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
登录/ 注册
主页
论坛
视频
热股
可转债
基金
下载
下载

啤酒突围,还看精酿,3倍空间不止!

21-06-30 10:57 219次浏览
众研会
+关注
博主要求身份验证
登录用户ID:
最近欧洲杯开赛,不知道大家喜欢的球队表现如何。都说啤酒和赛事最配,今天我们就来看看啤酒行业的发展历程、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1、行业历史沿革

啤酒最初进入我国是在19世纪末期,20世纪初德国和俄罗斯的淡色工业啤酒进入我国市场,国外厂商在国内投资建厂,多数便是如今国内啤酒企业的前身。比如由俄国所建的乌卢布列夫斯基酒厂为哈尔滨啤酒的前身,英德啤酒公司则是青岛啤酒 的前身。以此为标志,国内的啤酒发展开始起步。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接收外资啤酒厂,同时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建设新厂,国产啤酒正式开始了发展。从建国初期仅1万吨的产能,到1978年便已增长至41万吨。不过当时由于经济水平尚未恢复,居民消费水平普遍较低,性价比高且易于储存的工业啤酒获得了消费者的长久喜爱。

由于酿酒需以粮食作为原材料,在仍然会因为自然灾害导致饥荒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对于酒类生产的管控极为严格。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市场经济之下粮食产量提升,居民生活水平改善,国家对于酒类生产的管控逐步放开。但是我国啤酒产能常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中,产能稀缺。

1985年国家便开始推进“啤酒专项工程”,再加上啤酒产业对于地方和中央财政的贡献,同时啤酒行业较早地实现了工业化,对于气候的地域的生产要求不像白酒那么高,最终使得各地啤酒品牌层出不穷,几乎每个县市都有一家啤酒厂,仅仅几年的时间我国的啤酒工厂在90年代初便超过了1000家。同时,市场持续扩容,行业产量从1975年的50万吨快速增长至1995年的1546万吨,平均每年增速维持30%的高增长。不过行业整体格局极为分散,酒厂大多规模极小,单厂最大产能不足20万吨,不足万吨产能的小厂不在少数。

行业进入门槛宽松相应地带来市场竞争环境混乱的弊端,多数厂商通过价格战来抢占市场。在此压力之下,很多厂商不抵价格战压力开始想方设法降低成本,最终导致产品质量受损且低端啤酒成为市场主力,市场占比一度超过90%。

面对国内日趋饱和且竞争混乱的局面,1994年开始,以百威、嘉士伯、贝克等为代表的外资品牌纷纷试图进驻中国市场。1995年安海斯-布希收购原中德武汉长江啤酒,成立百威(武汉)国际啤酒有限公司。同年,美国米勒、德国贝克、墨西哥科罗娜、澳大利亚富士达等啤酒集团或通过中外合资或外商独资的方式纷纷抢占北京市场,高投入的费用倒逼北京本土品牌燕京啤酒 实行“胡同策略”深入下沉市场抢占渠道资源。

与此同时,本土啤酒品牌积极地进行外延并购。1996-2001年期间,青岛啤酒大手笔地收购了47家啤酒厂商,重夺行业第一。燕京在与外资争夺北京市场的同时也不忘对外进行扩张,收购了包头雪鹿、泉州惠泉等地方酒厂。到2002年为止,生产规模10-20万吨的小型地方啤酒企业基本都被外资或者本土巨头整合,行业整体增速仍能保持在10%以上,同时啤酒行业出现了第一次估值高点。

随着百威与英博2008年的大规模兼并重组,全球范围内的啤酒行业整合加速。国内的整合一方面通过原有建设新厂和兼并收购小厂的方式进行扩张,另一方面便是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进一步提升市场集中度。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则是百威英博 对于哈尔滨啤酒和雪津啤酒的收购以及嘉士伯对于重庆啤酒 和乌苏啤酒的收购。啤酒行业的第二次估值高点便在此时间段出现。

通过一系列的产能扩张,国内啤酒行业的集中度实现了大幅提升,华润啤酒 、青岛啤酒、百威英博和嘉士伯各居一席,我国也逐渐成为全球最大的啤酒消费市场。

2013年我国啤酒总产量见顶,自2000年开始的产量加速上涨再次之后逐步下滑。在此大环境之下,市场竞争加剧,同时伴随着2015年开始的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大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的生存状况堪忧,龙头企业关停旗下可替代性较强、低效且覆盖范围小的小工厂,行业产能开始出清。


此外,本土龙头企业开始逐步收购外资巨头的中国区业务,加速推动行业整合。比如青岛啤酒收购三得利,华润啤酒收购喜力等。国内的行业格局基本稳定,CR5合计市场份额达到了70%以上。
在产量和行业格局逐步稳定的大环境之下,存量市场之中产品结构升级成为行业主题。同时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水平的提升,高端啤酒的消费量出现明显地提升。最先表现出来的则是进口啤酒的消费出现爆发式上涨,从2008年的2.81万千升增加到2019年的82.11万千升。

2、行业发展现状

啤酒最早起源于欧洲,发展至目前种类多达120种。根据酿造工艺可分为拉格和艾尔。国产啤酒、美式淡啤、德国黑啤等多属于拉格工艺,而精酿啤酒则为艾尔工艺酿造。

根据杀菌方式则可分为熟啤和生啤。熟啤一般经过高温消毒后酵母被杀灭,稳定性较好,保质期基本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市面上常见的啤酒多为熟啤。生啤则是进行过滤但未经杀菌的啤酒,口感更加饱满,保质期会由于酵母菌的存在而短于半年,原浆、扎啤、纯生都属于生啤。


目前我国的啤酒行业进入存量市场博弈阶段,产销量自2005年起快速增长,并于2003年产量突破5000万千升后开始出现下滑。截至2020年底,我国啤酒总生产量相较2013年已下滑超过30%,仅有3400万千升左右。

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啤酒的主要消费 人群集中在20-50岁,随着消费群体人数的减少以及人均消费量并未出现显著增长的情况下,啤酒的消费量将会持续下降。另一方面,目前啤酒主力产品中工业啤酒占比极大,工业啤酒口味单一导致产品同质化极其严重,并不具备竞争优势。根据Euromonitor的预测,2021年整体的消费量将会出现一定程度但不超过2019年总销售量的回升,并且有望在2024年前后稳定在4200万千升左右。

Euromonitor将啤酒根据售价分为高中低端三类,分别以7元/500ml和14元/500ml为界。从2014年啤酒行业整体回落开始,低端啤酒贡献主要的跌势,CAGR为-3.74%。相反地,高端啤酒在2014-2019年以16.63%的CAGR快速增长。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居民的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持续增长,高端啤酒的销量占比近年来不断提升,根据Euromonitor预测,2024年高端啤酒销量占比和销售额占比将分别提升至14%和41%,而低端啤酒的销量和销售额增速将分别降至60%和25%。


目前我国高端啤酒市场竞争格局基本稳定,CR5合计占比73.5%,百威英博、嘉士伯、青岛、喜力、华润在高端啤酒市场的市占率分别为44.6%、18.2%、6.7%、4%和3.6%。

3、高端化趋势之精酿啤酒

精酿啤酒(Craft Beer,又称工坊啤酒)最早起源于美国,相对于工业啤酒较为寡淡的口感而言,精酿啤酒在原料风味被最大限度保存的情况下味道更加独特。对于精酿啤酒的界定目前更多还是从工艺和用料等方面来进行,并没有准确的标准。

即便是美国最权威的酿酒师协会也仅仅只是对精酿啤酒厂给出了三大标准:年度产量不超过600万桶的小型酿酒厂、被一家非精酿啤酒厂持股不超过25%的独立酿酒厂以及坚持采用传统原料和发酵过程的酿酒厂。

从制作的角度来讲,精酿啤酒主要采用的是艾尔工艺,与工业啤酒采用的拉格工艺不同的是酵母和发酵温度的不同。艾尔工艺为酵母在发酵顶端工作,浮在酒液的上方,发酵温度一般控制在10-20°C,发酵罐小且发酵结束后不进行过滤和杀菌处理,所以保质期较短。拉格工艺则是酵母在发酵罐底部工作,沉在酒液下方,发酵温度一般在10°C以下,发酵罐大且会在发酵结束后进行过滤和杀菌处理,所以保质期能够达到1-2年。整体来讲精酿啤酒的更加新鲜且口味更加多样化,这也是它逐渐受到年轻人喜爱的原因。


精酿啤酒在国内的发展起源于上世纪90年代,随着欧美精酿啤酒文化的崛起,以及归国留学生将欧美的流行风潮带回国,国内开始出现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酒屋,并以此为起点国内精酿啤酒的生产逐步发展。首批精酿啤酒品牌开始进入市场。

2008年业内公认的国内第一家专业精酿啤酒工厂——高大师成立,随后丰厚精酿、拳击猫接连成立并迅速在一线城市实现扩张。此时的精酿文化虽然已逐步深入人心,但仍然只是集中于小众圈层,渗透率不足1%。

高端化代表精酿啤酒快速增长,相关厂家数量暴增。相较于欧美市场长达40-50年的发展相比,我国精酿啤酒市场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2011年出版的《喝自己酿的啤酒》才将精酿正式带到国内啤酒爱好者的面前,随后精酿啤酒在国内迅速发展。2012年时国内精酿啤酒厂仅7家,截至2019年国内精酿啤酒相关企业总数已超过2000家,仅仅8年时间整体数量增长超过280倍。

渗透率极低,未来空间可期。2012-2019年我国精酿啤酒销售量从56.7万千升增加到87.9万千升,但是2019年我国精酿啤酒从销售量角度来看的渗透率仅为2.4%,与美国市场13%的渗透率相差达到了5倍以上。若以美国市场渗透率的一半来计算,2024年我国精酿市场的规模仍有3倍以上的发展空间。


工业啤酒巨头纷纷入场布局。在工业啤酒市场进入存量市场阶段后,产品质量和价格的增长将是未来推动整体市场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精酿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较为分散,自2008年第一家精酿啤酒品牌高大师创立以来,先后出现了牛啤堂、熊猫精酿、酒花儿等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

熊猫精酿自2014年开始营收增速连续三年超过300%,同时公司年产1.5万吨的安顺精酿啤酒项目远期产能将能够达到3万吨。酒花儿成立于2015年,年营收早已上千万,同时在筹划建设新厂。在国内高端化发展趋势下,工业啤酒巨头也纷纷通过自主研发或是收购等方式纷纷入场精酿啤酒。
打开淘股吧APP
0
评论(0)
收藏
展开
热门 最新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