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宏观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做了点简单的统计:(回归分析系数不显著,核心是样本太少,懒得收集整理数据)
有几个显著的特征:
1.货币投放速度近三年暴涨。M0投放速度年均按季度差不多是三倍了,年算大致就是12倍了,再乘以货币乘数(国内经济好的时候应该是大于4,差一些应该也有2-3)。今年第一季度投放 的M0增量是0.961万亿,全年应该是要3万亿吧,按照中间值3的货币乘数来算,今年光M0就得快10万亿了。
2.IPO融资额度。2022年较上一年增加了500亿,2023年看到这个保守数据是4750左右,但是也看到部分预测说全年要超过6000亿,今年的频率似乎比去年要高,4750是个偏低估的保守数据。
3.市场交易额从2021年峰值以来,日均交易量整体在降低。今年上半年的行情不错,所以目前为止算8个月,教去年没有明显缩量,下半年可能不容乐观。
4.其他。今年财政赤字在扩大,而财政政策的支出显著扩大是核心原因。这部分财政支出会以补贴、债券、公开市场操作等形式流通出来,实际上也是货币投入的一种方式,不过有很大一部分没有直接记入M0的变动值。
结论:
1.货币发行速度显著扩大。需求不足的情况下容易引起恶性通胀。有人说目前不是在通缩吗?通缩是以制造业生产指数来看的,而我们一般讲的通胀是日消品,两码事。房地产的价格没有计入通常的消费中去,在国民经济统计中是作为投资处理的,并没有统计如日常消费品中。但是实际上国内过去几十年是高增长、高负债、
高通 胀+高储蓄率+高产能(产能过剩多年前就出现了,只是没有处理而已)+其他多个高的状态。过去以负债(发行货币成为公共负债)推动经济增长(市场产品增多),以房地产作为解决通胀的蓄水池(消灭多余流动性,可以起到调节货币流通总量的调节器作用),这种方式在产能过剩(经济下行意味着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商品多,但是价格缺没有降的情况下,形成有价无市的状态,地产的现状最为贴切,但是这也会降低实体经济容纳货币的能力)+地产也处于产能过剩的状态(调节能力也没有了)+出口大幅度降低(扩大内需的口号来源于此,卖不出去,就喊自己人买)这样的大背景下,保持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经济一旦稍微复苏,货币乘数扩大必然导致恶性通胀。
2.融资速度加快。其实不只是IPO,更大的局应该是资产证券化。所谓资产证券化就是把原先没有在市场交易的东西,以类似IPO的形式拿到市场交易,从商品与货币的匹配度来看,商品其实没有增加,换了个地方而已,但是货币减少了。这是一种消灭过剩流动性的完美方式。
3.融资的加大会显著降低市场的日均交易额。做了一个只有三个样本的回归,系数是负的。严格意义上讲这个回归非常不准确,但是得到关键数据更为重要,就是二者之间的负向关系。这意味着IPO的速度加快会消费掉市场的流动性。第一个结果的系数为0.09,意味着每增加1000亿IPO,将会降低市场的日均交易量90亿。这个数据与前期我统计的缩量速度,上证日均200亿是有较大出入的,但是从上证的前高6151.06到现在的3204.49,中间102个交易日,日均缩量大致是30亿,三个市场乘以三就是90亿元(当然科创板要少很多,但是深证也要多一些),两个数据基本相差不多。按照这个速度来的话,100天就是3000亿,目前上证交易才3200,所以目前的量只够交易100天了。当然这个是极端情况,没有考虑到新增资金。但是这个速度减下去缺是非常可怕的。这引申出了一个核心问题,上面担心什么?担心市场流动性枯竭。枯竭了又怎么样?枯竭了就不敢发货币了。(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大家都喊发钱,上面却无动于衷,印度自己的钱发出来都难以收回去,怎么会便宜大家呢),所以市场的核心在于保持充足的流动性,不在于指数在说明地方?指数的间接作用是怕下跌后成交量巨减。指数为什么在25号放量?因为在24号的时候上证的交易量已经跌到只有2600了,最高的时候冲到了5100,增加了2500。两周左右又回到300左右了。
4.货币投放与融资需求之间存在较强正相关。近三年数据来看,货币投放在成倍增加,融资额度却没有,流动性过剩增加了,或者其他渠道,例如储蓄增加也会消灭市场的流动性,企业贷款降低会降低货币乘数等。但是货币投放的有时间差,实体反应一般是以季度为单位的,近两个季度的投放无疑会增加年底的通胀压力。短期来看,高货币投放,平融资,缩交易量的现状并不是问题,中长期是大问题。
核心总结:活跃资产市场的核心在于成交量,缩量才是印度最担心的问题。目前的位置还有一定的空间。2600到现在按照日均200还有三天缩量大跌可以实现,按照30来减去,大概还有一个月(20个交易日)抵达。考虑到近期有较为密集的IPO,这个衰减速度会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