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18日,我国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实现连续7天19个小时的稳定产气,取得天然气水合物试开采的历史性突破,我国进行的首次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宣告成功。
至此,我国成为全球第一个实现了在海域可燃冰试开采中获得连续稳定产气的国家。
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关专家表示,我国此次试采成功,为可燃冰的商业化开发铺路,将对我国能源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提高能源自给率,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同时缓解煤炭、石油等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实现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由“并跑”到“领跑”
据了解,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于2017年3月28日正式开钻,经过四十多天的日夜奋战,5月10日下午2点52分点火成功。
5月10日起,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从我国南海神狐海域水深1266米海底以下203-277米的天然气水合物矿藏中开采出天然气。
至5月17日下午3点连续7天产气总量11.32万方,平均日产1.6万方,最高瞬时日产3.5万方,甲烷含量达99.5%,目前试采正常,产量稳定,超额完成日采1万方、连续一周的预定目标。
在3月28日的项目启动仪式上,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中国地质调查局局长钟自然曾表示,《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将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查与商业试采列入能源发展重大工程。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将为我国开启能源利用新时代奠定坚实基础,开创历史机遇。
他指出,试采成功意义重大,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是建设海洋强国和科技强国,实施“三深一土”国土资源科技创新战略的关键之举,是检验前期科技创新成果的试金石。实施海洋强国和科技兴国战略需要我们提高深海开发能力,摸清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家底,维护国家海洋主权。实现成功试采将是开启中国地质调查事业第二个百年的首场科技攻坚战。
这一项目的试采成功,实现了理论、持术和工程的重大创新,这一成果实现了我国天然气水合物勘查开发理论、技术、工程由“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抢占了天然气水合物科技创新制高点。
计划2030年前进行商业开发
“实施试采既可以检验我们前期形成的理论技术和装备体系的科学性,又可以通过开展大规模多专业高难度的联合科技攻关迅速掌握深海进入、深海探测和深海开发技术,推进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商业性开发。”钟自然说。
可燃冰的学名为天然气水合物,大多分布于陆地冻土区或距海面900到1200米的深海沉积物中,是由天然气与水在高压低温条件下形成的类冰状结晶物质,燃烧后仅会生成少量的二氧化碳和水,与石油、天然气相比,具有使用方便、燃烧值高、清洁无污染等优点。
有专家估计,可燃冰仅海域储量就可供人类使用1000年,被公认为石油、天然气的接替能源。
我国是可燃冰资源储量最多的国家之一,除了陆地冻土区外,整个南海的可燃冰地质资源量约为700亿吨油当量。
根据2016年发布的《中国能源矿产地质调查报告》的最新数据,我国可燃冰预测远景资源量超1000亿吨油当量,开发前景广阔。
但目前,可燃冰试采项目勘探开发仍需要攻克巨大的技术障碍和环境障碍,如果技术不成熟,可能导致海底地质灾害、海底大量温室气体涌入大气等问题,引发环境危机。
据央视报道,下一步,试开采团队将继续在附近海域再进行二至三个不同矿区和类别的试开采工作。积累更多试开采经验,为在2030年前进行天然气水合物商业开发打下基础。
“蓝鲸1号”助力开采
记者从
中集集团 了解到,承担此次任务并成功试采可燃冰的“蓝鲸1号”,由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设计建造的,蓝鲸海洋工程公司联合
中国石油 集团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共同履行平台运营服务合同,是目前全球作业水深、钻井深度最深的半潜式钻井平台,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
中集集团副总裁于亚介绍,2016年8月16日中国石油海洋工程有限公司与中集来福士公司签署了基于中集“蓝鲸1号”的钻井平台技术服务合同。2017年3月6日23时,中集蓝鲸1号完成运营准备工作,从烟台启航,经过8天的航行顺利到达井位。
中集来福士仅用9个月完成了平台的设计任务,比标准设计周期缩短了3个月;首次使用100毫米NVF690超厚钢板,在全球率先成功完成CTOD实验,使中集来福士成为全球唯一一家通过CTOD实验,并具有该类焊接生产能力的企业;并通过管理,提高生产进度15%。
据了解,“蓝鲸1号”拥有27354台设备,40000多根管路,50000多个MCC报验点,电缆拉放长度120万米。平台长117米,宽92.7米,高118米,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与传统单钻塔平台相比,“蓝鲸1号”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DP3闭环动力管理系统,可提升30%作业效率,节省10%的燃料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