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
互联网发展飞快,巨头们快速成长,电商领域的竞争异常激烈,几大巨头便开始了“二选一”的做法,并一发不可收拾。
电商领域较早出现“二选一”大概是2013年。
当时国内电商开始抬头,传统零售商家还在发力线下,正在崛起的
京东开始在
家电行业发起价格战,主要针对传统电器零售巨头苏宁,一度要求商家“二选一”。
苏宁被迫应对价格战,并对京东要求商家“二选一”的做法非常反感,指责京东不应该“强行锁定商家后台、强行拉商家参与促销”,认为这种霸权行为“闻所未闻”。
如果说那时电商领域出现“二选一”还算个新鲜事儿,那么两年后就开始普遍存在了。
就在京东实施“二选一”两年后,也就是2015年的双十一,阿里也要求商家“二选一”,若要参加淘宝天猫商城的“双十一”主会场活动,就不能再参加其他平台的会场活动。
和上一次不同,京东这次成了阿里“二选一”的受害者,真是风水轮流转。最终,京东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举报阿里。
2017年同样的情况发生,京东和
唯品会发表联合声明,指责天猫让强迫商家站队“二选一”。
但阿里的“二选一”并没有就此中止,到2019年,天猫还要求格兰仕“二选一”,最终,格兰仕将天猫告上法庭。
很多商家非常反感电商平台这种强制要求“二选一”的做法,因为商家希望在多平台销售,但平台不让商家选择其他平台。
最终,商家又不得不妥协,因为电商平台就这几个,商家要想加入,就得服务电商平台的无理要求,没有其他选择。
直到2020年12月,市场监管总局依据《反垄断法》,对阿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的行为立案调查。
从那一刻开始,电商平台就笼罩在反垄断的气氛中,曾经傲慢的互联网巨头开始反思自己的市场竞争手段,此前盛行的不正之风也有所收敛。
事实上,除了电商领域,“二选一”也在其他领域发生。
比如物流领域也发生过“二选一”,2017年6月,快递龙头企业顺丰闭对菜鸟的数据接口,受到菜鸟指责。
2018年6月,京东拒绝菜鸟电子面单发货,要求商家须使用京东无界电子面单或入驻京东开放平台的快递公司的电子面单。
在外卖领域,美团也要求商家“二选一”。
不知现在这些巨头作何感想,是否也在深刻反思,且瑟瑟发抖?
这次对阿里的重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互联网巨头靠垄断获取暴利的时代,或许要结束了。
暴利结束,让利于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