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将到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
首先说一下即将到来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我从今年二三月份就曾发文提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就要到来,早在今年二三月份美国股市就有见顶信号,但是美国财阀和政府通过一些利好的刺激和媒体的鼓吹为美国股市续命了半年多的时间。但是市场的规律是任何人和集体都无法改变的。任何一次人为的干涉和阻挡都会像以土塞川一样,川壅则溃,伤人必众。
最近几个月美国股市经过一番缓慢上涨后又一次接近了新高,技术上形成双顶,高位放量资金逃离的迹象非常之明显,所以我断言美股必然要大级别的回调,这一次九死一生、神鬼难救。
而美国股市是全球金融的中心,更是全球最大的金融市场,一旦美股见顶回调,必然会引起一场全球性质的金融海啸。届时泥沙俱下、玉石俱焚,所到之处摧枯拉朽、天崩地裂。
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前车之辙,后车之鉴。接下来熟读中外历史的我带大家重温一下2008年那场由
美国金融而引起的全球性金融海啸的前因后果。
2007—2009年爆发过一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也称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也称为华尔街海啸。
追根溯源,这场危机的起因是因为美国的楼市大牛,呵呵,有谁会想到金融的幻灭会因为楼市呢。
2001年到2007年这6年,美国楼市迎来了一波大牛市,
房地产得到疯狂的炒作,当年的美国人民也像中国人民一样背负着大量的银行贷款去炒作购买房屋。楼市高杠杆的炒作带来过度借贷,而过度借贷又造成了信用泛滥。2007年北岩银行发生人潮挤兑由于大量的资金借贷造成现金短缺,其所经营的高杠杆性质的业务无法支撑最终导致其被其他银行接管并形成了其他银行和金融结构的连锁反应。因为美国当年楼市和金融存在巨大的风险,所以只要稍有一个环节错误,就会形成骨牌效应。
在松弛的签名承受标准下的过度借贷为美国房贷泡沫的特徵之一。信用氾滥并导致大量的次级按揭(次级贷款),投资者认为这些高风险的贷款会被资产证券化而缓和。从1989年以来,美国发行MBS的主要机构Fannie Mae(房利美)Freddie Mac(房地美)、Ginnie Mae(吉利美)所发行的MBS殖利率平均高于美国十年期公债殖利率137个基本点,吸引许多法人投资。雷曼兄弟MBS指数显示无论利率升降,自1996年以来该指数连续十年都是正报酬,最差的1999年也有2.1%的报酬率,同时期MSCI全球债券指数在1999年、2001年、2005年却是负报酬率。这个策略似乎以骨牌效应扩展和散布。由失败的资产证券化计划所导致的损害横扫了房屋市场及其企业,继而引发了次级房屋信贷危机。这危机令更大量的银主盘被银行在市场上抛售。这些过量的房屋供应使得周边的住屋价格都大为下跌,造成它们容易遭法院收回拍卖或被放弃。这个结果替往後的金融危机埋下了伏笔。
最初,受影响的公司只限于那些直接涉足建屋及次级贷款业务的公司如北岩银行及美国国家金融服务公司。一些从事按揭证券化的金融机构,例如贝尔斯登,就成为了牺牲品。2008年7月11日,全美最大的受押公司瓦解。印地麦克银行的资产在他们被紧缩信贷下的压力压垮後被联邦人员查封,由于房屋价格的不断下滑以及房屋回赎权丧失率的上升。当天,金融市场急剧下跌,由于投资者想知道政府是否将试图救助抵押放贷者房利美和房地美。2008年9月7日,已是晚夏时节,虽然联邦政府接管了房利美和房地美,但危机仍然继续加剧。
然后,危机开始影响到那些与房地产无关的普通信贷,而且进而影响到那些与抵押贷款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型金融机构。在这些机构拥有的资产裏,大多都是从那些与房屋按揭关联的收益所取得的。对于这些以信用贷款为主要标的的证券,或称信用衍生性商品,原本是用来确保这些金融机构免于倒闭的风险。然而由于次级房屋信贷危机的发生,使得受到这些信用衍生性商品冲击的成员增加了,包括雷曼兄弟、
美国国际集团、美林证券和
HBOS 。 而其他的公司开始面临了压力,包括美国最大的存款及借贷公司华盛顿互惠银行,并影响到大型投资银行摩根史坦利和
高盛证券。
然后熟读历史的我在告诉你们这场金融海啸造成的后果。美国这场次贷危机席卷了全球,直接造成80%多的金融公司和房地产公司的破产,继而又造成大量的人员失业,继而造成贷款买房者无力偿还大额贷款,造成银行收回住房,紧接着银行抛售房地产,又引起房价持续大跌资不抵债,于是大量的银行和金融公司破产,如此恶性循环,最后美国股市和楼市彻底崩盘。最终美国股市一年多的时间跌了55%,美国楼市下跌了62%,直到2009年经济才缓慢复苏。
而如今美国股市经过十年多的上涨,其泡沫程度更胜于08年那一次。而且更可怕的是美联储还在不断的加息。我记得2004年开始由于美联储看好美国经济频繁的加息,连续17次将利率提高了25个基点2006年6月美联储基金利率达到了可怕的5.25%由于美联储加息造成了市场资金的缺血,直接刺破了美国的房地产泡沫成为当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索。可是历史往往在不断的重演。从2015年末开始美国财阀看到股市一片大好又一次开始频发的加息,而且愈演愈烈,其结果不敢想象。