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下载
下载

独角兽参股的上海新阳类比创投里的市北高新

18-11-17 14:27 7512次浏览
民族之林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波创投行情,为什么市北高新顶了十个板,都没有交易机会。原因其实很简单,因为身处上海,毫无疑问是最受益的创投公司。所以其他创投,无论是小盘,还是大盘,都在不停转换,而市北高新却一路一字毫无开板迹象。那么从炒创投,到现在炒首批科创板上市独角兽参股,最直接受益的当然是地处上海,公司参股上海新昇(公司持股27.56%)的上海新阳。接下来,我们看看,为什么说类比创投里的市北高新。
打开淘股吧APP
11
评论(89)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民族之林

18-11-17 14:42

0
我们再来看看上海新晟的背景和逻辑:

上海新阳持有上海新昇27.56%股权,上海硅产业投资公司持有剩下的72.44%股权。
1.从股权角度看,大股东上海硅产业投资公司,政府关系自不用说,亲儿子上市科创板应该能排名靠前一点?
2.从基本面角度来说,上海新昇是毫无疑问的芯片材料大硅片独角兽,公司承担国家02专项300mm大硅片开发,工厂总投资约68亿元。17年底开始实现量产,18年上半年首次扭亏为盈。
3.从政策的角度来说,科创板推出是在贸易zhan围堵2025计划的背景下产生的,现在陆续透露出的信息也是支持“高科技”而非“新模式”的公司上市科创板。
首批上市公司公司的意义也是指引创投公司往这个方向投,芯片正是目前最重要的国家战略方向,而上海新昇正是芯片材料大硅片的独角兽!
4.从上市审批人的角度来说,选择开始盈利的公司更安全,求稳,从流传出的“不选择初创型公司”也佐证了这一点。而上海新昇正好在今年上半年开始扭亏了。
综上,各个角度来讲,上海新昇有极大可能成为首批20家上市公司。而上海新阳,持有它27.56%的股权!
104490252

18-11-17 14:31

0
民族之林

18-11-17 14:30

3
发展国产芯片对于国内来说是一件迫在眉睫的大事,所以今天A股市场中粘“芯”必涨,国产芯片概念股领涨市场,大家都看到了国产芯片在国内发展的前景以及必要性。说的通俗一点国家支持力度后期会非常大。
一,半导体消费产业链。
中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半导体消费市场,手机电脑等消费电子是快消品,市场非常大。一个半导体没有芯片就是一个中看不中用的壳子。所以芯片在整个半导体行业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目前关键器件基本完全依赖进口,芯片国产化需加速。当前国产芯片相比美国等国际领先水平差距较大,基站芯片的国产率几乎为零,目前只有FPGA等主处理器产品可以实现国产替代,光通信领域的中低端芯片可以实现部分自给。未来发展国产芯片也要从基础入手,那么芯片主要的基础配件有什么呢?看看消费电子的产业链我们就能够明白。

二,发展国产芯片,基础材料先行。
看完之后我们发现发展国产芯片当然是不能拖了,但是芯片的上游材料硅片(单晶圆切片)才是我们首先要克服的。单晶硅片是半导体芯片制造最重要的基础原材料,目前90%以上的芯片和传感器是基于半导体单晶硅片制造而成。且硅片在晶圆制造材料中的需求占比近30%,是份额最大的材料。

而半导体硅片的核心技术不在我国,主流半导体硅片的全球寡头垄断已经形成,日本,韩国,德国等几个国家,其销量占全球92%,且并无大规模扩产计划。全球半导体硅片出现供不应求,前几大硅片供应商的产能利用达到100%,  部分供应商紧急备用硅片。
我们发展国产芯片就要进一步的了解,我们缺什么,我们拥有什么才能发展期国产芯片的产业,看完下图你会更直接的了解到硅片的基础材料的重要性,没有硅片谈何芯片?

三,国内需求缺口大。

从2017年初开始,硅片的价格便不断上涨。全球硅片市场Q1合约价平均涨幅约达10%,Q2硅片价格继续上涨,累计涨幅已超过20%,自Q3合约价再调涨10%左右,且涨价趋势正快速从12英寸硅片向8英寸与6英寸蔓延。目前,信越半导体及SUMCO胜高的12寸硅片签约价已从2017年的75美元/片涨至120美元/片,涨幅高达60%。
四,投资机会在这里。
  
看到严峻的形式,在国内自主芯片大发展的背景之下,我们最重要的就是先把基础材料解决了,近期市场炒作芯片概念股,我说芯片只是个果实,我们先要有种子,这个种子就是半导体大硅片,大家明白了吧。我们再看看半导体大硅片中全部300mm(12英寸)硅片均依赖进口。分析当前硅片产业落后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国内还没有掌握大规模量产集成电路用的大尺寸硅片技术。

上海新阳:公司参股上海新昇(公司持股27.56%)一期15万片/月的产能,预计在2018年年中实现达产。按照目前300mm硅片价格在120美元计算,上海新昇营业收入每月为1800万美元,按照持股比例折算上海新阳每月收入近500万美元。上海新昇总规划产能为60万片/月,预计在2021年实现满产。目前已经与中芯国际、武汉新芯、华力微电子三家公司签署了采购意向性协议,销售前景明确。
刷新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末页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