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打开
下载
打开
下载
下载
验证信息
获取验证码
一键领取
打开app查看
打开app查看
心理学家研究行为经济学 告诉我们什么时候不卖 什么时候不买
19-01-06 23:23
1407次浏览
我有宾客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咱们人类,没自己想象的理性。
这些科学家可真讨厌,就爱颠覆我们凡人对自己的那么一点自恋。
是不是不信甚至不服气?来试试。
假设你已经有了1000元,同时面临两个选择:
(1)冒个险。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就再给你1000元;如果反面朝上,对不起,不再给你1000元;
(2)保守点。不掷什么硬币,直接多给你500元。
你会选什么?
选择(1),你的最终预期收入是:
1000+1000×0.5+0元×0.5=1500元
选择(2),最终所得亦是1500元:1000+500=1500元
算下来,两种选择结果一样。但大多数人,都跟视频中耶鲁大学的科学家劳拉·桑托斯(Laurie Santos)所说的那样,会选择保守方案:能直接多拿500元,为什么还要去冒险呢?
此时,如果改变下条件,再做一个实验,给你2000元,但同时面临两个选择:
(1)冒个险。掷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朝上,你将损失1000元;如果反面朝上,你1毛钱都不用损失;
(2)保守点。不掷什么硬币,直接损失500元。
这回,你又会怎么选?
选择(1),你的最终预期收入是:
2000-1000×0.5-0×0.5=1500元
选择(2),最终所得亦是1500元:2000-500=1500元
如果诉诸理性,你会发现,其实无论选哪个,最终所得与前面一样,还是1500元。
但是!我们人类啊,在第二个实验的时候,多数人会做出与第一个实验不同的选择:多数人都会选择冒个险。
第一个实验中,我们的两个选择都能增加收入,第二个实验中,我们的两个选择都让我们减少收入。
而我们人类,讨厌损失,讨厌冒险。
所以第一个实验,多数人选择不冒险;第二个实验,多数人却会选择冒险,因为我们讨厌损失,不愿意直接选择损失,宁可赌一把,也许赌中了就不用损失了呢。
视频里,桑托斯指出,人类和猴子之所以会发生类似的经济行为,还真是因为我们生物本能而导致的决策失误。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两点:
(1)相对价值。我们往往在做决策时,来不及计算事物的绝对价值,而是取决于被心理情绪所主导的相对价值,就像我们开篇提到的卡尼曼笑话一样;
(2)厌恶损失。在有得有失的情况中,人们会因为厌恶损失而极力避免有风险的选择。而在肯定有损失和有可能损失更多的选择中,我们又往往产生冒险之举。这两种情况看似矛盾,实则出于同样的心理。
原来,我们人类没有想象中那么目光长远,顾全大局。相反,理性往往在实际决策中并不受重用。尽管我们嘴上说,要理性、要理性,实际上,人类的生物本能让我们一而再再而三出现决策偏差。
桑托斯所说的「厌恶损失」,其实就是卡尼曼等一干行为经济学家的研究成果。
早在上世纪60、70年代,卡尼曼和他的伙伴就发现了人在经济行为中时常出现非理性错误的现象。于是,通过构建「预期理论」框架,他们成功地把心理学中的关于直觉、情感体验的内容引入经济行为中的思维决策过程。
因为这项杰出的成果,卡尼曼还获得了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
一位心理学家获得经济学奖已经够不可思议了,更何况他奠基的行为经济学,是经济学研究的新兵:行为经济学的出现不过二三十年,就获得了经济学的最高奖。
谁让这些科学家有能力颠覆我们的认识呢。
在「预期理论」中,卡尼曼细致分析了在经济行为中,人为什么会犯非理性错误并且对这些错误视而不见的原因。
「厌恶损失」(Loss aversion)是「预期理论」的三个认知特征之一,在卡尼曼看来,它是心理学对行为经济学最重要的贡献。
不过,在卡尼曼看来,「厌恶损失」也并不一定对我们不利。从生物学上来说,人对「损失」天然的规避也换来了群体内的竞争力和生存优势。只有我们认知到这种心理倾向后,才能正确地去理解它。
「厌恶损失是一种强大而保守的力量,它偏爱机构或个人对当前生活的细小改变。这种保守主义做派使得我们在邻里间、婚姻中和工作中保持一个稳定的状态,是引力作用让我们的生命无限靠近参照点。」
人类可不仅仅是「厌恶损失」,卡尼曼的研究指出,我们在感觉维度和财富变化评估活动中,总是倾向于降低敏感度。
再举个例子,当你准备掏钱购物的时候,商家对你说,现在有两种付款方式,一种是直接付款900元,另一种付款方式由转盘决定,其中有10%的可能性是不用付一分钱,否则就要付款1000块钱。
请问,该怎么选择?
从概率意义上来说,直接付款900元,和90%的可能性付款1000元的损失值是完全一样的,也就是说,两种付款方式在传统经济学家看来并无二致。
然而,卡尼曼通过测试调查后发现,人们更愿意选择后者,尽管会冒更大的损失风险。这就是卡尼曼「预期理论」的第二个特征。
既然失去的感受要比得到更为强烈,那我们就尽量避免这样的刺激;如果非损失不可,人们对必然损失900元的反应比90%的可能性损失1000元的的反应更加强烈,所以会极力避免必然的损失,这种侥幸心理同样能帮助我们降低对损失的感受。
你可能又会问了,在持续盈利的时候选择冒险,或者在亏损的时候不抱侥幸,而是选择保险,带来的好处可能远远大于既定的损失,我们难道没有考虑过这一点吗?
卡尼曼认为,我们的选择总是强烈偏向趋近参照情形的选项,这个选项被称作中性参照点,而我们对盈亏的评估,都与这个参照点有关。
这就是我们一开始提到的「参照依赖」,也就是卡尼曼「预期理论」的第三个特征。
看吧,卡尼曼就是这么喜欢颠覆我们对自身的认知。
基于这三个特征,我们已经大致了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偏好,以及由其所带来的决策失误了。
那么,问题在于,我们能否通过科学家的理性认知,来消除这种心理偏好,从而改善我们的决策质量呢?
不得不说,也许很难。
当我们明白人类自身的极限后,才能去克服它,避免它。比如发展科技,发明工具,使得限制不再是限制。
在进化的道路上,人类也一直是这么做的。我们的爪子没老虎锋利,牙齿不如狮子,奔跑不如豹子,体型不如大象,弹跳不如跳蚤,负重不如蚂蚁...在身体本能上,我们与动物界相比,简直一无是处。
但是,最终,人类才是地球霸主,生物链顶端。这得益于人类的学以及突破自身生物本能的能力。
所以,尽管又被科学家发现了我们的本能弱点,我们依然有理由抱以乐观态度。
如果世界真能因减少本能失误而变得更加理性和美好的话,我们还真要好好感谢这些不断颠覆认知的科学家们。
打开淘股吧APP
打开淘股吧APP
2
评论(7)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我有宾客
19-09-24 15:55
0
"没有把握,决不下注"。 凯利公式
我有宾客
19-01-08 14:10
0
真实的世界比理论模型要复杂很多,此文只是诺贝尔奖的成果的引子,在股市中意识到这一点才会时时提醒自己要理性。
生铁专用
19-01-07 08:50
0
概率不是结果,这个算法很呆子。
烟火的尘埃
19-01-07 00:03
1
懂了这些,你也不知道今天能不能封板,明天有没有二板,后天有没有三板
Ruwang
19-01-06 23:42
1
我选的是直接损失500元,损失不大。选赌的话,损失就很大了,而且赢了,没奖励。
山区猎人
19-01-06 23:36
0
很想知道这些行为经济学家,在股票市场或者期货市场的投资成绩。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