着是2017年5月,飞驰汽车的第二批产品相继落地,包括6.9米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6.3米氢燃料电池客厢式货车、6.4米7吨氢燃料电池物流车等。

到2018年,飞驰汽车的氢燃料车销售量占全国23%,行业排名第二,仅次于中通客车 ,同时也是国内第一家实现氢燃料车海外出口的企业。

2018年9月,3辆氢燃料客车被马来西亚政府采购,随着中国氢燃料产业链的崛起,相信还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来中国采购这些高科技产品。

这个时候,第一座山头的老大出场了。

2017年年底,嗅觉敏锐的美锦能源通过挂牌转让的方式购得飞驰汽车51.2%的股权,正式将其纳为控股子公司。

美锦能源是什么来头?

这是一家目前市值250亿元左右,2018年净利18亿元,近年快速扩张的山西⎧煤化工⎫巨头。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自2016年的供给侧改革之后,相关产业链的公司都迎来了二次腾飞的历史性机会。

美锦能源就是这样,怀抱着因为涨价而赚得盘满钵满的煤焦炭业务,心中开始琢磨起氢能产业的投资机会。

原因是这样的,煤炭炼焦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氢气;

而从制氢的成本来看,煤气化制氢的成本又是最低的,极具竞争力;

氢的下游应用需求中,未来前景最广阔的就是氢燃料车;

氢燃料车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就是商用车,而山西、华北地区作为我国的重工业基地,又有着庞大的重载物流市场。

整个逻辑链条是如此顺畅,于是美锦能源一拍大腿,就定下了挥师进军氢燃料车产业的宏图大计。

第一步,买个整车厂,即飞驰汽车;

第二步,进军上游核心技术,即电堆和膜电极。

2019年1月,美锦能源向氢燃料电池膜电极生产企业广州鸿基创能增资1.02亿元,获得后者51%的股份。

鸿基创能拥有全球第三条,也是国内的第一条膜电极生产线,这条生产线总投资约8亿元,产能规划为10万平方米/年,产品的功率密度达到1.2W/平方米,力争2019年实现满产。

鸿基创能的首席技术官叶思宇,是巴拉德的前首席科学家,曾当选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

有这样的技术大牛坐镇,难怪美锦能源敢于放手一搏。

不过,膜电极作为燃料电池的芯片,可谓核心技术制高点,勇于向此攀登的当然不会只有鸿基创能。

2019年3月17日,道氏技术发布公告,拟与重塑科技及自然人马东生共同出资设立道氏云杉,从事氢燃料电池膜电极(MEA)等材料的研制和销售。

道氏云杉注册资本为 5000 万元,道氏技术出资3100万元,占注册资本 62%;重塑科技出资400万元,占注册资本8%;马东生出资1500万元,占注册资本30%。

道氏技术是一家从事陶瓷墨水及釉料制品的化工企业,自上市以来就确立了向新能源 材料发展的方向。

从2016年起,道氏技术通过投资及外延并购100%控股佳纳能源(钴盐、三元前驱体)、青岛昊鑫(动力电池⎧石墨烯⎫导电剂、碳纳米管)及投建江西锂云母提锂项目,形成了从钴、锂、三元前驱体、石墨烯导电剂的广泛布局。

得益于近年来锂电池车的快速发展,其业绩也呈现逐年爆发的迹象,2018年业绩快报显示,营业收入35.44亿元,同比增长109%;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45.64%。

押中了锂电池的风口,自然也不能放过氢燃料电池的机会。

于是趁着氢燃料风起的当口,道氏技术联系了重塑科技、马东生,再聚大计。

前面我们说过,燃料电池的上下游是这样的:

(膜电极+催化剂)-电堆-电池系统-整车。

飞驰汽车做的是整车,重塑科技做的是电池系统,马东生的国鸿氢能做的是电堆,整条中下游生态链,我国都已经能做了。

上游的催化剂和设备,我国也基本能做了。

只有膜电极这块,属于核心技术制高点,此前只有国外的巴拉德能做,直到最近,才由巴拉德技术大牛归国创办的鸿基创能实现了国产化。

但既然是核心技术,想做的就不会只有一个。

马东生就是这么想的。

前面我们也说过,马东生的国鸿氢能拥有电堆技术,无奈膜电极必须跟巴拉德采购,为了降低成本,于是跟巴拉德成立了一家合资企业。

但马东生还想更进一步。

于是和道氏技术、重塑科技的三方结盟就此达成,目标就是拿下膜电极市场。

有趣的是,巴拉德发布的2018年三季报显示,实现营收2160万美元,同比下降32%,净亏损6百万美元。

业绩亏损的主要原因,是第三季度巴拉德面向广东国鸿巴拉德氢能动力有限公司的膜电极销售量大幅减少,远低于预期。

而在媒体报道中,国鸿氢能却对外表示:

“公司的燃料电池订单正在快速增长,今年为多家主机厂配套了多款氢燃料电池大巴和物流车,并进入推荐目录,今年公司预计将实现氢燃料电池系统装车2000套,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左右。”

一边是卖膜电极的巴拉德表示客户采购减少,一边是客户表示需求强劲,订单飞涨,那么客户的膜电极采购订单交给了谁呢?
第二座山头:大洋电机(002249)、潍柴动力000338)。

不管怎么样,对于第一次和中国资本 的合作,巴拉德是不太满意的。

于是很快就有了第二次。

2016年7月28日,就在巴拉德宣布与国鸿氢能签订合资协议的10天之后,大洋电机宣布和巴拉德达成入股协议。

根据协议,大洋电机出资2830万美元认购巴拉德定向增发的1725万股普通股,即9.9%股权。双方还约定,交割日后两年内,大洋电机可以继续买入巴拉德的股份,但累计持有不得超过巴拉德股份的20%。

同时,大洋电机与广东国鸿氢能签订了购买1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协议,包括客车和货车,所有这些都将使用巴拉德的燃料电池技术。

2017年2月,大洋电机再以2500万美元获取巴拉德的技术转让,并在中国组装和销售燃料电池发动机。

大洋电机是我国汽车电机行业的龙头,但电机这个领域,技术门槛不高,盈利能力近年持续下滑,于是急于谋划新的出路。

氢燃料车是大洋电机看好的方向之一,但他也很清楚,靠自己的财力,想要单独拿下这个市场并不现实,得找些盟友一起干才行。

很快他就找到了。

2018年8月,巴拉德宣布,潍柴动力以1.63亿美元获得巴拉德19.9%的股权,并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

大洋电机也同步认购2000万美元,以维持其增发后的9.9%股权不变。

潍柴动力无疑是这座山头真正的大哥。

潍柴动力目前市值超过900亿元,年收入超过1500亿元,净利超过70亿元。

按收入计算,潍柴在我国制造业中排名第9位,在汽车行业中排名第2位,在⎧汽车零部件⎫行业中排名第1位。

以潍柴的实力,只要他愿意认真做燃料电池,能做成功的概率是很大的,毕竟这个行业的研发难度极大,需要投入大量真金白银

恰好,潍柴对此极为重视。

作为汽车行业的老司机,潍柴很清楚,小轿车和公交车可以用锂电池,但是⎧重卡⎫是没法用的,能量密度有天然缺陷。

这个领域,重卡柴油机最好的替代方案,唯有燃料电池。

一旦认清楚了技术方向,潍柴就开始发挥他的资金优势,以及多年跨国并购积累的经验优势,全力推进了。

从2016年到2018年,潍柴先后入股了3家海内外的燃料电池公司:中国的弗尔赛(新三板企业,834626),英国的锡里斯,加拿大的巴拉德。

弗尔赛是国内燃料电池堆领域一颗冉冉升起的明星,由“千人计划专家”带队,曾得到万钢同志的点名表扬,其产品主要是电堆,目前已具备年产200台电池堆的能力。

巴拉德擅长主流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技术,锡里斯采用的是非主流的固态氧化物燃料电池(SOFC)技术,方向不同,潍柴兼收并蓄,一起全都买下来。

前面说过,第一座山头的美锦能源、飞驰汽车、国鸿氢能等公司,背后有广东省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这第二座山头也不例外,2018年,潍柴动力与济南市政府启动“绿色动力 氢能城市”(济南)示范工程,立志要打造一个庞大的氢能产业基地。

目前,潍柴动力已开始推进和巴拉德落地在山东的合资企业,目标是生产燃料电池电堆及模组,应用于国内公交车、卡车、叉车等车型。该合资公司在设立之初将由潍柴动力持股51%,巴拉德持股49%。

另外,小兄弟大洋电机也表示,上述合资公司成立后,公司将有权从巴拉德受让该合资公司10%的股权,与潍柴动力、巴拉德共同形成强有力的战略联盟。

大洋电机不仅从巴拉德引进了燃料电池发动机技术,开始筹建年产1.7万套商用车氢燃料电池系统建设项目,还跟中通客车设立了合资公司,开展氢燃料动力总成系统和整车的研发及生产。

中通客车和潍柴动力的实控人都是山东重工,一家子的兄弟。

但跟潍柴动力的春风得意不同,中通客车在新能源车 领域起步较晚,一步晚,步步晚,因此在锂电池风靡的公交车领域压力巨大。

不过,跟前面的飞驰汽车一样,锂电池车玩不过,就转换赛道搞氢燃料车。

2016年,中通研发出国内首台9米氢燃料客车,2017年发布12米氢能客车。

2018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量为1619辆,其中中通客车产量为790辆,占到行业总数的49%,位居行业第一位。

在这座山头里,中通客车负责整车,大洋电机负责电池系统,潍柴动力负责电堆和相关上游技术,又一条产业链构建完成。
第三座山头:雄韬股份(002733)。

雄韬股份是我国铅酸蓄电池行业龙头,此前主要靠低成本优势发展出口代工业务,发展遇到瓶颈。

近年来,铅酸蓄电池厂家一窝蜂往锂电池行业转型,但雄韬因为上市需要,晚了一步,于是毅然决定向更少人关注的燃料电池行业发展。

要么不做,要么做到第一,这是雄韬的理念。

如前文所说,一座山头要成立,必须有两个条件:

第一,打造一条从膜电极-电堆-电池系统-整车的完整产业链;

第二,要得到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

雄韬都做到了。

先说膜电极,这是核心技术制高点。

雄韬的合作伙伴是武汉理工大学,其技术领导者潘牧教授自2000年以来就从事燃料电池关键材料的研究,是我国膜电极自主研发的领军者之一。

2018年3月,雄韬股份与武汉理工大学共同发起成立武汉理工氢电科技,专注于膜电极组件(MEA)的研发与产业化;

2019年1月14日,其第一条自动化的膜电极生产线正式投产,膜电极产能达到2万平米/年,最终设计产能将达到10万平米/年。

接着是电堆,这块的布局其实更早。

2016年上半年,雄韬通过子公司鹏远自动化斥资2500万获得北京氢璞创能21.74%的股份。

氢璞创能成立于2010年,核心团队来自美国燃料电池企业Idatech、Plug Power等。

这里说一下Plug Power,中文翻译普拉格能源 ,成立于1997年,是全球氢燃料叉车龙头,下游客户包括沃尔玛可口可乐亚马逊宝洁 以及奔驰、大众等公司。

普拉格的氢燃料叉车,加氢充电只需2分钟,便捷⎧⎧环保⎫⎫,因此深受物流领域的大客户欢迎。

2017年,决定要打造一个智能自动化仓库的亚马逊和普拉格达成了一个重要合作,首先花费6亿美元买入普拉格28.8%的股份,然后下了一笔数亿美元的订单,要将其仓库叉车全部更换为氢燃料叉车。

不过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普拉格只是一家整车组装公司,其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同样来自巴拉德。

说回氢璞创能。

跟国鸿氢能一样,氢璞创能也是国内最早的电堆企业之一,建成了国内首个燃料电池电堆自动化生产线,2017年就已经开始向客户提供成熟的电堆产品。

然后是电池系统领域。

雄韬的合作伙伴有两个,一个是由子公司武汉氢雄总经理熊云带领的团队,一个是大连新源动力。

两支团队都不简单。

熊云此前在上燃动力工作14年,做到了公司副总。

上燃动力是国内最早从事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企业之一,前科技部长万钢就曾是这家公司的总经理,上燃动力承担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燃料电池车项目,而熊云是这两个项目的总工。

新源动力成立于2001年4月,由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发起设立,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担任技术领导人,是中国第一家致力于燃料电池产业化的企业。

2006年,“燃料电池及氢源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获得国家发改委正式授牌,氢燃料车国家队大旗竖起;

2007年,武汉理工大学产业集团、上汽集团(600104)先后入股新源动力。

可以说,在电池系统领域,两支团队都属国内数一数二。

经过一番努力,雄韬股份的膜电极-电堆-电池系统-整车产业链就此打造完成。

而在地方政府的支持方面,雄韬同样资源雄厚。

2017年10月31日,雄韬发布公告,与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签订协议,将在该开发区建设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并成立武汉雄韬氢雄。

这个项目总投资115亿元!

目标是3-5年之内,建成年产能10万套的氢燃料发动机系统生产基地,全省范围内推广不少于5000辆氢燃料整车。

项目涉及催化剂、质子交换膜、电堆、电池控制系统、氢燃料发电机系统、储氢系统和制氢系统以及加氢站等领域产品的开发、生产、运营和销售。

由于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的关系,雄韬能够得到武汉的支持,并不令人意外。

但没料到,仅仅过了3个月,2018年1月,雄韬与大同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将在大同市建设雄韬氢能大同产业园项目,项目投资金额不少于30亿元。

前面说过,煤制氢是成本最低的制氢技术,因此身为煤都,大同市对于发展氢能产业是充满热情的。

同时牵手武汉和大同两个城市,这意味着其背后的政策补贴和融资能力都将大幅提升,也让雄韬股份的未来变得一片光明。
第四座山头:雪人股份(002639)。

雪人股份是我国制冰设备行业的龙头,进入氢燃料车行业却是误打误撞。

本来,制冰设备的下游行业主要是餐饮、⎧⎧食品⎫⎫、零售等,跟交通行业是关系不大的。

但世界就是这么奇妙。

雪人股份在设备行业做大了,就决定向上游的压缩机领域进军,进军的方式是收购有核心技术的海外公司。

2013-2015年,连续多次入股瑞典OPCON公司,成为其持股比例达到17.21%的第二大股东,并全资收购了其两家核心子公司SRM和OES。

SRM是螺杆压缩机技术的发明者,OES是螺杆膨胀发电机技术的发明者,他们的客户包括欧洲原子研究委员会和空中客车飞机公司,技术无疑是全球顶尖的。

接着,2013年11月,收购意大利公司莱富康的螺杆压缩机及活塞压缩机业务,获得半封闭螺杆压缩机的核心技术;

2015年8月,参股美国Concepts NREC,LLC公司,获得离心式压缩机技术,这是美国著名的⎧⎧军工⎫⎫企业,在航空发动机、涡轮机领域有着深厚的技术积累。

一系列收购下来,雪人股份的压缩机技术已经是独步天下。

既然有了这么好的技术,那绝不能浪费,除了制冰设备,还能延伸到哪些下游领域呢?

氢燃料电池。

前面说过,在一块燃料电池中,部件有电堆、燃料处理器、功率调节器、空压机、加湿器等,其中电堆是动力系统的核心部分,而空压机也很重要。

空压机的作用是为燃料电池的阴极提供空气(氧气),通过对空气进行增压,可以提高燃料电池的功率密度和效率,减小燃料电池系统的尺寸。

这是燃料电池汽车非常重要的一个零部件。

由于得天独厚的优势,OPCON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发明了燃料电池汽车的供氧系统。

并创立OPCON Autorotor品牌。

曾经全球85%的燃料电池系统的企业所用的空压机,都是OPCON Autorotor 双螺杆式燃料电池汽车空压机(核心技术来自SRM)。

从1992年起就为巴拉德供货,通用、丰田、奔驰、本田等汽车企业,也都离不了OPCON Autorotor。

至今仍旧有50%的相关企业采用OPCON Autorotor。

目前OPCON Autorotor 螺杆式燃料电池汽车空压机寿命可达6000小时。

无论是对核心技术还是积累的近30年的经验和数据,OPCON Autorotor都碾压任何对手。

此外,OPCON Autorotor还发明了氢循环泵,同样是燃料电池汽车的重要部件。

收购OPCON,也就意味着雪人股份已经成为国内燃料电池汽车空压机领域的绝对龙头,再往大了说,是燃料电池汽车空气供应系统的绝对龙头。

另外,2017年4月,雪人股份还参股了加拿大水吉能Hydrogenics公司,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从电解水制氢到设计、建设加氢站,从质子交换膜到燃料电池堆,这家公司都OK。

2017年达沃斯论坛,水吉能和宝马、丰田、本田、皇家壳牌、法国液化空气集团、林德集团等汽车、能源界巨头联合成立了国际氢能委员会,江湖地位可见一斑。

现在,依托OPCON和水吉能的技术,雪人股份在做的主要是两个环节:

一个是氢气制取与加氢站的建设运营;

另一个是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的系统集成,包括电堆、空压机和氢气循环泵等。

这条产业链更偏中下游,并且独辟蹊径,也有自己的优势所在。

在下游整车方面,则主要是跟宇通客车(600066)、东风汽车(600006)等合作。

在地方政府层面,去年8月,雪人和河南新乡签订协议,建设新能源产业园,未来会生产空压机、氢气泵和热泵等。

在国家层面,雪人参与了《快速动态响应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同样是一支值得重视的力量。

不过,这里要插一句的是,雪人股份的燃料电池技术合作方,加拿大水吉能公司,早期主要是做制氢设备的,而制氢技术路线采用的是电解水方案。

从制氢的成本来看,对比几种主要制氢技术的成本,煤气化制氢的成本最低,为1.67美元每千克,其次是⎧⎧天然气⎫⎫制氢2.00美元每千克,⎧甲醇⎫裂解3.99美元每千克,成本最高的是⎧水电⎫解,达到5.20美元每千克。

相对于石油售价,煤气化和天然气制氢已有利润空间,而电解水制氢成本仍高高在上。

水吉能的技术底蕴虽然深厚,但是由于选择的是小众的电解水技术路线,因此始终显得有点曲高和寡。
四座山头讲完了,在目前的A股公司中,他们无疑是最值得关注的实锤股之一。

当然,另外一些独立的个体户、卖铲人,也可以关注一下。

比如贵研铂业(600459),是铂资源的重要供应商,也在燃料电池催化剂的供应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和上汽集团有相关的合作;

科恒股份(300340),其子公司浩能科技是锂电池设备的供应商,在燃料电池的膜电极涂布机设备上也拥有成熟产品。

不过呢,根据君临的经验,一个全⎧新产业 ⎫链的起飞,通常是沿着下游-中游-上游的投资节奏,依次传递的。

就像上一轮锂电池车的投资,做下游整车的比亚迪 在2009年就实现了十倍股的爆发,宇通客车也是类似,而上游的锂钴矿公司、设备类公司,却要到2016年之后,下游销量的爆发才带来上游需求的紧张,股价上涨整整晚了六、七年。
打开淘股吧APP
4
评论(4)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四季阳光888

19-04-30 20:07

0
1. 燃料电池性能优越,市场关注度与日俱增

燃料电池转换效率高、排放污染小,性能优势明显。燃料电池通过燃料的电化学反应直接产 生电能,相当于一个 小型发电装臵(主要包括双 极板、电解质 、扩散层、催 化剂)。氢燃料 电池汽车通过罐装氢气,与空气反应产生电能推动车辆,具有无污染及能量转化率高的优点。

根据电解质和燃料的不同,燃料电池分为六类:质子 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直接甲醇 燃料电池(DMFC)、固体氧化 物燃料电池(SOFC)、碱性燃料电 池( AFC)、熔融碳酸盐燃 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每一种类电池特性不同,应用领域也有所区 别 。

1.1. 受益交通应用拉动,PEMFC 出现跨越式发展

PEMFC 出现跨越式发展。2011-2018 年,PEMFC、SOFC、MCFC 三种类型电池占据了历年 总出货量的 90%以上。其中,受交通运输领域需求拉动,PEMFC 在 2011-2017 年出货量连续 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2.57%;SOFC、MCFC在固定式电站或热电联产上 应用较为成熟。

燃料电池应用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2015 年之前,燃料电池应用以产业和商业用途及家庭用途领域为主,但因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不断落地的催化,下游市场已出现结构性变化。

2011-2014 年,PEMFC 在燃料电池应用领域的占比保持在40%左右;2015 年开始,PEMFC 的应用占比快速提升。根据 E4tech 统计,2017/18年 PEMFC在燃料电池应用中的占比已经 达到了 70%以上。

1.2. 全球燃料电池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400 亿,PEMFC 占多数

燃料电池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根据 Fuji Keizai 预测,到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市场有望达到5.2 万亿日(约合人民币 3,400 亿元)元,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将超过50%。2011 年 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仅为3 亿日元,未来随着技术升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支持 力度加大,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有望扩大到2.91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900 亿元),占整体市场一半以上。

2. 新能源汽车应用空间广阔,新兴市场机会有待深入挖掘

燃料电池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站(含热电联产)和交通运输领域。早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潜艇、航天等特殊领域,且技术已相对成熟。近来来,燃料电池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正在提升。在民用领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包括固定式电源、交通运输和便携式电源三大类领域。

交通领域应用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受益各国政策支持,汽车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丰田、 本田、现代等均推出了各自的量产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 速。

从市场结构来看,交通运输领域成长性最强。2018 年,全球燃料电池系统的容量预计为803.1MW,2011-2018 年间复合增长率达32.95%。从总量上看,与大规模商业化仍存在一定 差距。从应用领域来看,固定式电站领域的应用占比从 2013 年开始逐步下滑,2018年占比 约 30%;便携式领域的容量占比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然而,交通领域的应用占比在从 2013 年开始逐年出现大幅提升,2016 年首次超越固定式,达到近60%,2018 年占比近 70%。

2.1. 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新能源车未来发展方向

2.1.1. 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存在市场基础和政策基础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路 径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家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战略纲要中,均被 列为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氢燃料电池车主要由燃料电池系统(包含反应堆、空气压缩机等)、 储氢装臵、辅助电池、控制装臵和驱动电机构成,具备续航力强、噪音低、零排 放 等 特 点 。

我国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划早在 2001 年就已经启动,2001 年的―863 计划——电动汽车 重大专项‖项目,确定了―三纵三横‖战略,其中―三纵‖即包括纯电动、混合电动、燃料电池汽 车。到 2015 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的三步发展战略,最 终在 2020 年,达到生产 1000 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的目标。

技术 方面, 科技部《“十三五”电动汽车规划》 给出指引,未 来几年需要攻 克薄金属双极板 表面改性技术、车用燃料电池耐久性技术、推进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等多项 工作,关键基础器件、燃料电池系统、基础设施与示范三个方面需继续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

燃油电池汽车补贴 2020 年前不退坡。为了达到上述规划目标并攻克技术难题,中央自2009 年起对燃料电池汽车持续地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近几年的财政补贴积极促进燃料电池 汽车的市场化导入。根据中央的补贴标准,2013-2015 年,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补贴标准逐年 递减 5%,从 2013年 20 万元降低到 2015年的 18 万元,但根据《关于 2016-2020年新能源汽 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6-2020 年又重新恢复到20 万元,而纯电动和插电混 合乘用车的补贴逐渐退坡。除此之外,还给予燃料电池商用车中型 30 万、重型 50 万的补贴。

2.1.2. 氢燃料车 vs锂电池车:燃料补充迅速和续航里程是优势

两种新能源车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均高于传统汽车 。对比三种不同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内燃 机为 37%,燃料电池为 45.7%,锂电池为 49.2%),锂电池和燃料电池较传统燃油汽车均有较 大优势。

当前锂电池车产业发展更为完善、积累的运行数据更多;但燃料电池更适合长续航里程的运 输车辆,两种路线并 重更符合我国 当前的国情。 中科院欧阳明 高院士在多个 场合明确提出: 氢燃料电池更适合替代使用柴油的长途运输车辆以及 客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更适合应用于乘 用车领域。

燃料电池车与锂电池最大不同在于驱动力来源。燃料电池车动力来源包含电池控制器、储氢 装臵、电池堆、辅助蓄电池、燃料处理器、压缩机和加湿器,而锂电池车主要包含电池控制 器、电池组、车载充电器,其他部件两种车相似。

燃料电池汽车续航及加氢时间优势明显 。进一步对比氢燃料车和纯电动车性能参数,发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续航里程及能量补充时间上具明显优势。续驶里程很大程度上由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决定。锂电池系统的平均能量密度约为140-160Wh/kg,PEMFC 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1800Wh/kg。

反应到具体车型上,纯电动车如比亚迪 e6 及特斯拉的等续驶里程较远的车型,续航可达400km 以上;而氢燃料车丰田 Mirai 续航里程可达 650km以上。能量补充上,纯电池车直流 快充时长在 2-3 小时,氢燃料车一次加氢只需3-5 分钟。

2.1.3. 丰田 Mirai:燃料电池领跑者,专利公开掀起产业化浪潮

丰田于 2014年 11 月发布 Mirai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可达 500km,储氢重量约 5kg,加 氢时间 3 分钟左右,百公里加速9.6 秒,补贴后售价约26 万人民币,其性能已经与现有电动 车领头羊 Tesla Model S 车型媲美。

2015 年 1 月,丰田宣布在全球求范围内开放耗时20 多年、耗资上千亿资金开发的5680 项燃 料电池技术专利,其中包括Mirai 的 1970 项关键技术专利。从商业战略的角度看,我们认为 丰 田 此 举已经昭示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进入了技术优 化和商业生态构建的阶段。

2.1.4. 国内外车企加大燃料电池汽车布局

全球多家车企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现代 ix35 FCV 于 2013 年上市,随后丰田、本田相继 推出 Mirai 和 Clarity Fuel Cell。欧洲市场目前量产的主要有奔驰 GLC F-Cell(混动),奥迪 h-tron Quattro 作为概念车并未上市,2018 年现代推出升级版的NEXO Blue,续航里程和百公里加速均有大幅提升。国内市场暂无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上市,上汽集团开发一款荣威950(混动)版燃料电池汽车,实现自主技术突破,并未量产。

目前已有多家国际车企公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战略布局和销量规划。乘用车方面,国内上汽、 长城等车企也有明确规划;商用车方面未来会是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力。

2.1.5. 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

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基数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根据 Information Trends 报告数据,2017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实现 3260 辆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超40%。根据中汽协数据,中 国燃料电池乘用车暂无产品上市,主要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2018 年实现 1527辆销售规 模,同比增长 20%,未来随着“十城千辆”推广实施,销售规模未来将会有大幅提升。

美国为燃料电池乘用车主要的消费市场。根据 Information Trends 报告数据,美国市场由于基 础实施完善,截止 2018 年底共有 42 座公共加氢站,2018年实现 2368 辆燃料电池乘用车的 销售规模,同比增长 3%左右,其中丰田 Mirai 实现销售 1700 辆,占比约 72%。韩国市场, 现代2013 年推出 ix35 FCV 以及 2018 年推出升级版车型NEXO,续航里程超 600km,叠加 国内 14 座加氢站的基础设施保障,2018 年实现了 744 辆燃料电池汽车的销售规模,未来随 着加氢站以及成本的走低,美国以及韩国市场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有望持续创出新高。

全球各国纷纷制定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划。随着能源安全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各国纷 纷大力推动新能源汽 车的发展,燃 料电池汽车相 较锂离子电动 汽车而言,具 有续航里程长、 加强时间短等优势,但是技术难度以及产业化难度大,已经成为各国的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方 向之一,纷纷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

日本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全球领先。日本丰田在 2014 年推出世界上真正具备商业化大规模量 产能力的 Mirai 燃料电池汽车,随后本田推出Clarity Fuel Cell,与 Mirai 性能接近,技术领先 全球。2017 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氢能基本战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保有量方 面,2020 年累计实现 4 万辆保有量,2025年累计实现 20 万辆保有量,2030 年实现 80 万辆 保有量。在加氢站方面,2018 年底日本共有 96 座加氢站,未来 2020 年实现 160 座,2025 年实现 320 座,2030 年实现 900 座。

欧盟明确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规划。欧盟 2008 年出台了燃料电池与氢联合行动计划项目(FCH-JU),2019 年 2 月 11 日,FCH JU 发布“欧洲氢能路线图”。路线图提出:未来销量 目标,2025 年实现 30 万年销量目标,2050年实现 800 万年销量目标,其中包括卡车、大巴、 物流车、出租车、乘用车等;加氢站规模方面,截至 2018年底,欧盟有 19 个国家拥有加氢 站,其中德国拥有60 座公共加氢站(18 年新增 17 座),数量最多。未来规划 2025年达到 1500 座规模,2040 年达到 15000 座规模。

工信部明确提出 2030 年百万辆发展目标。工信部2016 年组织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 术路线图》明确提出:市场规模方面,2020年实现 5000 辆级规模,2025 年实现 5 万辆规模, 2030 年实现百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加氢站建设方面,2020 年建成 100 座; 2025 年建成 300 座;2030年建成 1000 座。

多个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上海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产业化的先行者,北京和佛山也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

上海发展目标:2017-2020 年建设加氢站5-10 座、乘用车示范区2 个,运行规模达到 3000 辆,积极推动燃料电池公交、物流等车辆试点。2021-2025 年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整车 企业 1 家、动力系统企业 2-3 家、关键零部件企业8-10 家,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 值突破 1000 亿元,建成加氢站50 座,乘用车不少于 2 万辆、其它特种车辆不少于1 万 辆。
北京规划:北京规划到 2020 年,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中心,总体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市“ 十三五”时期 节能降耗及应 对气候变化规 划》的通知, 提出到 2020 年,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要达到5000 辆。
广东佛山:2017 年 12 月,国内首个“氢能周”在佛山南海举行了开幕式。佛山注重和 云浮的战略合作,设立 10 亿元氢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30 亿元氢能产业发展基金促进 氢能产业发展,并预计在 2019 年投入使用 10 座加氢站,力争实现千辆氢能公交车示范 运营项目。南海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南海区推 广燃料电池叉车 5000辆,燃料电池乘用车 10000 辆,燃料电池客车5000 辆。
2.2. 新能源车外新兴应用领域亦值得关注

燃料电池和铅酸电池、锂电池等一样,都属于电源存储设备。因此在备用电源、便携式电源等领域,燃料电池都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燃料电池在通信备用电源应用领域已经起步,目前处于逐步摸索阶段,将来有望继续普及。三部委在引发的《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不仅提到要对燃料电池车及核心部件重点发展,还提及要提升通信用燃料电池等标准体系。此外,燃料电池安全性高、能量补充快、密度高等特点,将来除了替代燃油车这一巨大的市场外,在无人机等新型交通工具市场,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2.1. 无人机行业需求迫切

无人机广泛应用于航拍、巡检、反恐、军事等领域,发展如火如荼,无人机领域龙头大疆创新销售收入更是呈现跨越式增长。但电池的续航能力一直限制着无人机功能发挥,而燃料电池技术有望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使无人机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2.2. 备用电源:可靠性高

将燃料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在电信、银行、医院等行业最为普遍。作为燃料电池的大生产商,Ballard Power Systems 在 2012 年就生产了近 400 个 Electra Gen 备用电源系统。

3. 技术引进+投资并购,借鉴国外经验,突破产业制约

我国现阶 段燃料 电池 车产业 技术滞 后于国 外先进 公司, 国内真 正运 行的燃 料电池 车数量少(多为示范项目)且多数采用国外进口的膜电极组件,反观国外先进公司(丰田、巴拉德等) 在技术、运行数据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技术引进、投资并购,能够帮助本土企 业跨越高门槛,以高起点切入氢燃料电池领域。

3.1. 成本、技术成产业重点突破口

氢燃料系统技术复杂,国内待突破。与电池电动车不同,氢反应电堆是氢燃料车的动力来源, 也是氢燃料车动力系统的核心。加上车载储氢罐等,形成整体氢燃料电源系统。电堆能量密 度等技术发展和成本是当前制约燃料车发展的主要因素。

燃料电池系统占整车成本 65%,催化剂成本占据电堆成本36%。目前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 系统占据整车成本的 65%,远高于锂离子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占比。另外,燃料电堆催化 剂主要为铂金属,且 国内用量远高 于国外,成本 高昂,成为制 约燃料电池发 展的巨大瓶颈, 因此,降低催化剂中的铂用量是需要重点攻克的技术难点。燃料电池系统中的阀、泵的小型 精密部件的成本也有大幅下降的空间。最后,每个加氢站的建设成本在 1500 万元左右,目 前国内已投建加氢站为个位数,成为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重要瓶颈。

工业废氢利用可显著降低氢使用成本 ,美国电堆成本下降已列入规划目标。根据美国相关部 门规划,2020 年,将计划实现非重整法(电解法、生物法等)加氢平准用氢价格降至 10 美 元/kWh。其中在电堆成本方面,在 50 万套 80kW 电池系统产量规模下,将从2015 年的 53 美 元/kW(合 3.01万/套),下降至 2020 年 40 美元/kW(合 2.34万/套),并逐步达到理想的 30 美元/kW(合 1.75万/套)。此外,当前我国每年大约有 10 亿立方米的废氢被排放。若能有效 的在燃料电测领域加以应用,能产生电能约 130 亿度电,经济价值巨大。

3.2. 燃料电池本土化生产提速

巴拉德:燃料电池电堆龙头。巴拉德于1979 年在加拿大成立,是从事设计、开发、制造、 销售各类燃料电池产品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1993 年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 1995年在 Nasdaq上市(代码: BLDP )。自 1983 年起巴拉德开始研究燃料电池,迄今为止已 有 35 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高达 10 亿美元,申请超过 1500相专利和专利使用权。

巴拉德业务广泛分布在多个国家,美国、德国、中国是前三大市场。在物料搬运市场,公司 与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在 2014年签署长期供给协议,为普拉格叉车中的 GenDrive®系 统提供所需的燃料电池,协议将持续至2017 年底,并可能延长两年。

在市场方面,巴拉德已生产超过 270 万片膜电极(MEA),出货超过 270MW 的 PEM 燃料电池 产品,与超过15 家巴士制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 年至 2009 年公司开始将战略重点转 向用于商业市场的清洁能源燃料电池产品。目前公司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发和商业化 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巴拉德技术转让,本土化生产的里程碑。2016 年 7 月,巴拉德宣布一项在中国本地生产燃料 电池电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巴拉德将获得 1840万美元的技术转 让费,内容包括生产设备,产品和采购服务,培训和调试支持,涉及在云浮建立生产线,以 制造和组装 FCveloCity®-9SSL 燃料电池堆,创立一家合资企业进行电堆制造业务,由广东 国鸿氢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拥有 90%股份,巴拉德拥有 10%,同时,巴拉德将成为合资企 业生产的每个燃料电池堆的膜电极组件(MEA)的唯一供应商;在―采购或付款‖协议中规定, 在 2017年至 2021年的最初五年期间,MEA 最低采购量超过 1.5 亿美元。

大洋电机参股巴拉德,彰显本土化生产野心。2016 年 7 月 9 日,大洋电机公告通过定向增发 参股巴拉德约 9.9%的股份,并宣布合作开发燃料电池系统。同时,大洋电机与广东国鸿氢能 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购买 1 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协议,包括公共汽车和货车,所有这些 都将使用巴拉德领先的 PEM 燃料电池技术。2017 年 2 月,大洋电机再次与巴拉德签署合作 协议,大洋电机以 2500 万美元获取巴拉德的技术转让,并在中国三个战略地区(包括上海) 组装和销售 FCveloCity®30kW 和85kW 燃料电池发动机模块;但同时,巴拉德将拥有独家权 利,从任何一家大洋电机制造业务中心购买燃料电池发动机,销往中国以外的地区。这意味 着,巴拉德将中国制 造的燃料电池 发动机直接销 售海外,同时 还非常好的保 护了知识产权, 充分彰显巴拉德的中国本土化生产的野心。

潍柴动力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领域的又一个历史性里程碑。2018 年 8 月 29 日,巴拉德宣布与潍柴动力达成战略性合作,其中包括潍柴动力在巴拉德进行约1.63 亿美元的重大股权投资,潍柴动力将持有巴拉德19.9%的股权,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潍 柴动力本次参与投资巴拉德,并计划与巴拉德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运 用其发动机设计、动 力系统集能力 、广泛的客户 关系,将极大 促进国内氢燃 料电池的应用,有利于推进行业的发展。

4. 最有发展前景的燃料电池——PEMFC 产业链全梳理

PEMFC 产业链分为制氢、氢的运输分配、氢存储、燃料电池系统四个环节,我们根据四个 环节梳理出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的成本下降路径和技术革新,深入的了解 PEMFC 发展 情况。

4.1. 氢的生产:天然气重整制氢成本媲美燃油,废氢利用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

氢可以用多种技术生产,包括用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重整化石燃料、电解水、生物 质、高温分解等。天然气制氢成本已经媲美汽油成本,根据美国能源部测算,到 2020 年将 新技术制氢(不包含重整法),加注站售价 4 美元/gge,相当于汽油价 1.057 美元/L。

一系列的制氢原材料和技术改进将降低氢的生产成本,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重整液态燃料和少量电解制氢的低生产设备成本领域;远期集中在用可再生原料和能源制氢,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

分布式制氢不需要大量的运输设备或投资大型制氢工厂,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当前主 要的制氢技术有两种:(1)重整 天然气或者液 态燃料(乙醇 等);(2) 小规模的电解水 法。蒸汽重整甲烷制氢是现今在成本上能与汽油媲美的技术。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温和 生物液体重整是两种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中生物液体重整技术可广泛应 用于分布式、集中式生产氢。
使用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是零排放制氢技术。当前制氢设备、运维 成本和电费成本制约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技术上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空间,电费价格 降低到当前电价的一半时,该种方法具有经济性。
长期来看,大型工厂化制氢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满足日益增长的氢燃料需求,集 中制氢的能源主要有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随着高效的水裂解化学工艺和材料 发展,采用集中式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制氢将成为一种潜在可能技术方案。
我国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市场容量,往往产业化规模效应显著;参照风电、光伏、锂电池 等产业的发展轨迹,燃料电池技术若能实现国内大规模产业化,成本有较当前预计会有 30% 左右下降空间。此外,我国每年大约有 10 亿立方米的废氢被排放掉,能产生电能约 130 亿 度电,若能利用到燃料电池车中,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

4.2. 氢气的提纯:碳氢膜技术替代现有成本高昂的冷却技术

在氢气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有杂质,氢气中带有杂质就带来了安全隐患,容易发生爆炸。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还需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氢气中杂质。氢气提纯技术主要包括:冷 却分离、膜分离、变压吸附、金属氢化物法和分子筛等。当前的氢提纯技术主要采用冷却分 离技术,但因其成本较高,也限制了氢利用的商业化。

美国正在开发一种碳氢膜分离系统,可以应用在大规模煤制气联合系统中用于分离氢气和二氧化碳,可替代成本高昂的冷却技术。

4.3. 氢的储运和加注:国外已有成熟技术应用

常见的运输方式有液 化汽车运输、 高压气体汽车 运输和管道运 输(方法一、 二、三),目前 各国正在研发氢载体 方式运输氢( 方法四),我 国的富瑞特装 已经在有机物 储氢技术上取得 阶段性成果。同时,采用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组合运输形式。

氢的加注和天然气加注方式比较相似,气态氢直接加注,液态氢经过气化后在进行加注。

氢的存储技要求高效 、安全、便捷 、低成本,主 要技术指标有 容量、加注便 捷性、耐久性。 物理存储氢(压缩气体、低温液体容器)技术是当前最成熟的存储技术。未来能够够使汽车 商业化,主要集中在规模效应和新技术降低碳纤维成本之上。另外在研双向可逆的金属氢化 物存储技术也在研发之中。

4.4. 燃料电池系统:规模化、新技术降本路线清晰

燃料电池系统是燃料电动车的核心,一般由电池堆、燃料处理器、空气压缩机和组成增湿器(丰田已经省去)组成。

燃料电池堆由电池和端极组成,其中电池单元是核心。单个电池单元产生的电压小于1V, 一个电池堆需要多个 电池单元连接 起来,具体数 量取决于电池 的类型,电池 的尺寸、温度、 气体压力等因素。

PEMFC 核心——电池单元,通常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组成。

质子交换膜(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是一种聚合物质薄膜,仅允许质子通过,厚度大约 20 微米,主要厂商有杜邦、WL Gore、3M 等。
催化剂层(Catalyst layers):附着在交换膜的两侧,常见的催化剂层是在碳基载体上分 布纳米级的铂金属颗粒,在负极侧, 铂金使氢气分子分解为氢 离子和电子,在正极铂金 使氢离子和氧作用生成水,主要厂商有 3M、JM、BASF 等。
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s):处于催化层的外侧,促进气体进入催化层,同时可 以运离生成的水;常见的气体扩散层是部分由聚四氟乙烯覆盖的碳纤维纸,气体通过 GDL 的孔可实现快速扩散,同时可以调节水存留和释放量平衡,主要厂商有 SGL、Toray、Ballad。
保 障 膜 电极单元运行——辅助硬件部分

双极板(Bipolar plates):双极板隔开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并起到导电和固定作用, 双极板可以采用金 属、碳或复合 材料。双极板 中还包含了气 体流通通道和 冷却液通道, 主要厂商有 Cellimpact、SGL、DANA 等。
密封垫片(Gaskets):电池堆由一系列的双极板隔开的膜电极单元连接而成,在膜电极 单元周围的地方必须安装垫片,确保气体密封性能,垫片一般采用橡胶状聚合物,主要 有 Henkel、ThreeBond 等。
燃料处理器:燃料处理器的主要作用是将燃料处理成能被电池使用的形式。根据不同种类的 燃料和电池类型,可以是杂质处理装臵或反应器和杂质处理器的结合装臵。如果电池系统的 燃料是富氢物质,传统燃料如甲醇、汽油、采油、煤气等,需要氢重整装臵将碳氢化合物转 化为氢气和碳化合物的混合气体。在许多情况下,重整混合物送到反应容器中将一氧化碳转 化为二氧化碳,然后 进行二氧化碳 和氢气分离并 提纯氢气(除 去硫化物等杂 质)。除杂质主 要是为了防止杂质使电池中的催化剂钝化(也称为―中毒‖)而降低效率和使用寿命。

空气压缩器:燃料电池的性能随着反应气体压力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将输入的空气加压到 2-4 个大气压。

增湿 器(丰田已省 去): 电池单元的膜需要在一定湿度才能正 常工作,加湿 器中包含薄聚合物质膜,干燥的空气通过加湿器变湿后进入电池单元中工作。

根据美国能源部测算,2016 年在年产 2 万台规模下成本大约 280 美元 /kW,到 2020 年 PEMFC 效率会达到 65%,铂金属用量由 0.16 降低到 0.125g/kW,双极板成本从 7 美元/kW 降低到 3 美元/kW。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测算,50 万台批量成产成本将在 2020 年下降到 40 美元/kW,最终目标将 会实现 30 美元/kW。

5. 投资建议

5.1. 政策催化+技术突破,氢燃料电池发展将提速

政策方面:我国给予乘用车/中型/大型车补贴 20/30/50 万/台的强力支持,且 2019-2020 年燃 料电池汽车补贴不退 坡,今年两会 期间众多参会 代表多次提交 氢燃料电池产 业的发展提议、 建议、发展提案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劲。同时,随着 2019 年有望开始实施“十城千辆”, 终端销量有望出现大幅增长。

成本方面:国外技术的不断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氢燃料电池成本下降路径。重整法制氢成本 已可媲美燃油(约合1.25 美元/kg)、电池系统成本 2015 年约 53 美元/kW,2020 年有望下降 至 40 美元/kW,同时我国废氢的利用将使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

产品优点:燃料电池汽车相比锂离子电池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充电时间短等优势,产物为 水,最为节能环保,已成为各国车企的重点关注活发展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着加氢站建设以及技术的进步,燃料电池在客车、物流车领域将会有

所突破,未来几年有望逐步放量。我们建议从燃料电池产业链的角度关注投资标的:
四季阳光888

19-04-30 20:06

0
1. 燃料电池性能优越,市场关注度与日俱增

燃料电池转换效率高、排放污染小,性能优势明显。燃料电池通过燃料的电化学反应直接产 生电能,相当于一个 小型发电装臵(主要包括双 极板、电解质 、扩散层、催 化剂)。氢燃料 电池汽车通过罐装氢气,与空气反应产生电能推动车辆,具有无污染及能量转化率高的优点。

根据电解质和燃料的不同,燃料电池分为六类:质子 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直接甲醇 燃料电池(DMFC)、固体氧化 物燃料电池(SOFC)、碱性燃料电 池( AFC)、熔融碳酸盐燃 料电池(MCFC)、磷酸燃料电池(PAFC)。每一种类电池特性不同,应用领域也有所区 别 。

1.1. 受益交通应用拉动,PEMFC 出现跨越式发展

PEMFC 出现跨越式发展。2011-2018 年,PEMFC、SOFC、MCFC 三种类型电池占据了历年 总出货量的 90%以上。其中,受交通运输领域需求拉动,PEMFC 在 2011-2017 年出货量连续 出现了跨越式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为 42.57%;SOFC、MCFC在固定式电站或热电联产上 应用较为成熟。

燃料电池应用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2015 年之前,燃料电池应用以产业和商业用途及家庭用途领域为主,但因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不断落地的催化,下游市场已出现结构性变化。

2011-2014 年,PEMFC 在燃料电池应用领域的占比保持在40%左右;2015 年开始,PEMFC 的应用占比快速提升。根据 E4tech 统计,2017/18年 PEMFC在燃料电池应用中的占比已经 达到了 70%以上。

1.2. 全球燃料电池市场空间有望达到 3400 亿,PEMFC 占多数

燃料电池市场增长潜力巨大。根据 Fuji Keizai 预测,到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市场有望达到5.2 万亿日(约合人民币 3,400 亿元)元,其中燃料电池汽车市场规模将超过50%。2011 年 燃料电池汽车市场仅为3 亿日元,未来随着技术升级、加氢站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政策支持 力度加大,预计到 2025 年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有望扩大到2.91 万亿日元(约合人民币 1,900 亿元),占整体市场一半以上。

2. 新能源汽车应用空间广阔,新兴市场机会有待深入挖掘

燃料电池在民用领域的应用主要集中在电站(含热电联产)和交通运输领域。早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集中在潜艇、航天等特殊领域,且技术已相对成熟。近来来,燃料电池在民用领域的应用正在提升。在民用领域,燃料电池的应用主要包括固定式电源、交通运输和便携式电源三大类领域。

交通领域应用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受益各国政策支持,汽车技术上取得较大突破,丰田、 本田、现代等均推出了各自的量产燃料电池汽车,燃料电池在交通领域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 速。

从市场结构来看,交通运输领域成长性最强。2018 年,全球燃料电池系统的容量预计为803.1MW,2011-2018 年间复合增长率达32.95%。从总量上看,与大规模商业化仍存在一定 差距。从应用领域来看,固定式电站领域的应用占比从 2013 年开始逐步下滑,2018年占比 约 30%;便携式领域的容量占比很小,几乎可以忽略。

然而,交通领域的应用占比在从 2013 年开始逐年出现大幅提升,2016 年首次超越固定式,达到近60%,2018 年占比近 70%。

2.1. 交通运输领域:氢燃料电池,新能源车未来发展方向

2.1.1. 氢燃料电池车的发展存在市场基础和政策基础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主要技术路 径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国家创新 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国制造 2025》《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等重要战略纲要中,均被 列为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氢燃料电池车主要由燃料电池系统(包含反应堆、空气压缩机等)、 储氢装臵、辅助电池、控制装臵和驱动电机构成,具备续航力强、噪音低、零排 放 等 特 点 。

我国对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划早在 2001 年就已经启动,2001 年的―863 计划——电动汽车 重大专项‖项目,确定了―三纵三横‖战略,其中―三纵‖即包括纯电动、混合电动、燃料电池汽 车。到 2015 年,《中国制造2025》规划纲要出台,提出了燃料电池汽车的三步发展战略,最 终在 2020 年,达到生产 1000 辆燃料电池汽车并进行示范运行的目标。

技术 方面, 科技部《“十三五”电动汽车规划》 给出指引,未 来几年需要攻 克薄金属双极板 表面改性技术、车用燃料电池耐久性技术、推进加氢站建设和燃料电池汽车示范运行等多项 工作,关键基础器件、燃料电池系统、基础设施与示范三个方面需继续加大研发和投入力度。

燃油电池汽车补贴 2020 年前不退坡。为了达到上述规划目标并攻克技术难题,中央自2009 年起对燃料电池汽车持续地给予财政补贴和税收减免,近几年的财政补贴积极促进燃料电池 汽车的市场化导入。根据中央的补贴标准,2013-2015 年,燃料电池乘用车的补贴标准逐年 递减 5%,从 2013年 20 万元降低到 2015年的 18 万元,但根据《关于 2016-2020年新能源汽 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2016-2020 年又重新恢复到20 万元,而纯电动和插电混 合乘用车的补贴逐渐退坡。除此之外,还给予燃料电池商用车中型 30 万、重型 50 万的补贴。

2.1.2. 氢燃料车 vs锂电池车:燃料补充迅速和续航里程是优势

两种新能源车的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均高于传统汽车 。对比三种不同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内燃 机为 37%,燃料电池为 45.7%,锂电池为 49.2%),锂电池和燃料电池较传统燃油汽车均有较 大优势。

当前锂电池车产业发展更为完善、积累的运行数据更多;但燃料电池更适合长续航里程的运 输车辆,两种路线并 重更符合我国 当前的国情。 中科院欧阳明 高院士在多个 场合明确提出: 氢燃料电池更适合替代使用柴油的长途运输车辆以及 客车领域,锂离子电池更适合应用于乘 用车领域。

燃料电池车与锂电池最大不同在于驱动力来源。燃料电池车动力来源包含电池控制器、储氢 装臵、电池堆、辅助蓄电池、燃料处理器、压缩机和加湿器,而锂电池车主要包含电池控制 器、电池组、车载充电器,其他部件两种车相似。

燃料电池汽车续航及加氢时间优势明显 。进一步对比氢燃料车和纯电动车性能参数,发现氢燃料电池汽车在续航里程及能量补充时间上具明显优势。续驶里程很大程度上由电池系统能量密度决定。锂电池系统的平均能量密度约为140-160Wh/kg,PEMFC 燃料电池的能量密度高达1800Wh/kg。

反应到具体车型上,纯电动车如比亚迪 e6 及特斯拉的等续驶里程较远的车型,续航可达400km 以上;而氢燃料车丰田 Mirai 续航里程可达 650km以上。能量补充上,纯电池车直流 快充时长在 2-3 小时,氢燃料车一次加氢只需3-5 分钟。

2.1.3. 丰田 Mirai:燃料电池领跑者,专利公开掀起产业化浪潮

丰田于 2014年 11 月发布 Mirai燃料电池汽车,续航里程可达 500km,储氢重量约 5kg,加 氢时间 3 分钟左右,百公里加速9.6 秒,补贴后售价约26 万人民币,其性能已经与现有电动 车领头羊 Tesla Model S 车型媲美。

2015 年 1 月,丰田宣布在全球求范围内开放耗时20 多年、耗资上千亿资金开发的5680 项燃 料电池技术专利,其中包括Mirai 的 1970 项关键技术专利。从商业战略的角度看,我们认为 丰 田 此 举已经昭示其技术已经相当成熟,进入了技术优 化和商业生态构建的阶段。

2.1.4. 国内外车企加大燃料电池汽车布局

全球多家车企量产氢燃料电池乘用车。现代 ix35 FCV 于 2013 年上市,随后丰田、本田相继 推出 Mirai 和 Clarity Fuel Cell。欧洲市场目前量产的主要有奔驰 GLC F-Cell(混动),奥迪 h-tron Quattro 作为概念车并未上市,2018 年现代推出升级版的NEXO Blue,续航里程和百公里加速均有大幅提升。国内市场暂无氢燃料电池乘用车上市,上汽集团开发一款荣威950(混动)版燃料电池汽车,实现自主技术突破,并未量产。

目前已有多家国际车企公布氢燃料电池乘用车战略布局和销量规划。乘用车方面,国内上汽、 长城等车企也有明确规划;商用车方面未来会是中国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主力。

2.1.5. 全球燃料电池汽车的市场现状及未来展望

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销量基数较低,未来发展潜力巨大。根据 Information Trends 报告数据,2017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实现 3260 辆销售规模,同比增长超40%。根据中汽协数据,中 国燃料电池乘用车暂无产品上市,主要以燃料电池商用车为主,2018 年实现 1527辆销售规 模,同比增长 20%,未来随着“十城千辆”推广实施,销售规模未来将会有大幅提升。

美国为燃料电池乘用车主要的消费市场。根据 Information Trends 报告数据,美国市场由于基 础实施完善,截止 2018 年底共有 42 座公共加氢站,2018年实现 2368 辆燃料电池乘用车的 销售规模,同比增长 3%左右,其中丰田 Mirai 实现销售 1700 辆,占比约 72%。韩国市场, 现代2013 年推出 ix35 FCV 以及 2018 年推出升级版车型NEXO,续航里程超 600km,叠加 国内 14 座加氢站的基础设施保障,2018 年实现了 744 辆燃料电池汽车的销售规模,未来随 着加氢站以及成本的走低,美国以及韩国市场燃料电池汽车的销量有望持续创出新高。

全球各国纷纷制定燃料电池汽车的发展规划。随着能源安全等问题的日益严重,全球各国纷 纷大力推动新能源汽 车的发展,燃 料电池汽车相 较锂离子电动 汽车而言,具 有续航里程长、 加强时间短等优势,但是技术难度以及产业化难度大,已经成为各国的产业发展重点突破方 向之一,纷纷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

日本燃料电池汽车技术全球领先。日本丰田在 2014 年推出世界上真正具备商业化大规模量 产能力的 Mirai 燃料电池汽车,随后本田推出Clarity Fuel Cell,与 Mirai 性能接近,技术领先 全球。2017 年日本经济产业省发布了《氢能基本战略》,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战略:保有量方 面,2020 年累计实现 4 万辆保有量,2025年累计实现 20 万辆保有量,2030 年实现 80 万辆 保有量。在加氢站方面,2018 年底日本共有 96 座加氢站,未来 2020 年实现 160 座,2025 年实现 320 座,2030 年实现 900 座。

欧盟明确氢燃料电池汽车未来规划。欧盟 2008 年出台了燃料电池与氢联合行动计划项目(FCH-JU),2019 年 2 月 11 日,FCH JU 发布“欧洲氢能路线图”。路线图提出:未来销量 目标,2025 年实现 30 万年销量目标,2050年实现 800 万年销量目标,其中包括卡车、大巴、 物流车、出租车、乘用车等;加氢站规模方面,截至 2018年底,欧盟有 19 个国家拥有加氢 站,其中德国拥有60 座公共加氢站(18 年新增 17 座),数量最多。未来规划 2025年达到 1500 座规模,2040 年达到 15000 座规模。

工信部明确提出 2030 年百万辆发展目标。工信部2016 年组织制定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 术路线图》明确提出:市场规模方面,2020年实现 5000 辆级规模,2025 年实现 5 万辆规模, 2030 年实现百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的商业化应用。加氢站建设方面,2020 年建成 100 座; 2025 年建成 300 座;2030年建成 1000 座。

多个地方政府也在大力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 。上海是我国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研发、产业化的先行者,北京和佛山也制定了明确的发展规划。

上海发展目标:2017-2020 年建设加氢站5-10 座、乘用车示范区2 个,运行规模达到 3000 辆,积极推动燃料电池公交、物流等车辆试点。2021-2025 年形成有国际影响力的整车 企业 1 家、动力系统企业 2-3 家、关键零部件企业8-10 家,燃料电池汽车全产业链年产 值突破 1000 亿元,建成加氢站50 座,乘用车不少于 2 万辆、其它特种车辆不少于1 万 辆。
北京规划:北京规划到 2020 年,将建成国内最大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应用中心,总体 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北京市“ 十三五”时期 节能降耗及应 对气候变化规 划》的通知, 提出到 2020 年,北京市燃料电池汽车推广要达到5000 辆。
广东佛山:2017 年 12 月,国内首个“氢能周”在佛山南海举行了开幕式。佛山注重和 云浮的战略合作,设立 10 亿元氢能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及30 亿元氢能产业发展基金促进 氢能产业发展,并预计在 2019 年投入使用 10 座加氢站,力争实现千辆氢能公交车示范 运营项目。南海区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十年规划中明确提出,到 2025 年,南海区推 广燃料电池叉车 5000辆,燃料电池乘用车 10000 辆,燃料电池客车5000 辆。
2.2. 新能源车外新兴应用领域亦值得关注

燃料电池和铅酸电池、锂电池等一样,都属于电源存储设备。因此在备用电源、便携式电源等领域,燃料电池都具有很大的应用空间。燃料电池在通信备用电源应用领域已经起步,目前处于逐步摸索阶段,将来有望继续普及。三部委在引发的《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不仅提到要对燃料电池车及核心部件重点发展,还提及要提升通信用燃料电池等标准体系。此外,燃料电池安全性高、能量补充快、密度高等特点,将来除了替代燃油车这一巨大的市场外,在无人机等新型交通工具市场,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

2.2.1. 无人机行业需求迫切

无人机广泛应用于航拍、巡检、反恐、军事等领域,发展如火如荼,无人机领域龙头大疆创新销售收入更是呈现跨越式增长。但电池的续航能力一直限制着无人机功能发挥,而燃料电池技术有望彻底改变这一现状,使无人机产业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2.2. 备用电源:可靠性高

将燃料电池作为备用电源,在电信、银行、医院等行业最为普遍。作为燃料电池的大生产商,Ballard Power Systems 在 2012 年就生产了近 400 个 Electra Gen 备用电源系统。

3. 技术引进+投资并购,借鉴国外经验,突破产业制约

我国现阶 段燃料 电池 车产业 技术滞 后于国 外先进 公司, 国内真 正运 行的燃 料电池 车数量少(多为示范项目)且多数采用国外进口的膜电极组件,反观国外先进公司(丰田、巴拉德等) 在技术、运行数据等方面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通过技术引进、投资并购,能够帮助本土企 业跨越高门槛,以高起点切入氢燃料电池领域。

3.1. 成本、技术成产业重点突破口

氢燃料系统技术复杂,国内待突破。与电池电动车不同,氢反应电堆是氢燃料车的动力来源, 也是氢燃料车动力系统的核心。加上车载储氢罐等,形成整体氢燃料电源系统。电堆能量密 度等技术发展和成本是当前制约燃料车发展的主要因素。

燃料电池系统占整车成本 65%,催化剂成本占据电堆成本36%。目前燃料电池系统和储氢 系统占据整车成本的 65%,远高于锂离子纯电动汽车的电池成本占比。另外,燃料电堆催化 剂主要为铂金属,且 国内用量远高 于国外,成本 高昂,成为制 约燃料电池发 展的巨大瓶颈, 因此,降低催化剂中的铂用量是需要重点攻克的技术难点。燃料电池系统中的阀、泵的小型 精密部件的成本也有大幅下降的空间。最后,每个加氢站的建设成本在 1500 万元左右,目 前国内已投建加氢站为个位数,成为燃料电池汽车发展的重要瓶颈。

工业废氢利用可显著降低氢使用成本 ,美国电堆成本下降已列入规划目标。根据美国相关部 门规划,2020 年,将计划实现非重整法(电解法、生物法等)加氢平准用氢价格降至 10 美 元/kWh。其中在电堆成本方面,在 50 万套 80kW 电池系统产量规模下,将从2015 年的 53 美 元/kW(合 3.01万/套),下降至 2020 年 40 美元/kW(合 2.34万/套),并逐步达到理想的 30 美元/kW(合 1.75万/套)。此外,当前我国每年大约有 10 亿立方米的废氢被排放。若能有效 的在燃料电测领域加以应用,能产生电能约 130 亿度电,经济价值巨大。

3.2. 燃料电池本土化生产提速

巴拉德:燃料电池电堆龙头。巴拉德于1979 年在加拿大成立,是从事设计、开发、制造、 销售各类燃料电池产品并提供技术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先企业,1993 年在多伦多证交所上市, 1995年在 Nasdaq上市(代码: BLDP )。自 1983 年起巴拉德开始研究燃料电池,迄今为止已 有 35 年,累计投入研发费用高达 10 亿美元,申请超过 1500相专利和专利使用权。

巴拉德业务广泛分布在多个国家,美国、德国、中国是前三大市场。在物料搬运市场,公司 与普拉格能源(Plug Power)在 2014年签署长期供给协议,为普拉格叉车中的 GenDrive®系 统提供所需的燃料电池,协议将持续至2017 年底,并可能延长两年。

在市场方面,巴拉德已生产超过 270 万片膜电极(MEA),出货超过 270MW 的 PEM 燃料电池 产品,与超过15 家巴士制造公司建立了合作关系。2007 年至 2009 年公司开始将战略重点转 向用于商业市场的清洁能源燃料电池产品。目前公司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开发和商业化 领域均取得了显著成就。

巴拉德技术转让,本土化生产的里程碑。2016 年 7 月,巴拉德宣布一项在中国本地生产燃料 电池电堆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协议,其主要内容如下:―巴拉德将获得 1840万美元的技术转 让费,内容包括生产设备,产品和采购服务,培训和调试支持,涉及在云浮建立生产线,以 制造和组装 FCveloCity®-9SSL 燃料电池堆,创立一家合资企业进行电堆制造业务,由广东 国鸿氢能动力科技有限公司拥有 90%股份,巴拉德拥有 10%,同时,巴拉德将成为合资企 业生产的每个燃料电池堆的膜电极组件(MEA)的唯一供应商;在―采购或付款‖协议中规定, 在 2017年至 2021年的最初五年期间,MEA 最低采购量超过 1.5 亿美元。

大洋电机参股巴拉德,彰显本土化生产野心。2016 年 7 月 9 日,大洋电机公告通过定向增发 参股巴拉德约 9.9%的股份,并宣布合作开发燃料电池系统。同时,大洋电机与广东国鸿氢能 动力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购买 1 万辆燃料电池汽车的协议,包括公共汽车和货车,所有这些 都将使用巴拉德领先的 PEM 燃料电池技术。2017 年 2 月,大洋电机再次与巴拉德签署合作 协议,大洋电机以 2500 万美元获取巴拉德的技术转让,并在中国三个战略地区(包括上海) 组装和销售 FCveloCity®30kW 和85kW 燃料电池发动机模块;但同时,巴拉德将拥有独家权 利,从任何一家大洋电机制造业务中心购买燃料电池发动机,销往中国以外的地区。这意味 着,巴拉德将中国制 造的燃料电池 发动机直接销 售海外,同时 还非常好的保 护了知识产权, 充分彰显巴拉德的中国本土化生产的野心。

潍柴动力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燃料电池汽车商业化领域的又一个历史性里程碑。2018 年 8 月 29 日,巴拉德宣布与潍柴动力达成战略性合作,其中包括潍柴动力在巴拉德进行约1.63 亿美元的重大股权投资,潍柴动力将持有巴拉德19.9%的股权,成为巴拉德第一大股东。潍 柴动力本次参与投资巴拉德,并计划与巴拉德共同推进氢燃料电池在国内的发展与应用,运 用其发动机设计、动 力系统集能力 、广泛的客户 关系,将极大 促进国内氢燃 料电池的应用,有利于推进行业的发展。

4. 最有发展前景的燃料电池——PEMFC 产业链全梳理

PEMFC 产业链分为制氢、氢的运输分配、氢存储、燃料电池系统四个环节,我们根据四个 环节梳理出上游、中游、下游产业链的成本下降路径和技术革新,深入的了解 PEMFC 发展 情况。

4.1. 氢的生产:天然气重整制氢成本媲美燃油,废氢利用进一步降低使用成本

氢可以用多种技术生产,包括用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重整化石燃料、电解水、生物 质、高温分解等。天然气制氢成本已经媲美汽油成本,根据美国能源部测算,到 2020 年将 新技术制氢(不包含重整法),加注站售价 4 美元/gge,相当于汽油价 1.057 美元/L。

一系列的制氢原材料和技术改进将降低氢的生产成本,近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分布式重整液态燃料和少量电解制氢的低生产设备成本领域;远期集中在用可再生原料和能源制氢,并充分利用规模经济的优势。

分布式制氢不需要大量的运输设备或投资大型制氢工厂,是目前最可行的方法。当前主 要的制氢技术有两种:(1)重整 天然气或者液 态燃料(乙醇 等);(2) 小规模的电解水 法。蒸汽重整甲烷制氢是现今在成本上能与汽油媲美的技术。使用可再生能源,高温和 生物液体重整是两种能大幅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技术,其中生物液体重整技术可广泛应 用于分布式、集中式生产氢。
使用风电、水电、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电解水是零排放制氢技术。当前制氢设备、运维 成本和电费成本制约该技术的大规模应用,技术上仍然有待进一步开发空间,电费价格 降低到当前电价的一半时,该种方法具有经济性。
长期来看,大型工厂化制氢可以充分利用规模经济优势满足日益增长的氢燃料需求,集 中制氢的能源主要有化石能源、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随着高效的水裂解化学工艺和材料 发展,采用集中式太阳能高温热化学制氢将成为一种潜在可能技术方案。
我国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和市场容量,往往产业化规模效应显著;参照风电、光伏、锂电池 等产业的发展轨迹,燃料电池技术若能实现国内大规模产业化,成本有较当前预计会有 30% 左右下降空间。此外,我国每年大约有 10 亿立方米的废氢被排放掉,能产生电能约 130 亿 度电,若能利用到燃料电池车中,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

4.2. 氢气的提纯:碳氢膜技术替代现有成本高昂的冷却技术

在氢气制备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带有杂质,氢气中带有杂质就带来了安全隐患,容易发生爆炸。 因此,在制备过程中还需要用物理或化学方法除去氢气中杂质。氢气提纯技术主要包括:冷 却分离、膜分离、变压吸附、金属氢化物法和分子筛等。当前的氢提纯技术主要采用冷却分 离技术,但因其成本较高,也限制了氢利用的商业化。

美国正在开发一种碳氢膜分离系统,可以应用在大规模煤制气联合系统中用于分离氢气和二氧化碳,可替代成本高昂的冷却技术。

4.3. 氢的储运和加注:国外已有成熟技术应用

常见的运输方式有液 化汽车运输、 高压气体汽车 运输和管道运 输(方法一、 二、三),目前 各国正在研发氢载体 方式运输氢( 方法四),我 国的富瑞特装 已经在有机物 储氢技术上取得 阶段性成果。同时,采用各种基本运输方式的组合运输形式。

氢的加注和天然气加注方式比较相似,气态氢直接加注,液态氢经过气化后在进行加注。

氢的存储技要求高效 、安全、便捷 、低成本,主 要技术指标有 容量、加注便 捷性、耐久性。 物理存储氢(压缩气体、低温液体容器)技术是当前最成熟的存储技术。未来能够够使汽车 商业化,主要集中在规模效应和新技术降低碳纤维成本之上。另外在研双向可逆的金属氢化 物存储技术也在研发之中。

4.4. 燃料电池系统:规模化、新技术降本路线清晰

燃料电池系统是燃料电动车的核心,一般由电池堆、燃料处理器、空气压缩机和组成增湿器(丰田已经省去)组成。

燃料电池堆由电池和端极组成,其中电池单元是核心。单个电池单元产生的电压小于1V, 一个电池堆需要多个 电池单元连接 起来,具体数 量取决于电池 的类型,电池 的尺寸、温度、 气体压力等因素。

PEMFC 核心——电池单元,通常由质子交换膜、催化剂层和气体扩散层组成。

质子交换膜(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是一种聚合物质薄膜,仅允许质子通过,厚度大约 20 微米,主要厂商有杜邦、WL Gore、3M 等。
催化剂层(Catalyst layers):附着在交换膜的两侧,常见的催化剂层是在碳基载体上分 布纳米级的铂金属颗粒,在负极侧, 铂金使氢气分子分解为氢 离子和电子,在正极铂金 使氢离子和氧作用生成水,主要厂商有 3M、JM、BASF 等。
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s):处于催化层的外侧,促进气体进入催化层,同时可 以运离生成的水;常见的气体扩散层是部分由聚四氟乙烯覆盖的碳纤维纸,气体通过 GDL 的孔可实现快速扩散,同时可以调节水存留和释放量平衡,主要厂商有 SGL、Toray、Ballad。
保 障 膜 电极单元运行——辅助硬件部分

双极板(Bipolar plates):双极板隔开两个相邻的电池单元,并起到导电和固定作用, 双极板可以采用金 属、碳或复合 材料。双极板 中还包含了气 体流通通道和 冷却液通道, 主要厂商有 Cellimpact、SGL、DANA 等。
密封垫片(Gaskets):电池堆由一系列的双极板隔开的膜电极单元连接而成,在膜电极 单元周围的地方必须安装垫片,确保气体密封性能,垫片一般采用橡胶状聚合物,主要 有 Henkel、ThreeBond 等。
燃料处理器:燃料处理器的主要作用是将燃料处理成能被电池使用的形式。根据不同种类的 燃料和电池类型,可以是杂质处理装臵或反应器和杂质处理器的结合装臵。如果电池系统的 燃料是富氢物质,传统燃料如甲醇、汽油、采油、煤气等,需要氢重整装臵将碳氢化合物转 化为氢气和碳化合物的混合气体。在许多情况下,重整混合物送到反应容器中将一氧化碳转 化为二氧化碳,然后 进行二氧化碳 和氢气分离并 提纯氢气(除 去硫化物等杂 质)。除杂质主 要是为了防止杂质使电池中的催化剂钝化(也称为―中毒‖)而降低效率和使用寿命。

空气压缩器:燃料电池的性能随着反应气体压力增加而增加,因此需要将输入的空气加压到 2-4 个大气压。

增湿 器(丰田已省 去): 电池单元的膜需要在一定湿度才能正 常工作,加湿 器中包含薄聚合物质膜,干燥的空气通过加湿器变湿后进入电池单元中工作。

根据美国能源部测算,2016 年在年产 2 万台规模下成本大约 280 美元 /kW,到 2020 年 PEMFC 效率会达到 65%,铂金属用量由 0.16 降低到 0.125g/kW,双极板成本从 7 美元/kW 降低到 3 美元/kW。

根据美国能源部的测算,50 万台批量成产成本将在 2020 年下降到 40 美元/kW,最终目标将 会实现 30 美元/kW。

5. 投资建议

5.1. 政策催化+技术突破,氢燃料电池发展将提速

政策方面:我国给予乘用车/中型/大型车补贴 20/30/50 万/台的强力支持,且 2019-2020 年燃 料电池汽车补贴不退 坡,今年两会 期间众多参会 代表多次提交 氢燃料电池产 业的发展提议、 建议、发展提案等,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强劲。同时,随着 2019 年有望开始实施“十城千辆”, 终端销量有望出现大幅增长。

成本方面:国外技术的不断突破,让我们看到了氢燃料电池成本下降路径。重整法制氢成本 已可媲美燃油(约合1.25 美元/kg)、电池系统成本 2015 年约 53 美元/kW,2020 年有望下降 至 40 美元/kW,同时我国废氢的利用将使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

产品优点:燃料电池汽车相比锂离子电池汽车具有续航里程长,充电时间短等优势,产物为 水,最为节能环保,已成为各国车企的重点关注活发展方向之一。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随着加氢站建设以及技术的进步,燃料电池在客车、物流车领域将会有

所突破,未来几年有望逐步放量。我们建议从燃料电池产业链的角度关注投资标的:
兵道贵胜

19-03-27 20:58

0
中电兴发,燃料电池叠加充电桩。
满满正能量

19-03-27 20:45

0
不错,很详细,可以扩大宣传
刷新 首页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