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军高端芯片领域,探路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改革
□本报记者李欣忆
10月26日,成都双流海威华芯科技产业园,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第一期研发线和第二期生产线的基础设施已建成投用。这个总投资超过20亿元的项目,使我省具备大规模商用砷化镓芯片生产能力,以及为新一代移动通讯和物联网提供核心芯片的能力。
海威华芯科技有限公司由民企
海特高新和央企中电科29所合资组建,双方牵手的背后,是我省探索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全面创新改革的有益尝试。
奋勇当先
就算是烫手山芋也要接
“接手这个项目时风险很大。”海特高新董事长李飚说,当时项目处于研发阶段,生产线未打通。“资金投进去可能打水漂,也可能投资回报周期非常长。”
李飚毅然决定接手。去年1月,海特高新与中电科29所签署战略合作意向书,以5.55亿元受让嘉石科技原股东部分股权并增资取得标的企业52.91%的股权,进入高端芯片研制领域。海特高新和四威电子(29所全资子公司)分别占股52.91%、36.61%,实现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民企控股。
为什么明知冒险也要投资?“因为国家需要、行业需要、
老百姓需要,未来市场不可估量。”李飚说,“如果我们不搞,就会将这部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当时我们有承担风险的能力,所以就算是烫手山芋也接了。”合资公司组建后,运行状况良好。今年4月,合资公司宣布,6寸砷化镓芯片生产线全线打通,突破国外对中国高端射频芯片的封锁,成为国家高端芯片供应安全的重要保障。
省集成电路和
信息安全产业投资基金负责人介绍,已与海威华芯达成初步意向,将投资4亿元至5亿元,支持该公司下一步发展。今年7月,国开基金宣布,以1.52亿元对海威华芯进行增资。
深谋远虑
全方位部署军民深度融合
与中电科29所牵手,是海特高新在全新领域的“参军”尝试。而在航空维修主营业务上,海特集团的“参军”之路走得更早。2003年,海特集团成立专门从事军品业务的四川亚美动力技术有限公司,并取得“四证”,为陆航、空军、海军和二炮部队提供飞机、舰船和武器系统的部附件研制及维修服务,成为民用航空首个“参军”企业。同时,自主研发的发动机全权限数字式电子控制技术打破国外对我国航空发动机控制技术的封锁,取得18项发明专利(含3项国防专利),并获国防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我们将带动更多民企进行军民融合。”李飚介绍,海特集团发起并组建的四川省川联科技装备业商会,目前已发展170多家实体企业,会员企业涵盖航空航天、it电子、机械制造、
生物医药、石油能源、节能环保、农业科技、网络应用等领域高端科技装备行业。为了扶持更多的会员企业,海特集团还发起成立川联科技装备创业投资基金,首期资金规模1.5亿元,主投民参军企业。
专家点评
“民参军”的新路径
段涛(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副院长):军工央企具有平台、资源优势,民企在市场、机制方面更灵活,资金实力也雄厚。强强联合,可实现优势互补。目前,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尚不多见,海特高新和中电科29所的尝试,具有良好的示范带头作用。可以预见,军民融合混合所有制将成为“民参军”的崭新路径,也是军工企业改制的方向,混合所有制改革将有力推动军民深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