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买股票,若股票上涨,就盈利,股票下跌,就亏损。但是企业买股票可没那么简单,股票涨跌难以从利润表上看出来。这是咋回事呢?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爆发大规模的储贷危机。当时的会计准则并没有要求上市公司按照公允价值也就是股票市值计量金融资产。于是危机发生后,公司的财务报表却光鲜照人。美国的
银行业 、证券业监管部门于是提出要求,将金融资产按照期末的股票价格记账。这样一来,银行等上市公司利润表中就会产生大量亏损,进而影响公司股价。这时美国的银行家、企业家们不干了,坚决反对此方案。美国人很聪明,创出了天才般的发明。就是金融资产用股票价格反映,但是股票价格变动情况不影响利润表,而是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的资本公积。好了,看似问题解决了,皆大欢喜。
我们也把这个天才般的发明移入了我国的会计准则。一个公司如果买了股票,可以分成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可以分成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而中间没有严格的划分,会计的主观选择非常大。那么,现在看看公司如何利用它来操控利润。
在经济繁荣时期,公司经过分析,预计股票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而公司如果希望自己的税前利润越高越好,这时候,公司可以将购入的股票计入交易性金融资产,如果股票上涨,则上涨部分成为公司利润。
如果公司本身利润很高,出于某些目的不想显示较高利润,比如少缴税或者别的原因,公司可以将股票划入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时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就成为“蓄水池”。当公司需要向公众展现较好的利润时,它可以出售股票,将利润变现;当公司购买的股票长期下跌的时候,只要公司不卖出股票,公司利润表就不受影响。在公司由于自身潜在风险等因素造成股价大跌时,虽然公司的限售股大幅度缩水,但公司的利润表照样可以对外宣称盈利,甚至赚钱赚得不好意思。
在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变动计入资产负债表中资本公积后,过了一百多年,美国于2008年金融风险有一次集中释放,爆发了次贷危机。这次危机后,美国人决定取消这个天才的发明,并规定:只要是以公允价值计量的金融资产一律将其变动情况反映在利润表中。
我国目前还没有对此进行修改,在现行金融资产计量规则下,作为投资者、监管者,在看公司报表的时候,不可不关注报表中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不可不看资本公积中的其他资本公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